于 雷
(闽南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福建石狮 362700)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应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等特点。开展校企合作,是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距离,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福建闽南理工学院从2008年成立以来,非常重视与海西地区相关企业的联系,先后和友达光电有限公司、灿坤有限公司、通达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实现了校企双赢。
很多民办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
1.1 理念不够成熟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都未能深入理解合作的理念,因此造成合作中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1〕。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归结于几点原因: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会使企业成本加大;学校主要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问题,并未设身处地的为企业考虑;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等。
1.2 合作形式表面化 校企合作大多以签订合作协议、接收学生参观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发展、共同解决产品研发相结合的问题,因此协议的实质内容不强〔2〕。此外,很多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后就没有了下文,认为已经起到了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使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成为一纸空谈。
1.3 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企业出现用工难或生产需要压力较大的时候,会迫切希望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和生产,但往往会与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相冲突;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候,也可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发生矛盾,企业迫于情面,即使安排了实习,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如果不能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实现共赢互利就成了空话。
1.4 学校缺乏合作吸引力 民办高校大多成立时间较短,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尚未形成。此外,民办高校教师的研发、管理、技术服务能力等较弱,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信心〔3〕。
1.5 组织不够完善 大多民办高校虽然与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合作,但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的开展无法有效地进行。
基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分析,闽南理工学院依托自身优势,从目标、功能和层次3个方面进行合理定位,找准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机制,使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实现校企双赢。
2.1 建立校企合作机构 学院成立了“闽南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领导、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负责校企合作制度文件的制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施、教材的征订与编写、经费预算、师资引进等,使得校企双方全程共同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等环节。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海西地区的知名企业大力合作,共同设计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厦门友达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提出“双核式订单培养”,培养具备企业生产核心技能、核心技术的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与福建通达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通信设备制造、研发技术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院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了专业对口就业率。
2.3 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4〕。学院一方面通过从企业中引进技术人员、从社会上聘请名师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扩大师资队伍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求在职教师要具有在企业顶岗工作的经历,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学院非常重视专业骨干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市场分析、技术研发、产品质量论证等,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年稳步提高,每年承担的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与企业的横向课题都达30余项。
2.4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学院每年都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争取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实现资源互补的合作方式。例如: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与泉州盛行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节能技术研究实验室”,为企业无偿提供场地和科研资源。同时,企业将先进的设备带进学校,为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漳州灿坤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接待学生参观、实习的部门,通过规范的管理,使得校企双方能在实习时间、内容、条件、费用等问题上紧密配合。
2.5 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学院围绕海西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大胆地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例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通过分析行业需求,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调整,通过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此外,针对该公司对吊机手岗位需求量较大的实际情况,学院在增加相关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还与企业共同建设了相应的实习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互利双赢是基础 通过闽南理工学院的模式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才能充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业才能以最佳途径选择适合的人才,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双方都得到实惠。可见,要想使校企双方的合作良性发展,就必须以实现互利双赢为基础。
3.2 转变办学思路是前提 不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就无法真正实现校企合作〔5〕。一定要根据企业、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足校企合作的需求。
3.3 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关键 企业的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效果。考虑到可能会提高成本、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存在安全风险等因素,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的时候必然有一定的抗拒性,这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有着很大关系。因此,政府、行业协会应积极地为校企双方构建合作平台,提供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能有效开展。
闽南理工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做出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校企结合,创新办学模式,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1〕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7(3):25-28.
〔2〕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69-70.
〔3〕盛海洋,李艳霞.校企结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09(1):4-6.
〔4〕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5〕刘和东.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