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伟
穿行在音乐中
——记兖矿集团杨村煤矿退休职工汪继臣
□ 刘伟
今年68岁的汪继臣,爱好广泛,书法作品屡屡获奖。他没有进过艺术院校的大门,却精通十几种民族乐器,弟子一大群,还曾收过一个比利时的洋弟子。他只有初中文化,却能作词作曲、编写剧本。如今,他又在挖掘整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
柳子戏唱腔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深受老年人喜爱,有着“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的美誉。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又名弦子戏,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旧社会时濒临灭绝,解放后经抢救,才得以存活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柳子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宝”。
据汪继臣介绍,从2007年开始,他就和山东省邹城市的尹成龙、贾永贵开始了柳子戏的收集和挖掘工作。他们利用农闲时节,带上乐器,走村串户,走访老艺人,一跑就是几天。他们白天研究、讨论,晚上掌灯演练。他还将演练的半成品录音后带回家,一句句地听,一字字地记,然后再写成谱。由于有的老艺人文化水平有限,不善于用记谱的方法记载,一旦老艺人们去世了,好多优秀戏曲都将濒临灭绝。还好,汪继臣听说网上有人见过他们的演出视频,于是就让孙子帮忙到网上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的老艺人的演出还真能找到。他让孙子下载后刻成光盘,自己再听着光盘记词写谱。汪继臣有个急事不过夜的习惯,有时不管写到凌晨几点,非得写完才肯睡觉。
汪继臣说,他多次与省、市级文化部门领导面谈,介绍柳子戏的濒危状况、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和自己的保护计划,他的建议得到了文化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几年来,他们共抢救整理出曲牌48种,柳子戏150余首,现已装订成册。2011年4月18日,《齐鲁晚报》刊登济政发(2011)14号文件,他申报挖掘整理柳子戏被济宁市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汪继臣出生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8岁时,他就能把笛子吹得成腔成调,12岁就成了乡村剧团的台柱子。也就是在那时候,他学会了识谱,只要会唱的歌,他就能记下谱子。1963年,他中学毕业后参了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学生兵”。
几年的部队生涯中,汪继臣很幸运地遇上了很多名家,其中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打旗的”扮演者汪志忠、山东省歌剧院院长曲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等,他们相聚在一起。
在那期间,汪继臣学会了创作,接触了西洋乐器,并尝试着把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融入民乐演奏中。当他目睹一架敌机被击落时,激动不已,即兴写出了《庆功曲》。30多年的工作生涯,他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演出场次不计其数。退休后,他笔耕不辍。相继创作了豫剧《只半次》、相声《礼貌》、山东快书《麻将迷的醒悟》,在山东省企业汇演中曾获得演奏一等奖、创作优秀奖,还拿到了“中国名族乐器优秀指导教师”的证书。
1995年,汪继臣迎来了自己艺术事业的巅峰。1998年5月,他应中国文联邀请,代表中国赴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进行民间艺术交流。
代表团第一站到达的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上就要演出了,汪继臣左找右找没有发现中国的国旗,他找到团长,团长和他带着翻译找到了主办国的主管丹尼尔,询问没有悬挂中国国旗的原因。丹尼尔这才发现自己工作的失误,一面道歉,一面赶紧布置。
这次交流演出共20天、46场,演出场场爆满,汪继臣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山村售货员》成了各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一位比利时的小伙子还当场拜师学艺,跟着汪继臣学了一周的唢呐,直到代表团离开比利时,这位洋弟子才恋恋不舍地和师傅拥抱泪别。
采访结束后,汪继臣非要送笔者。看到汪继臣满脸的笑容,每个皱纹里都写满了欢快的音符,笔者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艺术人生,什么是幸福人生。汪继臣的一生就是这样在音乐中穿行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杨村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