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波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旅游业渐已成为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正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那么如何才能让更多异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呢?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投入外,具有感召功能和信息功能的优秀的旅游外宣资料及导游词译文对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得体的译文不仅有助于拓展中国旅游业的广阔市场,更能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怎样用英语把旅游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如名胜古迹、历史典故、趣闻轶事、特色饮食等文化信息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异国游客,向他们推介我国优秀的景区文化,已成为摆在旅游翻译工作者面前的头等要务,然而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从功能翻译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旅游外宣资料及导游词英译中的种种问题,探讨了在该理论指导下旅游翻译中中国文化底蕴的翻译策略,寻求提高旅游外宣资料译文质量的途径。
德国的凯瑟琳娜·赖斯、汉斯·费米尔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国内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在继承传统翻译理论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又突破了其束缚,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较强。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其译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形势与内容,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现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加以简要介绍:
1971年,赖斯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也就是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从而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赖斯的学生费米尔以行为理论为依据,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行为活动,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基础理论,即“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原则,所有的翻译行为应以语用为起点,以翻译目的及译文功能为准绳,来选择翻译策略。1997年,诺德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他系统概括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各种学术思想,并列举了许多实例阐述了功能派理论形成的过程、基本思想和功能理论的不足方面,以及目的理论在译员培训、文学翻译、口译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对译者翻译道德观念的影响。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强调翻译应从功能和目的出发,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相应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他强调以译文功能为中心,不注重译文与原文对等与否,而应根据译文在译入语文化背景的预期功能与目的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诺德建议在处理文化问题上应采取更灵活的态度和方法。旅游外宣资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翻译时要求有针对性地吸引游客,激发游客兴趣,传播文化。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与此相关的翻译任务时,译者要相当留心中、英两种文化的读者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文中的大量文化词语如不经特殊翻译处理,不会被一般英语读者所理解,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需通过增补、删减、调整或改译等方式,使其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因此,如何将旅游资料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外国游客,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宣传资料的功效,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旅游资料翻译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目的性强而且形式多样,如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广告、导游图及导游词等。因而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以吸引外国旅游者,激发其来华旅游参观的兴趣,同时达到推介中国文化的目的。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不要受缚于原文形式,应紧扣旅游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准确地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笔者将从旅游资料与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入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托探索旅游翻译中中国文化底蕴的翻译策略,寻求提高旅游外宣资料译文质量的途径。
首先,旅游资料与导游词翻译与官方文件、贸易合同、方针策略等的翻译相比具有目的性更强,自由度更大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兴趣所在。由于在文化预设、修辞方法、行文习惯上存在差异,加之汉语旅游外宣资料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底蕴词,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必须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写,以利于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的同时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其次,旅游资料的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正确处理原文与读者的关系,不能忽略读者的理解能力。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处理译文,不能一字一句地依照原文,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将不能为读者所理解。必要时可以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放弃部分原文而保持译文的完整性以及可接受度。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中外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例如:在措辞上,汉语旅游文本追求华丽辞藻,成语、铺排现象十分明显,经常引用典故和诗歌名句以加强效果,而英文旅游文本则简洁明了,直入主题。
导游词是在途中或景点等地由导游员向游客提供的口头讲解服务,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优秀的导游词译文,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能使“祖国大好河山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复活,使优雅的传统工艺品栩栩如生,从而使旅游者感到妙趣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陈刚,2002)
近年来,虽然旅游资料英译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中式英语、语法错误、拼写错误、遗漏问题、语言累赘、用词不当、表达错误、标点错误等问题仍随处可见。笔者曾在某景区看到江边赫然树立的一个警示牌,上面写道:Carefully jump into the water.“当心落水”竟然被用“地道”的中式英语译成了“小心地跳进水里”,若是被外国人看见真的跳进去岂不白白送了性命。还有一些翻译,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则令外国人很困惑。例如:“不得乱扔烟蒂,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有人直接译为:Don't throw your cigarette ends everywhere.It's every - body's responsibility to prevent forest fire.该告示牌目的在于提醒游客不要乱扔烟蒂,以免引起火灾。如此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成英文,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也起到了提醒作用,但却显得生硬、呆板。相比之下,Be careful with your cigarette ends既起到了提醒作用,又符合国外简洁朴实、讲究礼貌的标语特点,其沟通交流效果显然会更好。可见,译者应当发挥主动性,摆脱原文的束缚,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略作改动,使译文既能达到目的又易于被读者所接受。
以上所提的这些旅游资料英译中的错误随处可见,这样的译文导致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看不明白的尴尬,根本不能发挥对外宣传中国旅游、文化,吸引国际游客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是由很多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旅游相关部门对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忽视了译文恰当与否的重要作用;其次译者不够认真,认为只要学了英语,会查字典就可以去翻译了,而不去考究其文化差异及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再者,很多译者缺乏理论指导意识,认为只要逐字翻译完全就可以了,而不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中西文化差异等高度来审视旅游资料的英译。因此,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旅游资料和导游词的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在翻译中文旅游资料及导游词时怎样处理其中表达中国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
前文分析了旅游资料与导游词翻译的特点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托,探索旅游翻译中中国文化底蕴的翻译策略,寻求提高旅游外宣资料译文质量的途径。
英汉文化的根本差别主要在思维方式、认知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及道德等方面。译者应该时刻考虑译入语与源语间的文化差异、认知习惯、阅读兴趣、审美情趣、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地为目的语读者提供相关的源语背景知识,机械地恪守“忠实于原文”的原则难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交流、交际的功能。其实两种文化下互相替换的文化负载词之间很难存在完全对应关系,但也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我们暂且把这种翻译方法称为文化对应策略,即用译入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会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中文旅游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信息,如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民俗民情等,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原则”,在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寻求译入语文化中相应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月下老人(红娘)”常被译为 Hong Niang/matchmaker/go-between/Chinese Cupid等,虽然大家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笔者认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底蕴且易于被外国人接受的应该是Chinese Cupid。
旅游资料翻译的主要文本功能应该是召唤功能和信息功能,即使我们的译文能让译入语读者看懂且乐于接受,甚至受到极大诱惑。必要时亦可采用増译、减译及转译等方法重构篇章信息,压缩描述信息、评价信息、美学信息及文化信息等,对信息差进行补偿翻译,即采取读者易接受的策略。如“龙袍”应译为imperial robe,而不能直译为dragon gown/robe,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代表着邪恶,而不是中国的王权。再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以避免不谙中国朝代及历史的外国人困惑不解。
语用翻译强调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和译入语与源语的语用等效,这里的语用含义主要体现在我国一些人文景点的实际人文内涵上。旅游外宣资料能否吸引异国游客的关键所在是能否准确理解景点名称及典故并且把它译活。在翻译中只有注意文化信息的恰当,采取语用等效策略才能微妙又辩证地等效传达,如说道“卢沟桥”,音译为 Lugou Bridge,中国人会马上联想到卢沟桥事变,但由于多数外国人对此段历史未必了解,对此桥必然兴趣索然。然而若译者了解马可·波罗曾在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介绍过该桥,并誉之为“世界最美之河桥”的信息故而译为 the Lugou Bridge,which is called the most beautiful river bridge by Marco Polo,想必会引起外国游客的无限向往。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了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强调翻译应从功能和目的出发,并根据翻译的目的要求来采用相应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但是有时候因为语境的原因或语言本身的原因,只能追求译入语文本和译出语文本信息功能的对等,主要译出其所携带的地理环境信息或其他一些客观信息,实现部分的功能对等。如“三潭印月”可对应译为“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
综上所述,做好旅游翻译有助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增加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了解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及导游词时,不应拘泥于形式,可以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根据翻译的目的及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准确地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译入语读者。恰当得体的译文不仅有助于开拓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更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1]Brown,P.,S.Levinson.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18 -22.
[2]Basil,H.Communication 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1-55.
[3]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33-48.
[4]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3):38-41.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5-40.
[6]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9 -46.
[7]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5):78-80.
[8]陈刚.旅游翻译和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68-369.
[9]朱一飞.中国文化名胜故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1-49.
[10]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