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恩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关键是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新的基本职能,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个高校的中心工作,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才能保证其基本职能的充分实现。
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学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大学教学活动将个人智力和大学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它依托于一定的智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教学表达能力是与教师教学基本功相联系的基础能力,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因素。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体现在教师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以表情、动作、板书配合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具有逻辑性,做到所讲内容简明、精练、有感染力。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感染力、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掌握运用能力等。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比,呈现出教育学与农业生产科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表现出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而且要体现农业生产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要求和特点。
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传授,而是教育者通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成长过程,将其掌握的学科知识成果和专业技能,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各种活动与学生进行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领域的行业发展特点、科学研究前沿有充分了解和把握。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要保证“这桶水”是活水,并使其不断保持新鲜。
良好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更是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专业发展的愿望,实现其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成长的转变。人们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深入了解研究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如思想状况、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等。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同时,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而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例如,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制订计划,培养和使用骨干,组织指挥、总结评比等;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管理和调控课堂教学情境,善于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够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体现教学机智等。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既需要知识经验,又需要满腔热情,更需要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研究、总结、磨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够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并注意随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要自觉地运用、验证教育理论,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应以不断加深对教育活动的本质认识,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终极目标,避免教育科研的功利化倾向和浮躁现象。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书育人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增强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高等农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存在许多共性问题,诸如观念认识层面、教师本体层面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层面等,都存在制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情况。
高等农业院校不同于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在一部分教师中存在一种认识,认为科研收益大于教学收益,科研活动相对于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师来说更有价值,因为科研质量容易评估,而教学质量不易评估;科研成果的受众超越校园并且有时超越国界;科研成果一旦公开发表就能提高科研人员以及其所在学校的声望。许多教师致力于争取国家“973”“863”和省科技攻关项目,而对教学活动则轻描淡写或者请自己的研究生代课。有时为了争取“教学荣誉称号或职称头衔”临时参与教学科研课题,待大功告成,便不再问津,导致许多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停留在纸面上,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教学质量改善关联度不高。
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农科院校或者综合大学毕业的学生,仅在一些公共课和基础课中,招收了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学缘结构和学科背景构成上,存在着专业学科比重大,师范专业比重小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知识的缺乏,制约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入职后,在发展取向上会逐渐产生分化,一部分在科研活动中脱颖而出迅速崭露头角的教师,把全部身心用在科研上;而另一部分教师由于科研活动不突出,教学活动已“轻车熟路”,职业发展上进入高原期或倦怠期,教学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高等农业院校在教师引进过程中,注重学校紧缺学科和高学历人才的补充。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忽视教师成长发展和培养激励的现象。往往以上级有关部门的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指令为导向,用“科研材料”推荐人、培养人和使用人。在内部培养和激励上,缺乏部门间联动措施和人文化管理手段,忽视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发展的激发和引导。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放任自流式发展,难以形成一种学校的教师群体文化和共同理想信念。比如,教师“不坐班”制度的实行,导致多年以前的“老带新”、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形式不复存在,客观上影响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集体土壤。
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教师在培养人的现代观念和意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转变思想认识,形成现代化教育理念,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引领作用。从2011年起,东北农业大学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本科教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培养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条件改善和全员育人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在全校上下掀起了“人人重视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人人热爱教学”的良好氛围,青年教师导师制、教授必须为本科低年级学生上课等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二级学院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研讨,教师不断重视并广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培养现代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教育思想大转变,教学活动大发展,教育质量大提高”的可喜局面。
随着国家“十一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和实施,高等农业院校在教师培养和激励上,不断创新用人政策和管理制度,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对教学工作业绩的物质激励,不断改善教学活动的地位和教师待遇,增强教学工作的吸引力和独特魅力。在管理手段上强调人性化制度管理,鼓励和支持教师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国内外短期访学;在管理理念上强调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学校都全力予以解决,逐渐形成了以情动人、感情留人的机制,增强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开展名师教学观察课和教学基本功大赛,激发和引导一批批青年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不断涌现。
把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组织保障和实践平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北农业大学就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以此为教育科研平台,并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这一职能,东北农业大学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重点推进工作,由该中心负责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校本培训”工作,结合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办学特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行业产业人才的新需要,培养教师树立“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现代教育观和教师观,引导教师通过主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获得全面自主的发展,为培养各类型人才提供支持。
[1]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2-55.
[2]南建党.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之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0):67-69.
[3]金长城,吴玲.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管理研究[J].中外管理导报,2002(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