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秋 翟洪江 张贵学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泡菜理论”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涂又光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即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
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为新人才培养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新人才培养观视角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良好的校园环境仅仅是人才培养的要素之一,同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规范的制度建设以及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学校中的一切要素都纳入到新人才培养观视角下,学校中的一切人、财、物的分工与配置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进行。而这些条件要素构成一个大的、整体的“育人环境”,在完成育人任务的同时,也同样完成高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其他职能。
构建新人才培养观,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如哈佛大学对本科生有明确的要求:①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能清楚地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写作;②必须对某种专业有一定深度的知识;③能正确取得和应用知识、认识宇宙、认识社会和认识我们自身的方法;④应该对认识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经验;⑤一个受过教育,生活在世纪之交的美国人,不能眼光狭窄,以致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过去时代一无所知。哈佛大学的做法提示我们,对于普通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定要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明确后,就涉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所谓新人才培养观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内部各个子系统都应依照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新教育理念,创建统一的校园文化,重新配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全校上下形成合力,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成人。教育的力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创新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态下的自然生长,而是良好教育生态下的主动生长。
大学自中世纪出现至今,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教学工作服务,这是学校办学的中心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无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进行,虽然大学也同时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但是这些都是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教育者,都负有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都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管理中、服务中为学生做出表率,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中他们时刻受到有形和无形的环境熏陶,受到文化艺术的感染,受到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影响,受到先进榜样的鼓舞,从而使他们从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核心,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文化意蕴于校园规划之中,合理设计校园规划布局,注意校园规划及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制度则是学校有序和规范运行的保障。管理制度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及其他活动有效开展的指导文件,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条件是学校办学的前提和基础,是组织教学活动,实践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没有必要和充分的教学条件,就谈不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学条件是高等学校优化育人环境、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与基本保证,同时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1年我校随着《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第二次党代会以及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理念,使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最近学校又组织开展了全员参与的、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开展不同层次的讨论活动,使全校上下深刻领会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凝聚师生员工信心,解决影响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培育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不论是在学校的校园规划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都不遗余力。学校的校园规划体现了农业大学的特色,学校定期召开“校园文化快车”“研究生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发展及科学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了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校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主管教学的校长亲自带队,深入学校各个学院,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定性、定量和比较研究,彻底摸清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形成《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情况综合分析报告》《东北农业大学专业建设发展报告》等一系列调研报告,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通过一系列调研报告的诊断,结合综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多项整改措施:拟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规定高级职称教师本科授课制度,保证本科学生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课堂;恢复从前的教研室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大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实验实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实施二级学院的管理,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开展机关作风年活动,彻底摈弃学校管理中的官僚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和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拔尖学生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高技能工程技术人才;实施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落地人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优化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完好率。“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了教学设备投入力度,改善了实验室设备及环境条件。突出重点,加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对新建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对原有实验室的老化设备予以更新。围绕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细化实验教学,配合理论课程的调整,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学校目前共有33个教学实验中心,140个本科实验室,涵盖了64个本科专业。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拥有13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8个,校内有种植业类和养殖业类实验实习基地各1个。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优势地位,我校于今年3月成立了作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建设单位之一的“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确立了“立足龙江,面向‘三农’”,服务北方现代化大农业和“寒地黑土”农业、培养高端农业科技人才、缔造智慧农商、引领龙江新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建设4个综合示范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及8个科技服务站的规划,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地方、科研院所共同培养人才的举措。
总之,“大”人才培养观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活动。作为大学人,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1]官天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2]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