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配合益气通络方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12-03-29 08:08孟宪璞吴中秋肖丽梅丁建哲张灵敏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面瘫病程针刺

孟宪璞,吴中秋,肖丽梅,丁建哲,李 静,张灵敏

(1.河北新乐市中医医院,河北新乐050700;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笔者采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满意。本研究以2009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1,2],并与针刺配合中药组和针刺组为对照组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病例101例均为2009年1月~2011年6月河北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就诊时按病程分为1个月以上及1个月以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穴位埋线配合中药组(简称治疗组)35例、针刺配合中药组(简称针药组)34例、针刺组32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3]进行诊断。临床表现: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话、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鼓腮漏气,发爆破音(如“波”、“坡”)困难,进食可有口角漏液现象。双侧完全瘫痪者面部呆板无表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一侧面肌麻痹;③年龄5~70岁;④病程在3个月以内。

1.4 排除标准

中枢性面瘫,后颅窝病变、肿瘤等引起的面瘫,双侧面瘫,病程超过3个月,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穴位埋线 取穴:于患侧面部每次取4个穴位,半月治疗1次,每次与前1次治疗取穴不同,具体如下:第1次: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第2次:攒竹、丝竹空、颧髎、牵正;第3次:眉冲、四白、口禾髎、承浆。准备:取00号羊肠线与麝香(0.5 g)浸泡于10 ml的75%酒精溶液中,浸泡15天后备用,9号腰穿针,针芯磨平,高压蒸汽灭菌,备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强力碘在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将制备好的羊肠线剪成约1 cm长段,置于9号腰穿针内,根据穴位处肌肉的丰盈程度进针,采用注线法斜刺于穴位肌肉内,产生针感后,一边向外拔腰穿针,一边向内推针芯,把羊肠线推入穴位,拔出腰穿针,用消毒辅料按压针孔,不出血后贴创可贴,24 h可揭下。根据病情治疗1~3次。

2.1.2 中药治疗 中药治则:益气通络。基本药物组成:黄芪20 g,当归、菊花、防风、羌活、炒白术、生地黄各10 g,全虫3 g,金银花、丝瓜络、白芍、茯苓各10 g。服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治疗期间一直服用,直至评定疗效时止。

2.2 针药组

2.2.1 针刺治疗 取穴:患侧穴位风池、阳白、太阳、下关、翳风、攒竹、颧髎、地仓、颊车、承浆、对侧合谷。操作:选择华佗牌针灸针0.30 mm×40 mm毫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直刺或斜刺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5 min,并于患侧耳周TDP照射25 min,每日1次,连针5日休1日,15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伴有面部疼痛肿胀者予梅花针轻叩面部并拔罐;伴有面肌板滞感觉麻木者予闪罐治疗;伴有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睛者予睛明穴缓慢直刺不留针;伴有面肌痉挛者予浮针治疗。

2.2.2 中药治疗 中药组成、服法同治疗组中药治疗。

2.3 针刺组

方法同针药组中针刺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所有病例均2个月评定疗效,如有病例应用上述疗法不足2个月痊愈者直接计入痊愈组,后不再给予治疗。疗效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4]制定疗效标准。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口、眼及面部肌肉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口、眼及面部肌肉基本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症状与体征有一定好转,口、眼及面部肌肉活动有所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较差为有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无恢复为无效。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3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3组疗效比较 例(%)

3.3.2 3组不同病程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3组不同病程疗效比较 例

3.3.3 3组随访1、3个月未愈率比较 见表4。

表4 3组随访1、3个月未愈率比较 例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发病。大量文献报道表明,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治疗组与针药组及针刺组3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比较显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说明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可以作为针刺的一种替代疗法,而且此法安全、有效、方便,弥补了患者因时间问题不能按时治疗的缺陷。手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循行于颜面部,因此本病治疗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位为主,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本治疗方法结合现代解剖选穴,可促进额、眼、颧、口肌肉功能的恢复,并有预防和治疗面肌痉挛及联动反应、促进自主运动出现等作用。

本研究就病程1个月以上和1个月以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对病程1个月以上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而各组病程1个月以下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病程1个月以上者多属面瘫中后期,此期患者病理机制属病邪深居筋肉,风痰互结,流窜经络,甚或气虚血瘀日久,内风外风相互兼夹。埋线疗法,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型治疗方法,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可长达20天或更长时间,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不稳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5],本方法所用麝香泡制的羊肠线在特定的穴位内慢慢吸收,起到缓慢调理面肌功能、促进神经机能恢复的作用,配合中药重在调理人的体质,从整体出发,鼓舞正气加强机体抗病抗邪的能力。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病人并未痊愈时结束治疗,以后也会在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情况下慢慢痊愈,因此本研究设计了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3个月未愈率比较,发现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对于降低周围性面瘫患者远期未愈率具有优势。更加印证了穴位埋线的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及中药的调理人的体质、从整体出发鼓舞正气加强机体抗病抗邪的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为治疗周围性面瘫寻求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本方法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收集病例有限,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 孟宪璞,丁建哲,李静,等.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J].中国针灸,2010,30(7):554

[2] 孟宪璞,丁建哲,吴中秋,等.益气通络饮加减治疗难治性面瘫30例[J].陕西中医杂志,2011,32(10):1366 -1369

[3]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1-392

[4]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

[5] 温木生.埋线疗法治百病[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

猜你喜欢
面瘫病程针刺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基因分型检测在预测乙肝进展、病程及转归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