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拉康理论对《教堂塔尖》主要人物乔斯林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2012-03-28 19:40许冰洁李晓岚
关键词:尖塔塔尖拉康

许冰洁 李晓岚

(1.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本文主要应用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主体三层结构学说,对《教堂塔尖》主要人物乔斯林的心理成长历程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有更新、更全面的诠释。

一、想象界中的乔斯林

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来看,《教堂塔尖》的主人公乔斯林已经经历了想象界前期的镜像阶段和后期的“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即“获得主体性”的时期,是一个已经由想象界进入符号界的主体,此时,乔斯林的想象行为会一直伴随其成长形成潜意识。

1.“镜子”中的乔斯林

乔斯林是教堂的教长,同时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始终坚信是上帝选择他来完成建造尖塔的伟大任务,坚决而狂热地要在沼泽之上建起高度达四百英尺的尖塔。塔尖代表着追求理想自我的乔斯林,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如上帝一般伟大而完美的自我。乔斯林对塔尖的迷恋如同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并最终化身为水仙花的纳克素斯一样。镜中的“我”是自我的幻象,是虚妄的,是上帝的影子,它不能和真正的自我相等同。因此,乔斯林想通过建造尖塔来实现与上帝的等同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自我的误认,最终不会被世俗社会所接受。尖塔倒塌后,乔斯林重新认识自我,他终于认识到上帝般的自我并不存在。乔斯林临死之前,尖塔又以各种意象出现,如喷泉、苹果树等等,这暗示着他精神上的重生,也说明他试图重新建立如上帝般的镜中完美自我的联系。《教堂塔尖》是一部心理成长小说,记录了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因此,乔斯林的一生都是在对“镜子”中完美自我追求的过程。

2.乔斯林的“俄狄浦斯情结”

小说中描述了乔斯林对古迪的多次性幻想。这就像“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婴儿对于母亲的渴望与依赖。那么乔斯林为什么选择古迪作为他精神上的母亲呢?从小说中读者不难得知在乔斯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因此,他很早就中断了和自己生身母亲精神上的联系,这也促使其对母亲的渴望尤其强烈。古迪不仅代表了乔斯林精神上的母亲,对母爱的渴望,也代表着镜像阶段其对完美自我的追求。

在乔斯林的世界中,尖塔也象征着和谐宁静的伊甸园,但伊甸园的生活不是永久的,失去了便不可再得。亚当和夏娃最终被赶出了伊甸园,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偷食了禁果,也因此失掉了天真。教士乔斯林代表着亚当和夏娃的所有后代,一直处于对完美自我的追求当中。此时,尖塔不仅是想象中的脐带,也是鸟巢,这也更进一步地证明了尖塔代表了失去而不可复得的摇篮。乔斯林则代表各种鸟类如鹰、燕子、长着翅膀的天使、乌鸦、翠鸟等。在尖塔建造初期,小说便描述了有燕子窝搭建在尖塔上的情景,乔斯林总是想隐居在燕子窝内,希望得到安全与平静。当他睡在其中时,当他面对着空白的围墙沉思时,当他又不得不回到现实时,乔斯林将睡在其中的安宁视为“孩子生日般的有意义”。尖塔对于乔斯林来说就像小鸟的巢一样重要,乔斯林依偎于尖塔就像新生儿睡在摇篮中。

二、象征界中挣扎着的乔斯林

乔斯林对“父亲之名”的认识程度代表着他对文明社会法规的认识度,而这套法规是先他而存在。包工头罗杰对于乔斯林来说就代表一种“父亲之名”。罗杰没有信仰是理性主义的化身,在现实社会中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人类的真实世界。乔斯林和罗杰在建造尖塔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包工头罗杰曾多次提醒乔斯林建造尖塔存在诸多问题,不可再继续下去,尖塔很可能随时倒塌。然而,乔斯林出于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就是不肯放弃,并想尽办法让罗杰继续建造尖塔。乔斯林不能接受社会现实对其伟大理想的制约,因为这会使他失去与上帝联系的机会,他认为这是上帝给予他的神圣使命。尖塔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使其完成对镜中完美镜像的追求。乔斯林起初也是理性的,他不断提醒自己“我必须铭记尖塔不代表一切”。然而当世俗社会的法规阻止他理想的实现时,当他不断招到否认时,乔斯林的疯狂战胜了理智。但乔斯林的疯狂不能为世俗社会所接受,他对“菲勒斯”的追求最终遭到阉割。

三、实在界充满欲望的乔斯林

为满足个人欲望,乔斯林不惜以人的牺牲为代价,并向所有人宣称他在完成上帝派给他的使命,为此他干尽了坏事。他欺诈姨母和教众,为了让包工头罗杰继续建造尖塔,他纵容其与教女古迪通奸,虽然乔思林本人也很迷恋古迪。甚至对于邪恶的工匠们残忍地杀害古迪之夫作为奠基牺牲一事也熟视无睹。然而,在这位满口上帝的教长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天使和魔鬼的交锋。他越做昧心事就越受到魔鬼的纠缠,无论他多么虔诚向天使救助。他所偷恋着的古迪最终因奸情败露而死于难产,乔斯林也因内疚而一病不起。小说中多次用到象征手法,其中深坑意向从宗教角度被解释时,象征着地狱以及异教的黑暗力量。

在乔斯林作为主体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的过程中,实在界潜在的欲望作为潜意识不自觉地被释放了出来。乔斯林的欲望是得到他者的承认,为此,他总是想脱离象征界法规的束缚,使个人愿望得到满足。因此,乔斯林的种种邪恶行为代表着现实中令人难以控制的欲望。他不择手段地,甚至牺牲他所钟爱的人们来达到他建造尖塔的目的,实现上帝和自我的等同。以上他所做的种种恶行都不应该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教堂教长所做的事情,而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而且是如此的邪恶,乔斯林灵魂的黑暗面使他自己成为一块“没有风干的木料”。根据拉康理论,人类原始欲望是在镜像阶段形成并伴随主体成长的,但当人类在受象征界制约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就会凸显出来。而这足以让乔斯林失去理性,为满足个人欲望而无所不为。

综上所述,拉康的主体三界说对于小说中乔斯林心理成长的影响无处不在。用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来分析《教堂塔尖》中的主要人物乔斯林,就能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角度对小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篇作品。《教堂塔尖》以尖塔作为人类真实经历的标志,创造了一个基于真实人类经历的关于人性的神话。故事本身具有寓言色彩,所以可以从多视角加以诠释。

[1] 威廉·戈尔丁.教堂尖塔[M].周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19.

[2]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33.

[3]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21.

[4] 阮炜.理性为什么被邪恶击败[J].深圳大学学报,1993(3):28-37.

[5] 仇贤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2-124.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7-12.

猜你喜欢
尖塔塔尖拉康
“塔尖”炼成记
憶江南
塔尖城堡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挂在塔尖的云
So Long, Farewell 别了,再见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有兴趣认领一个尖塔吗?
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