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华 徐金献 陈长香 王建辉 赵文
近年来,高血压与记忆功能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记忆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血压水平,生活习惯,年龄等[1]。但是,关于受教育年限是否也会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记忆功能,尚少此方面报道,且无系统认识。本文旨在研究受教育年限对高血压患者记忆力的影响,为以后的临床中记忆功能的评估提供更全面、客观的指标,并为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符合要求的共计137例,其中男65例,女72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6±11)岁;高血压病程平均(8±10)年。依据受教育年限分级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组,年限<6年,6~9年,10~12年,年限>12年。4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病及分型诊断;年龄40~80岁,知情同意,自愿接受者。(2)病例排除标准:有脑出血、脑梗死病史;诊断血管性痴呆或其他原因的痴呆: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有精神病史;视力或矫正视力较差者;听力严重受损者。
1.3 研究方法
1.3.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3]: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为: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 DBP)≥90 mm Hg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1.3.2 测量工具:采用目前国内外最新版的记忆测量工具RivermeadⅡ记忆功能测试[4]。RivermeadⅡ是评估正常生活所需的记忆功能的记忆测评工具,包括12个项目,分17个步骤合理安排、相互穿插评定,每一项都经由初步积分,再换算成标准分,满分24分,标准分分级为:22~24分正常,17~21分为记忆轻度障碍,10~16分为记忆中度障碍,0~9分为记忆重度障碍。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现状分析 137例被测试者中,记忆障碍的总发生率为 95.62%。其中无记忆障碍者 6例(4.38%),轻度记忆障碍者42例(30.66%),中度记忆障碍者79 例(57.66%),重度记忆障碍者10 例(7.30%)。
2.2 受教育年限对高血压患者RBMTⅡ评分情况的影响 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越长,高血压患者RBMTⅡ评分越高,且回忆姓名、回忆预约、立即回忆故事、故事延迟回忆、立即回忆信件、信件延迟回忆、定向、总标准分8项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受教育年限对高血压患者RBMTⅡ评分情况的影响分,±s
记忆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发展都必须有记忆作为基础。记忆包括瞬间记忆、近期记忆和远期记忆三大内容。记忆功能依赖于整个大脑的完整性,不同部位的受损可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记忆障碍[5]。而认知功能是个体适应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言语等方面的内容[4]。
本研究提供了受教育年限与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之间关联的流行病学证据。二者的关联方向与人群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关。
普遍的观点认为受教育水平对部分神经心理测验有影响,Achila等[6]认为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可影响概念形成、词汇表达等认知功能。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其中反映言语理解、表达、概念形成等的测验与受教育水平关系尤为密切,而与主要反映视觉空间结构和视觉感知能力等的认知功能关系不大。这说明受教育年限可能更多地影响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
建议医护工作者提高对改善高血压患者受教育水平的关注,鼓励高血压患者自我充电,上成人教育或老年大学,多读书看报等,以通过这些途径提高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记忆力,从而提升其生存质量。
1 谈跃,尹勇.高血压与记忆功能障碍的相关分析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34.
2 王振矗,谢颖桢,邹亿怀,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2008.94-97.
3 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163.
4 郭华珍,恽小平.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介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909-910.
5 尹勇,朱榆红,王荪.高血压患者记忆、认知及情感障碍.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43.
6 Achila A,Moreno S.Neuropsychological test performance in Auuaco Indians:an exploratory study.J Int Neupsychol Soc,2001,7:5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