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华侨学校印象

2012-03-25 07:16张敏
广西教育·D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老挝华侨汉语

张敏

作为国侨办外派东盟国家援教的负责学校管理的工作人员,我于2011年9月正式到达老挝百细华侨公学工作。老挝国内比较重要的华侨公学有4所,我所在的援教点——百细华侨公学,是老挝最早的华侨汉语学校。百细是老挝南部占芭塞省的首府,是老挝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淳厚的风土人情,或许现代文明不发达正是它的诱人之处。跨出国门来到老挝援教,出于职业习惯,我对这个国家的教育情况以及即将到来的援教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印象之一:自由地转学

我与我的同事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踏上百细的土地,一下车便看到百细华侨公学的王董事长和丘顾问。他俩亲自到车站迎接我们,让我们倍感亲切,初来乍到的陌生感消失殆尽。王董事长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说:“欢迎你们的到来!要是你们再晚来几天,我们的学生就走得更多了。”初听这话觉得有些夸张,但在之后的交流中才知道,这并非夸大其词。原来这里的学生可以自由选学校、选老师、选班级。假如哪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在这里教书了,又或者他与班主任、同班同学相处得不愉快,甚至不想在这个学校继续念书了,他就可以选择到其他学校去念书。假如他的母亲是越南人,那么他可能会去越南人自办的学校或是去老挝当地的一些学校继续念书。这一切都是自愿自由的,没有国内学生转入转出等一系列麻烦的手续。

老挝的华侨学校始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华人总数约为五六万人。华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相继建起4所华侨学校,全部为汉语教育,止于小学阶段。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中老两国关系出现曲折,华侨学校一度停办。20世纪80年代,随着老挝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华侨学校陆续复课,并逐渐发展成为具备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全阶段教育的学校。老挝教育部规定,华侨学校必须进行老挝语教育,完成老挝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所以老挝的华侨学校一般是汉语、老挝语和英语教育。

老挝的华侨学校由华侨出资办学,学校的管理一般由国家中华理事会主管,其下属的董事会则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宜,重大的人事安排和财务收支由董事会理事会商议决定。学校校长只负责做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代表学校与董事会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商定并解决人事财务之外的事务。

在老挝,由于华侨学校的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华侨学校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学校。华侨学校不仅得到华侨子弟的欢迎,也深受老挝本族人的追捧。老挝的华侨学校不称“小学”或“中学”,而称“公学”或“学校”。

印象之二:薄弱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薄弱一直以来都是华侨学校的通病。

华侨学校的教师由“国派”(中国派出)教师、华侨教师和当地老文教师三部分人员组成,学生从幼稚班到高中,各年级学生人数不等,年级人数达到40人才会考虑分班。三年级以上的汉语、数学、英语和全校的美术音乐课都是他们习惯称呼为“中国老师”的国派教师担任,国派老师每周上20节课左右。老挝4所华侨公学只有万象的寮都公学和沙湾拿吉崇德学校有物理化学老师,百细华侨学校和另一所华侨学校是没有开设物理化学课的。

华侨教师主要教中老翻译和低年级的语文数学;老文老师则负责教老文,同时还教授本国的历史地理。总的来说,“中国老师”成了学校三年级以上教学的骨干。

说到“中国老师”,就不得不提到老撾华侨学校的历史。1937年至20世纪50年代是建校初期,各华侨学校学生人数从十几名到300多名不等,学校主要教中文,也教部分法文。 50年代中至1975年是扩大发展时期,首都华侨学校学生最多时有5000多名。那时开始有台湾教师来任教,规定每周除了教两节老文外,绝大部分时间是教中文。1975年底到1990年是调整巩固阶段。老挝新政府成立后,台湾来的教职员绝大部分都走了,学校只好聘用本校初中毕业生来任教,采用香港上海书局出版的教科书。1991年至今是充实提高阶段,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办开始委托广州首办老挝青年师资培训班,1992年6月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开始派出教师到老挝援教,老挝的华人文化教育便正式步入了三部分教师进行教学的教育模式。

现在华侨学校除了教华人文化(即小学的汉语和初中的语文)外还教授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算术、常识等课程;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习英文。根据当地教育局的规定:学生必须学完小学、初中的老文课程,并且参加教育局出题的统一考试才能毕业。

印象之三:没有统一的教材

在老挝,全国没有规定统一使用的教材,各学校各学科也没有固定版本的教材。有的学校用泰国教材,有的学校用老挝教材。因为本土学校不统一使用教材,老挝华侨学校更是难以统一,因此老挝华侨学校在聘请中国教师的聘书上,通常都会注有“请国聘教师备好相关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具等用品”这样的文字说明。华侨学校使用的语文数学教材是国侨办编写的,高年级的英语教材学校不统一征订,教师一般是在学校的“贩卖部”里找合适本年级的书或是到教务处推荐的书店去买合适的书回来使用,学校再报销书费。教师购买之后就告诉学生在哪里可以买到教师决定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但是购买与否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手一册与任课教师教材同样课本的要求。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有历史渊源的,早期时候,英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们都在老挝办过私人补习中心,各校60%的学生下午4点放学后会辗转去各补习中心学习英语,这样一来,学生在哪所学校读书差不多都一样,学生书包里装的也大多是笔记本和作业本而已。

说到英文教学,老挝华侨学校的英语课恐怕是最难教的。由于多数学生在外面参加了英语补习班,不愿意再掏钱去买新教材,因此老师必须把教学内容板书在黑板的一边,黑板的另一边写讲解的内容,然后学生就会把教学内容和讲解内容全部抄写到本子上来读写。华侨学校的教学设备相对我国来说简陋许多,没有多媒体、录音机等教学设备,因而,英语和汉语水平均低于我们国内。虽然学校董事会领导强调华侨教师一定要用汉语来组织教学,但却多次叮嘱国派教师“不用发挥你们的中文专业水平,否则学生听不懂”。我想如此矛盾的教育理念,大概也不会达到太好的教育水平吧!

印象之四:双重教学模式

华侨学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沿用双重教学模式。例如一个班通常会有两个语文教师(一个中文教师,一个老文教师),两个数学教师,两个英语教师,华侨教师一般都是配合中国教师用当地语言上语文数学英语课,权当是中老翻译。有条件的学校在上物理化学生物课时可以请中国教师协助。但是在老挝和柬埔寨,也只有首都的华侨学校具备这样的师资能够开全所有的课。而我所在的百细华侨公学,这些学科只有当地老文教师给学生们简单教授,至于中国历史或公民课就是国派教师来授课了。

老挝的教学阶段检测,每学期也分期中、期末两次,如我们国内所说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各省市有各自统一的检测时间和检测标准,各省市的教学统考也只考当地的语言科目,如老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但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是每月15日的月考。月考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出题在黑板上,往往就5题,学生在作业本上作答。老师改完统计好分数由高低年级两位组长亲自上报所属教育局,开会后再返校传达月考情况。值得称赞的是这看似应付的月考,老文组全组上下老师都很认真地对待。

各省市各学校每学年还组织一次老文比赛,通常在上学期初赛,初赛获奖者参加下学期的复赛。对于复赛结果,各学校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华侨学校领导们非常重视老文教学。

各华侨学校没有统一教学阶段检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时间,但是完成20个教学周是有要求的,所以各校开学和放假的时间都不一样。期中期末考试是各校老师自己交叉出题改卷,三科不及格者作留级处理。这里沒有中考高考,学校里也没有及格率优秀率等的比较,因此教师与学生一样,可以做到“轻松愉快”每一天。

一年一次的汉语桥可以检测各华侨学校的汉语教学水平,算是各个华侨学校汉语学习的汇报演出。各华侨学校选拔汉语学习优秀生参加比赛。比赛由主题演讲、才艺表演、汉语知识问答三大块构成。比赛程序是各所华侨学校选出5名选手参赛,然后每年5月举行老挝赛区选拔赛(老挝的华侨学校轮流主办),每年10月份选拔赛前三名选手代表老挝赴中国重庆参加国际比赛(中国汉办主办),展示汉语学习的成果。2011年老挝还荣获了“第四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中文比赛团体总分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时间在弹指间就过去了半年多,国派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先前的评课会上,我们的华侨教师只会说“我也一样”“我觉得某老师讲得很好”“声音很大”等这些简单的表达,到现在大部分的华侨教师都已经学会了清晰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看法。华侨学生的进步也很明显,他们不再只是用简单的语句跟我们打招呼,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今年的泼水节你们打算去哪里玩?”“老师,中国过年是不是很热闹?”等更具探讨性质的问题。看到老挝华侨学校的学生有这么大的进步我们这些国派教师个个都倍感欣慰。

(责编 韦 力)

猜你喜欢
老挝华侨汉语
学汉语
我的华侨老师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追剧宅女教汉语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