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也应当有基于道德准则之上的对物质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教育。在学生眼中,教师应当是幸福的人,而不是悲剧型的人;应当是受人崇敬而不是被人怜悯的人。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的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到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本身就是劳动者:教师自己通过脑力劳动、科研教学,得到应得甚至得不到应得的报酬。他们推进科技发展,推动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形成,提升国民文化水准,且这些都是在国家教育投入很低的情况下去做的,他们也是纳税人,居然还有人动不动就说什么教师靠纳税人养云云,真是昧于常识。
我想告诉各位父母,一个小孩子的成功是靠一生的积累,而不是找一个亮点。千万不要说逼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然后就是成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长期的积累,所以你要让小孩子对他人生的追求有兴趣,这个最重要,而不是说强迫他做什么。目前我们完全搞反了。
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最大的当务之急不是缺少雷锋,而是缺少合格的公民。没有经受自由和民主洗礼的国民,融怯懦与暴戾于一身,见弱势而藐之,见权势则攀附,人与人之间只是庸俗的利用关系。这些绝对不是号召做好人好事就可以改善的。让每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公民教育,也许更重要。
学生在学习上消极情绪的表现通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也成为干预的重点和切入点。不过在这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情绪不是因为情绪的改善而改善,而是因为行为改善而得到正反馈后才改善,而行为改善来自认知。认知的改善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计划,二是技术。前者属态度,后者属能力。
“勤能补拙”的“拙”常常指一个人的智力弱项,固执地“补拙”等于违背天意,等于发现天分之后偏偏逆向而行,坚持“补拙”等于自我损耗。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要追求“全面发展”的结果。坚持“补拙”还是扬长避短?是选择快乐还是痛苦的问题,是智慧还是愚钝的问题。而关键的第一步,在于认清自己。
家庭教育分为两部分:一、有心教育,很多家长拼命教孩子文化知识,结果孩子反而产生逆反和厌学情绪;二、无心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教育和引导孩子。这不仅包括正面效果,还包括消极影响。你随手扔垃圾,他就不爱护环境;你骂人,他就口吐脏字。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立德。
你只有为孩子准备好走上人生道路的能力,但没有决定孩子走哪一条路的能力,在学校遇上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老师,就足以推翻之前十年的安排,所以要把教育孩子的精力放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