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斌
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医院骨科,黑龙江肇源 166500
中上胸椎在解剖学上是脊椎中最为稳定的部位,在临床上该节段发生损失的几率比颈椎与胸腰段明显低,而中上胸椎一旦发生损伤,一般是由高强度的暴力造成,且其对脊椎损失的几率非常高,患者的预后普遍偏差[1]。针对该部位的解剖学特殊性,本研究采用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疗效甚佳,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来收治的中上胸椎骨折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9~60岁,平均(41.2±3.8)岁。38例患者共45个椎体受累,其中T32椎,T43椎,T510椎,T612椎,T710椎,T81椎。对患者的骨折方式进行分类可得,爆裂性骨折20例,脱位4例,爆裂脱位1例,压缩性骨折13例。按照脊椎损伤标准分级,38例患者中A级5例,B级9例,C级16例,D级4例,E级4例。患者平均椎体前缘高度为(36.12±8.03)mm,Cobb角为(36±7)°。
使患者采用俯卧位,由其后正中入路,以便于显露伤椎来确定进钉位置。通过C臂机确定位置后将椎弓根螺钉钉入,并对受伤的脊椎及受压较为明显的椎板进行切除以达到减压的目的,使用脊柱花刀将处于硬膜前端的骨块移动至椎体中。上述操作完毕后,将纵向连接杆于椎体重撑开,以矫正伤椎的畸形并使其复位。去除一侧的连接杆并将自体骨骼粒植入伤椎中,在确保骨质符合要求后再安装纵向连接杆。去除一些小关节突与软骨、骨皮质后,实行关节突间植骨。所有步骤完成后,埋置引流管并将伤口关闭[2]。在术后对患处进行负压引流,并进行常规性检查包括X片、核磁共振、CT。给予患者激素、抗生素联用,疗程为1周。在患者术后2周在佩戴护具与专人看护的前提下引导其进行下床训练。
对38例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其脊椎神经功能变化、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变化角,并进行记录[3]。
使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选取的3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出血量为(1 200±600)mL,平均输血量为(1 300±300)mL。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可得,5例A级患者术后恢复至B级者4例,其余无恢复;9例B级者术后恢复至C级者7例,恢复至D级者2例;16例C级者恢复至D级者10例,恢复至E级者2例,其余无恢复;4例D级者术后恢复至E级共2例,其余无恢复;4例E级者术后仍为E级。患者在术前与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8例患者的骨折均得到完全恢复,并达到骨性融合。见表1。
表1 38例患者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变化(±s)
表1 38例患者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变化(±s)
组别 椎体高度(mm) Cobb角(°)手术前 36.12±8.03 36±7手术后 92.44±2.30 -5±1
中上胸椎骨折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由于受伤部位的解剖学特点,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对脊柱骨折脱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治疗时使骨折部位得到整复[4]。对中上胸椎骨折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法其入路方式主要有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采用经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治疗对中上胸椎骨折的疗效佳,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脱位情况。
本研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多节段进行伤椎置钉,该操作不仅能够提高伤椎的刚度,还能使伤椎与上下椎体连接,减少了后凸的形成,也有效地避免了内固定器对患处造成的应力集中,有利于骨折部位的形态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发生中上胸椎骨折时患者的脊柱脊椎的损伤往往较严重,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得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在置钉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短的螺钉,在置钉前应严格地确定损伤部位与韧带是否损伤。
[1] 贺士雄,韩毅.中上胸椎骨折脱位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6):624-626.
[2] 吴大鹏,田宏宇.经后路减压复位对经胸椎段脊柱损伤的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5(1):41-44.
[3] 张泽华,许建中,谭祖建,等.改良前房入路结合病灶消除、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合[J].中国脊柱脊椎杂志,2010,7(2):132-133.
[4] 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1,25(3):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