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承萍 马香莲 高 毅 冶学兰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青海西宁 810001
丛集性头痛又称偏头痛性神经痛、组胺性头痛等,在临床并不常见,一般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患者一侧头部眶颞区发生短暂的剧烈疼痛,发作前常无先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过度劳累、饮酒等诱因有关[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高压氧联合强的松治疗丛集性头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丛集性头痛患者30例,疼痛症状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出现,疼痛部位多位于眼眶、额颞部,部分患者位于颚部、面颊、耳部等,同时伴有疼痛一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流汗、眼睑水肿等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15例,年龄22~48岁,平均(35.74±10.05)岁;病程2~12年,平均(6.34±1.72)年;每次疼痛持续时间为15 min~3 h,平均(65.28±10.55)min;发作持续期为2~10周,平均(5.92±1.84)周;其中男12例,女3例。观察组患者15例,年龄20~46岁,平均(34.85±10.28)岁;病程2.5~10年,平均(6.12±1.58)年;每次疼痛持续时间20 min~2.5 h,平均(63.14±10.20) min;发作持续期为2~12周,平均(6.05±1.69)周;其中男13例,女2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疼痛持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给予强的松(湖北制药有限公司,H42021526)口服,首剂量为20 mg/d,3 d后降低剂量至10 mg/d,连续服用10 d[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人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空气加压20 min,治疗压力为0.2 mPa。稳压期间面罩吸氧2次,氧流量为10~15 L/min,30 min/次,两次吸氧期间休息10 min。匀速减压30 min,常压出舱。1次/d,连续治疗10 d[3]。
采用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以0分为完全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4]。
将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10 d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 8.76±2.58 5.43±1.82#观察组 15 8.81±2.14 3.22±1.75#*
丛集性头痛的发作一般无前兆,常在每年的春秋季节发生,间歇期间症状可完全缓解。一般好发于青壮年,老年和未成年患者较为少见,且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4~6倍。丛集性头痛发作时多为非搏动性剧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坐卧不宁,甚至有患者会以拳击头部、或撞击墙壁等激烈手段来缓解疼痛。长期处于病痛的折磨下,部分患者还可能发生情绪抑郁、精神异常,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身心痛苦。
目前临床对于丛集性头痛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仍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传统观点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管功能障碍有关,现有的病因学说包括血管源说、神经源说、组胺说等。临床治疗方案以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为主,包括钙离子拮抗剂、锂盐、激素类药物、三叉神经切除术、迷走神经电刺激等。
高压氧治疗是通过提高血氧饱和量、增加组织中氧弥散距离、改善局部循环障碍、抑制酸性代谢产物和疼痛介质释放而缓解头痛症状。高压氧治疗时应缓慢匀速地加压和减压,以免压力变化过快而导致耳鸣、耳痛等不良反应。吸氧过程中做好严密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氧联合强的松可有效缓解疼痛,是临床治疗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1] 车林海,孙文君.慢性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20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3997.
[2] 岳洪梅,任晓敏.神经根注射治疗颈性头痛1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171.
[3] 马海静,李爱杰,杨春菊.高压氧治疗头痛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2,26(8):613.
[4] 盛威.慢性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与治疗[J].中外医疗,2009,28(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