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十中学(276000) 田洪梅 赵 艳
在“做中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东省临沂第十中学(276000) 田洪梅 赵 艳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章节。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教材过于简单,学习难度可想而知。而初一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山体部位,实现平面图和立体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也曾采用过先进的“教学武器”——利用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演示进行教学,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究其原因,利用多媒体课件虽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精彩的动画”还要在学生的脑海里进行重新构建。这样,学生还是在“虚拟世界”里遨游,对于新知的构建无异于“走马观花”。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在虚拟情况下学习的状况,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过程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这些教学理念,我们对本节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做中学” 实践探究活动课,具体环节如下:
要会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是如何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只有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要突破这一关键问题,不仅仅是靠教师口头讲解和几幅图片就能使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和认知的。教材1.28等高线示意图对山体的立体空间表达比较抽象,学生对平面图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为了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唾手可得”,我们为学生 “量身定做”了自制教具——山体模型(包括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展开了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一】操作与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活动准备:4人一组,1个自制教具——山体模型(如图1)、4根铁丝、1张吹塑纸。
图1 自制山体模型
活动步骤:
1. 先沿等高线模型最底层0米,用细铁丝穿透模型,在纸面上做垂直扎孔。
2. 沿等高线模型100米,用细铁丝穿透模型,在纸面上做垂直扎孔。
3. 依次沿等高线模型200米、300米、400米,用细铁丝穿透模型,在纸面上做垂直扎孔。
4. 搬走模型,分别将沿0米、100米、200米、300米、400米所扎的孔连成线圈,并注明海拔高度。(如图2)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用海绵制作出含有不同山体部位的山体模型多个。教师先示范操作要求,强调“一定要垂直扎眼”。 学生4人一组,合作完成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展示作品,谈谈自己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
图2 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发现:等高线是:_________________的线。等高线地形图:_________________的地图。
评价与分析:该实践活动与三维动画教学相比更加具有真实性、操作性、探究性,使问题更加直观形象、浅显易懂。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借助“实物”——山体模型,通过“亲自动手” 展示了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和规律,最终绘制出一幅平面地形图,使学生明确“把高低不平的地形描绘到平面上的方法——在俯视状态下把立体地形描绘成曲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探究更加具有目的性,感悟地图是描绘地球表面状态的语言。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新知的完整认识,而且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高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地貌是本节课的难点,即是将平面的转化为立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要解决这一难点,首先要让学生对实际山体的各个部位“了如指掌”,只有对各个概念有了充分的空间认识,才能明确各个部位在图中的形态特点。如果只凭借教材的1.29素描图和等高线形态图的分析,让学生简单记住“低凸为脊,高凸为谷”等判断方法,无异于“纸上谈兵”。 “背不如写,写不如做”,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图并会从图中提取信息,自己归纳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我们借助活动一的模型和自绘等高线地形图,展开了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
【活动二】观察与发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观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你发现这些曲线是怎样排列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自绘等高线地形图,初步学会提取图中信息,学会读图发现问题,如:海拔高度的变化、等高线的弯曲变化、山体高低起伏的变化等。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缓坡。
3. 在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缓坡,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山体部位?
山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山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山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鞍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陡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巩固练习:说出下列图中字母代表的山体部位或地形。重点区分山谷和山脊。
图3 山体不同部位形态
学生根据手中的模型和自绘等高线地形图,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活动要求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加强指导,随时掌握学情。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判读方法。
探究发现:等高线地形图中要通过观察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变化、等高线的弯曲特点来判读不同的山体部位。
评价与分析:与课件图片和动画的展示相比,山体模型和自绘地图要更有亲近性、真实性、可观察性。摆在眼前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一目了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变遥远的感知为亲眼所见,亲手所触,化难为易。学生将平面图的探究与山体模型相结合,即是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科学的看图方法,同时,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得到思维碰撞、综合、重组的条件和展示学生个性、才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探究、领悟到创新、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手操作,自己总结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学习经验要比连篇累牍地灌输原理、背诵规律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更有说服力。
通过上述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知识。抽象的知识得到了直观的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新课标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的课程理念。为验证实践探究的成果,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展开追问与探索,以使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
【活动三】追问与探索——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假如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到临沂郊区某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攀登下列这座山。
图4 临沂市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1)为使登山更省力些,我们应该选择甲乙哪条路线?为什么?
(2)B点与①山顶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3)A、B两位同学谁能看到附近有小河流经?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多个情境问题,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使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探究发现: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 。 _________地带容易发育河流。
评价与分析:“科学世界”来源于“生活世界”,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对“生活问题”能够从地理的视觉去审视,从而拓展和加深对“生活问题”的理解,并且反过来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地理知识结构中去变得比较容易。通过从生活实际问题的追问,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使学生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化,能力点也是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结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标理念。
【活动四】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探究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总结归纳,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科学探究的情感教育。
教学感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只是语言描述的或图文展示的虚拟情境。学生在这种虚拟情境下只能获得不够实在和不够扎实的虚拟经验,完成的只是不够完整的认知过程。要想改变这种在虚拟情况下学习的状况,就必须提供给学生可以体验经验的场所,使之自由探究,从而获得实际经验。只有当学生把实际体验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认知。本节课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身边的小材料,制作出科学、直观、形象的教具,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展开实践探究。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操作、验证、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创造能力。通过“操作绘制——观察发现——追问探索——归纳总结”的学习思路,形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利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地探索问题,主动建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使用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能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变厌学为好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探索更实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