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后期学生解题依然困难的师因分析

2012-03-21 08:55福建省东山第一中363400蔡明忠
地理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气旋整体试题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363400) 蔡明忠

考试研究

复习后期学生解题依然困难的师因分析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363400) 蔡明忠

在复习阶段,教师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往往以知识建模为基础,以试题为主要载体,期望通过讲解试题和强化训练,提高效率。但在复习后期,因教学上的某些偏差,导致学生试题做得越多,遇到新题时反而越盲然;模型图记得越多,答题的失误也越多。甚至产生记忆模型量和训练量与解题能力成负相关的现象。

一、选题机械,导致学生不知如何组织答案

有些试题在命制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存在瑕疵。如有的断章取义,随意裁剪材料;有的地理信息不完整,材料对答案不支持;有的试题脱离考纲,超越学生的知识背景;有的设问模棱两可,指向不清;有的答案表述残缺不全或超出问句的外延;有的设问几乎相同,但参考答案却不相同。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倾向,习惯听从比自己更加“权威”的观点。受这种迷信权威的思维习惯的影响,教师对专家命制的试题不敢否定,对高一级别的试题奉若神明,不敢怀疑,导致在选用试题时,只关注试题的来源和创新程度,而对试题是否科学准确却未加考究,指导学生做答时,又不注意辨别,最终导致学生越训练越不知如何答题。

例1 [节选自2009年高考山东地理卷] 图1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该题组的二个设问均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第1题要求学生应用归纳法总结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因设问未指明是这些国家地理位置的共同特点,所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但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教师阅卷若也仅依据此答案,又不加以解释,就必然会导致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不知如何表达。第2题也可以有多种理解。第一种是理解成印尼有许多物种频临灭绝。第二种是理解成印尼有许多其它国家已灭绝的物种。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这显然是要求学生遵循第一种理解做答。若按第二种理解,答案可以如下:“印度尼西亚岛屿众多,并有许多岛屿至今人类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因此,世界上其它地区处于濒危的物种,却可以在此找到其生存环境而繁殖生息”。然而,学生若按第二种理解做答,多数不得分。如果学生多次遇到这种能自圆其说却不能得分的现象,就会感到茫然。

一道完整的地理试题应由图表(文字)材料、问句、答案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互相支持,互为条件,共同组成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试题的情境材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的设问应科学严谨,不能有产生歧义的空间。教师选题时,要先对试题的材料、设问、答案进行反复的推敲。对不符合命题原则的试题,为避免学生因试题原因而导致越练习越不知如何解题的现象发生,需依据试题的缺陷情况,或重新设问,或重新提供参考答案,或补充材料,使试题能真正发挥其检测、矫正的功能,使学生能真正通过练习提高解题素养。

二、线性讲解,导致学生入题难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自然与社会现象是由多因子综合作用形成的。分析问题时,不仅需要运用要素分析法,更需要依据整体性原则进行综合分析。但教师在讲解问题时,往往将问题肢解成一个个单一的要素向学生解释。这种只重视单一而忽视整体的讲解法,多数只能触及问题的表面而难以深入问题的本质,最终会导致学生只能解决可以肢解成单一要素进行思考的问题,当遇到需要整体把握才能入题的新题时就不知如何入手。

例2 [节选自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2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地方时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空气流速为20千米/时。据此完成第3题。

3.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该题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气温、空气密度、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及其联系,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结论。但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讲气旋、反气旋时,只说明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反气旋相反,而很少将中心外围的大气环流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分析热力环流时也很少与气旋、反气旋等组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此外,讲解时,多数只停留在单一的平面上进行分析,很少引导学生将平面转化成立体进行整体思考;很少以某一天气系统的变化为依托立体分析气压、气温、下垫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学生遇到该题时,多数不知如何分析。实际上该题只要学生依据图中甲处西侧上下层温差最大,对流最强,从甲处到丙处和乙处上下层温差逐渐减小,对流逐渐减弱,就可以确定该地形成一个以甲处西侧为中心的气旋系统。再结合气旋、热力环流、水汽来源等知识进行整体考虑,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推理:大约4小时后为正午,该天气系统将向东移动大约80千米左右,甲地的对流系统将移到乙地,而乙地正午地面温度上升快,加之在湖泊附近水汽多,导致乙地近地面空气密度更低,最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甲地在天气系统东移过程中上升气流强,可能因云雾多而导致气温上升没有乙、丙两地快。在北半球气旋东部的丙地吹偏南风,而甲若位于气旋西部,则吹偏北风,若位于气旋中部则水平风力较小。

根据变易理论,学习和获取知识与信息,并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而是将整体和部分一起从模糊、零散到逐渐清晰、完整的过程。学习者要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就既要学会将部分从整体中识别出来,又要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在讲授新课或刚开始复习时,采用“隔离法”,将单一要素从整体隔离开来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组成试题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随着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尤其在复习后期,只有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才能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发生,才能使学生快速地理解试题的要求。

三、建模简化,导致错误的析题思维定势

近几年,高考试题呈现的情境许多是学生从未见过的,学生很难有熟悉的套路可以进入,也不可能通过回忆的方式来解答试题。解题时既需要借助特定的知识模型,又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既要从一般的规律入手,又要依据特定的背景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课堂教学与复习时,教师往往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纳成某些模型图,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这些模型图对号入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然而因知识归纳过程过于简单,模型构建的情境设置过于理想化与绝对化,导致知识模型被束缚在特定的案例之中,被特定的背景外壳所罩住。模型图的应用只能在原有的背景下才有效,但学生应用时往往忽视其适用条件,导致应用模型图得出的是错误的答案。

例3 [节选自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成本的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居住问题。图3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5.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该题是以中心地理论和城市地租理论为背境设计的。按照这些理论,城市几何中心区地租最高,主要作为商业活动区,在城市主干道交汇处地租也较高,其附近也主要作为商业活动区。在商业活动区周围,地租相对中心区低,主要作为居住区。居住区的外围地租最低,主要作为工业区。教师往往只按以上观点让学生进行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建模,而未进行现实的事例补充和特例的说明。学生依据以上建模,看到第4题该岛国的快速交通线呈放射状,就认为选项C符合该建模,因此选C。同样第5题的C选项也符合该建模,因此第5题也选择C。然而现实生活中,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该岛国城市即新加坡在功能区布局上充分考虑了方便人们出行、就业和亲近自然等理念,功能区布局有其独特性,依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判断,第4题应该选择D,第5题应该选择A。

地理模型图的成图都是基于一定的固有条件和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建模时,首先要对模型图的成图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再把模型图放置于各种现实地理环境下,引导学生加以验证修正,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将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联系起来,学会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地理原理和观点。

猜你喜欢
气旋整体试题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两个爆发性气旋的“吞并”过程及发展机制分析❋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族的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