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调查与思考*——以桂北农村为例

2012-03-20 15:30龙海平
关键词:基层干部群众精神

龙海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调查与思考*
——以桂北农村为例

龙海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通过对桂北4个村镇基层干部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真实再现了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具体表征,分析了影响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主要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提出了减轻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增强工作动力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成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三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乡镇政府,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带领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1]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责任越大,其压力也愈大。所以,减轻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增强工作动力,是一个急需被关注的问题。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农村基层干部精神状态是否充沛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空前加大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强调提升基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人格素质。

在对桂北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调查时发现,部分农村干部由于受教育有限,加之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自身的觉悟和素质都不够高,心态与精神状态均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工作的有序开展。

究竟如何看待农村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笔者对此于2011年暑假对桂林市3个县4个乡镇进行了调查,以所获取的调查资料为蓝本,分析了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状况。

对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学术界讨论不多的话题。总体上来说,对农村基层干部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偏重于从政治学、教育学、法律制度、行政政策等显性层面进行定性研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角度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等微观层面进行专门研究,仍然是十分欠缺的,文献搜集和借鉴比较困难。长期以来,上级组织往往把农村基层干部看作是农村的管理者,而对基层干部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考虑较少。即使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只是注重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对他们精神需求的考虑和满足,很少有人从人文关怀出发,去考察他们的思想动态。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以开展农村基层政权干部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为主要方法,问卷设计了22个题目,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精神生活内容、方式、投入、总体状况及满意度,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乡村文化,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精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成因及解决方式,等等。

本调查以平乐县的沙子镇,恭城县的莲花镇,灵川县的大圩镇、灵田乡的基层干部为调查样本。调查区域的文化特性具体如下:平乐县沙子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享有“广西第一当铺,淮山之乡,绿色水果基地”的盛誉;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是桂北新农村的典型,现代乡村文化的浸润非常明显,该镇红岩村荣获“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灵川县大圩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灵川县灵田乡曾经演绎过湘桂古商道的辉煌,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落户灵田乡,使灵田乡的区位优势凸显,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调查组走访了基层干部200余人次,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达94.3%。问卷由调查员到当地的乡镇政府统一发放和回收,被调查对象独立填写并当场完成。若被调查对象在填写过程中对问卷有不理解的地方,由调查员作出解释。

访谈资料则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访谈时当场记录,当日当晚整理,调查结束后进行系统归类与分析,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调研的地点范围是农村,调查对象是基层政权干部。由于村早已实行自治,村干部不在政权干部行列,所以我们选择了乡镇级的干部作为调研的人物对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男66.7%,女33.3%;汉族75.3%,少数民族24.7%;年龄分布为20~30岁占11%;31~40岁占48.1%;41~50岁占24.5%;50岁以上占16.4%;文化程度为高中占26.5%,大专占52.3%,大学及以上占21.2%;专业分布为文科占45.6%,理科占23.8%,工科占16.4%,农科占14.2%。

三、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具体表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对象是农村广大群众,面广量大,千家万户的困难,复杂矛盾的调解,各种利益的分配,小到邻里纠纷,大到急重难险,都需要基层干部解决,个中戏言“桩桩要挂帅,百事缠在身”。乡镇干部处在国家和农民的中间,对上顶不住,对下管不住,两头为难。他们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凭着一股工作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着自己。

(一)完成各项中心工作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外在压力

通过与农村基层干部的座谈交流与专题访谈,可以听到的普遍心声是: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使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其一,新形势下出现的民办、代课教师解聘的,粮食畜牧系统改制,林权改革,涉军群体等维稳新问题,这都不是乡镇基层干部能够独立担当的事情,但基层干部都要具体地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在考验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力和处理长期积累老大难问题的能力。其二,基层群众上告上访的压力。其特点是:上访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群众上访反映的八大焦点问题之一就是“三农”问题,“上访告状的80%是农民,反映的问题80%涉及村干部,反映情况80%是准确的”[2]。其三,农民群众对利益的诉求强烈。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利益格局尚在协调整合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利益意识逐渐被唤醒,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而且有由经济利益诉求向政治权利诉求转化的趋势[3]。其四,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推进,乡镇干部联系群众的减少,一些社情民意得不到及时反映,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得不到及时的协调排解,这些都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处置突发事件的外在压力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始终处在农村工作最前沿的基层干部还面临处置突发事件的压力。除上述维稳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外,对于诸如群体事件、洪水火灾、安全事故等急重难险事件,乡镇干部必须站在第一线。被调查的一位女镇长在其博客《灾害面前我不是女人》里写道:2008年6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肆虐着整个南方,我们的小城也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洪灾。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抢险救灾,从凌晨3点我们就在镇上迅速转移危险地段受困学生群众和物资,安置灾民,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水淹公路,我们就淌水进村;交通中断,我们划竹筏到灾民身边;一路泥泞也阻挡不了我们的步伐。每到一处,所有的场景都触动着我的灵魂:一个妇女拨通我的电话,焦急地说:“镇长,水快淹到我家一楼,救我!”一个老人站在自己倒塌的房子面前,黝黑的脸上流着两行清泪,他哽咽地告诉我:“房子倒了,家没了,粮食也没了!”一个女人蹲在路边,怔怔地看着只露出屋顶的家,欲哭无泪。歇下来时已是次日凌晨,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让我感到灾害面前我自己根本不是女人。

(三)基层群众不合作不信任的外在压力

群众有意见,基层干部也有苦衷。一是少数群众的“不合作,不认同,不感恩”的“三不”心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官员腐败现象等情况无法认同和理解,甚至怨气颇大,因此对待许多事情认识差异也很大,群众工作认同感差。老百姓对政府流传这样一句话:“有产有业不求你,交了税费不欠你;想啥做啥不理你,有了事情就找你,出了问题便骂你。”较真实地反映了群众对政府的态度。二是社会转型期官民双方由信息不对称到信息平衡,监督能力同步彰显。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信息垄断,群众监督主体地位彰显,官方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曝光,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基层群众工作者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政府和社会公信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网上有关监督类信息有85%是针对政府和公务员的。三是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信任程度。调查表明,在社会信任方面,突出问题是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不信任,不理解。问卷数据显示,针对群众心目中的基层群众工作问题,有42.6%的群众认为基层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低,43.9%的群众认为基层干部在与群众沟通方面存在问题,32.7%的群众认为基层职能部门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

(四)自身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的内在压力

从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表征看,其内在压力主要来源于本人的经济状况、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据调查,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面临物质生活困难,知识更新困难,职业发展困难等三大类困难,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组织支持需求强烈。在所有干部中,期望知识更新的干部的工作绩效最好,而期望解决职业发展困难的干部最差,期望解决物质生活困难的干部工作绩效处于两者之间[4]。调查表明,目前少数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不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贯彻不力。一是在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往往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二是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带头无方,致富无门,守摊子,混日子,这样的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四、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减压阻滞的成因

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许多问题涉及到广大农村,特别是历年来在农村改革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矛盾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完全解决的比较妥当的办法,导致群众对政府的某些政策不能完全理解。乡镇作为基层政府,执行的是上级政府的决策,直面的是最广大的群众,在这个交接面上凸现出来的矛盾,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满意度较低

从精神生活内容、方式、投入、总体状况及满意度来看,调查显示,有57.1%的农村基层干部把精神生活纳入整体生活范畴,7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精神生活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认可精神生活包括理想信念的确立,道德品质的修养,理论学习与知识的追求等内容。调查表明,认为我国乡镇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一般的占42.9%,认为当前农村精神生活的资源投入状况一般的占47.7%,当前我国社会精神生活总体状况一般的占62.1%,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精神生活总体状况一般的占57.3%。调查显示,在对幸福与快乐的理解问题上,农村基层干部选择身体健康的占66.7%,家庭美满的占57.3%,多为社会贡献的占52.4%,有知心朋友的占52.4%,有良好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占38.1%。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看,在“您认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相关程度如何?”的回答中,有81%的农村基层干部高度认同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精神生活水平,认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者同等重要的占52.4%,认为当前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不平衡的占42.9%。在生活满意度上,57.3%的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比较满意,42.7%选择有点满意。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不满意的。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出现精神压力在所难免。

(二)地区经济政治状况的影响

地区经济的发展,给予干部一个实践磨炼的空间和开阔视野的机会,是对干部发挥展现个人价值的激励。问卷显示,四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地区经济政治状况”是影响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越发达,越能考验磨炼干部的各方面能力素质,能开阔思维视野,越能激励干部提升自身素质以应付更大的挑战[5]。而经济的发展,物质欲望的横流会对干部的精神意志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时政治制度能否对干部思想行为做出规范和制约也受到了一定的考验。因此,地区经济政治状况也是主要影响基层干部精神发展的因素。

(三)培训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少

据问卷反映,在一年内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次数,四个乡镇基层干部大多反映通常都在5次以下。很明显,这说明当地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是较弱的。不过,经调研小组访谈有关负责人得知,正式由部门来组织的培训较少,但是有关部门还是经常创造一些非正式的自愿培训学习机会的,比如邀请专家讲座等等。有些培训学习是以实践性的工作的形式开展的,比如下乡磨炼等。这些培训学习中,大多是上级组织机构指示的学习,本组织机构开展的培训较少。更有54.3%的干部还主要通过“自我调节,自我修养,人际交往,自我学习,自我反省”来安排个体的精神生活。干部们大多希望通过“集体活动、集体娱乐、集体交流”等集体方式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四)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契约的转型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心理契约(组织与其成员双方感知到的应该为对方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即由过去的“命令-奉献型”向“命令-奉献与对等交换并存型”转变[6]。农村基层干部的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其中部分成员在继续保持对组织奉献精神的同时开始萌生与组织对等交换的思想,在为组织付出的同时也对组织应该为自己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部分干部的心理状态是:上级组织既然解决不了我的困难,也就不要给我提出过高的工作要求,这是导致相当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与组织关系逐渐走向松散的根本原因。可见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缓解农村基层干部精神压力的对策

在现代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减压方式。有些当然是有益的,但也有许多是莫名其妙的,甚至有的还是不够健康的。那么,乡镇干部既然有减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就可以发挥其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7]。

(一)化解矛盾,增同减异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自贵州瓮安事件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群体性事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乡镇干部大多是本地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好,跟父老乡亲搞好关系。应当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事实上,农村干群矛盾的本质是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关键在“化解”,而化解的关键是深入的基层群众工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新型农民人格塑造的基本方式,能够把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到可控水平,防止矛盾的转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8]。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不能看轻。“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9]。

(二)注重服务,以人为本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中的一些干部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人治和带有人情的色彩,随着官民互动模式的转变,要求我们的干部在思想理念上完成从实施领导向注重服务的转变,在服务中实现领导功能。因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说到底领导就是服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它也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改变从前“以事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10]。人的压力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对实际工作生活过程的反映。实际困难的存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思想。如果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光讲些空道理,是无济于事的,乡镇干部在农村工作,大多数乡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都比较艰苦,他们常年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要解决大量难办的实际问题。“眼睛一睁,忙到天黑”,“一上班就是一年”,很多乡镇干部都没有节假日。我们的领导部门要为他们着想,从思想政治上关心乡镇干部的进步。从工作上支持理解乡镇干部,给予激励、撑腰,为他们创造一些好的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减轻他们的压力。从家庭生活上关心乡镇干部的安稳。从工资报酬上落实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尤其对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生活困难的基层干部应该给予更多的物质与精神的关怀,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在基层工作。

(三)减压增压要适度

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讲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的工作动力,这当然是对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有些不同了。一方面,由于利益机制的驱动,人们的工作动力已经很大程度上调动起来了,不必要像过去那样开一大堆动员会,来鼓动大家的工作动力了;另一方面,在我国市场经济潮流中,人们都搞得太忙太累,压力很大。压力本来也是一种动力,没有压力人是不能进步的。但是人承受压力也是有限度的。压力太大,不堪负重,就会带来思想和行为上的严重问题。所以,应当从单纯增动力向减压力与增动力相结合转变。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工作、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动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推进器。人的精神生活内容主要来自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吸引与激励,来自对社会、国家和他人的崇高责任,来自对事业成功的执着追求,也来自于对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期望[11]。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就是要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一要坚守中道美德,不僭越,不失位,在需要选择取舍的时候,不走极端,安分守己,这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法宝。二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化压力为动力。对于良性精神压力,对人的健康和事业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要坚持理想信念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不背离,把压力转变成进步的动力。三要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乡镇干部须有高度的群众意识,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四)发挥调节整合作用

社会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性管理,一类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依赖领导力等软因素进行管理,是管理者的情感感召,是一种“内在”管理。针对管理客体的情感和心理,通过关爱、亲和、沟通、引导、影响、感化,通过建设良好的团队人际关系,使管理客体获得归属感,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12]。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管理方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管理的开展具有调节整合作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调整人际关系,调控人的情绪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着积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活动,能满足现代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烦恼,缓释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现在,农村乡镇干部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以“70后”为主体,“60后”和“80后”为补充的领导班子。总体来说,这支队伍年轻,有干劲,有闯劲,有开拓精神。但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如老干部成熟、老练,群众观点、工作作风也不如老干部那样踏实。上级领导、组织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教育和提高乡镇干部,充分运用上党课、典型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培训乡镇主要领导,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从而把农村基层工作做好。

(五)丰富基层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3]。在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除了发展经济外,还要靠文化来丰富人的境界,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精神,靠文化来提升农村的“软实力”。丰富农村基层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确保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图书室,娱乐活动室,体育场和科技培训中心的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步伐,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平台,真正实现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通过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倡导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全面提升基层干部和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精神生活品位。结合民间特色,发挥农村文化活动的季节性、喜庆性优势,以山歌、彩调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着重活跃和搞好农闲、节日、夜间的文化活动,培育人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乡村风尚。树立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营造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风貌。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EB/OL].(2008-10-10)[2011-05-20]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

[2]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64.

[3]段爱勤.和谐视角下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2):61-64.

[4]青 平,李崇光,关恒达.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组织支持期望实证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2):104-108.

[5]邢 锋.走进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7.

[6]青 平,丁士军,李崇光.中国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契约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2):142-15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5.

[8]龙海平.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概念的思辨[J].学术论坛,2010(8):55-59.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34.

[10]刘建军.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八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3-19.

[12]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 —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9(8):14-19.

[13]赵 君,叶 昊.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9-22.

[1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2011-10-26)[2011-11-10]http:∥new.sina.com.cn/c/2011-10-26/1001923361344.shtml.

Survey and Thought on the Spiritual Stress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A Case of Guangxi Northern Country

LONG Hai-p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on the rural area grassroots cadres in the 4towns and villages of northern Guangxi,the paper includes tru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dres'spiritual stress,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tress,and the proposal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omp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working motivation.

the rural grassroots cadres;spiritual stress;causes;countermeasures

D422.6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25

2011-11-20

龙海平(1971-),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710013);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桂教人字(2010)65号);广西教育厅2011年科研项目(201111LX106)

(责任编辑 易 明)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