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彪 黄河清 陈家康 文超勇 郑捷敏 黄志伟 刘 全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柳州市 545005)
脑室系统脑膜瘤起源于脉络膜或脉络丛的蛛网膜细胞,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5% ~6.3%,其中大部分位于侧脑室,而侧脑室脑膜瘤又大部分位于三角区及其附近[1]。2006年9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共收治了11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其中9例肿瘤主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均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例,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14~56岁,平均40.1岁。病程自1个月至1.5年不等,平均7个月。
1.2 临床表现 头痛7例,以胀痛为主;视力下降2例,肢体无力2例,视神经乳头水肿8例,肢体肌力下降2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肿瘤主体均位于脑室三角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5例,左侧侧脑室三角区4例;肿瘤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直径4~5 cm 4例,5~7 cm 5例,脑室不对称性扩大6例。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CT平扫表现为较均匀的等高密或稍高密度,MRICT平扫+增强:T1像为均匀的等信号,T2像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一致强化。
1.4 治疗方法 9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入路选择:顶枕入路(经脑沟)7例,颞中回入路2例,术中应用超声吸引器(CUSA)5例。由于肿瘤均大或巨大,故先于瘤内分块切除肿瘤,缩小肿瘤体积,以增大手术操作空间,再分块切除囊壁,最后予以肿瘤全切除。
1.5 结果 所有病例均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病理诊断:纤维型7例,内皮型1例,过渡细胞型1例。7例无明显并发症;1例继发性癫痫,经抗癫痫后控制,能正常生活与工作。
脑室系统脑膜瘤起源于脉络膜或脉络丛的蛛网膜细胞[1]。脑室系统脑膜瘤首选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主要有[2]顶枕入路、颞中回入路、枕叶入路、纵裂入路等。①顶枕入路:即经顶枕皮层(脑沟)进入的手术入路,此入路优点是正对肿瘤表面,手术路径最短,对脑组织的破坏小,并发症较少;主要缺点是早期不易暴露肿瘤下方的血管,手术过程中出血相对较多。本组病例以该入路为主(7例),无明显并发症。②颞中回入路:该入路优点为术中切开颞中回,可尽早暴露肿瘤供血血管(脉络膜前动脉),可将该动脉电凝,手术过程中出血明显减少,但常因肿瘤推挤血管移位而增加此入路显露血管的难度[1]。本组有2例采用此入路,1例可早期暴露脉络膜前动脉,另1例因肿瘤推挤而不能显露。③纵裂入路:即经顶枕半球间-胼胝体压部旁入路,打开契前叶,进入侧脑室三角区,Yasargil采用该入路行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肿瘤获全切除,术后结果良好[3];但本组病例没有采用该入路;本组病例均达镜下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手术全切率100%,无手术死亡病例。不同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不能过于强调某一种手术入路。
超声吸引器(CUSA)是一种利用超声振荡把组织振荡粉碎、乳化、经负压吸除的外科器械,即具有对肿瘤组织粉碎、乳化和吸引功能[4],目前CUSA已广泛应用于颅内肿瘤的切除;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内脑膜瘤,病理以纤维型多见,质地多较韧,体积较大,多需分块切除,应用CUSA切除脑膜瘤可降低手术的难度。本组病人中有7例应用超声吸引器分块切除肿瘤,获得较好效果。
Bhatoe等[5]报道,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并发症较多。但本组病人采用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CUSA等手术辅助设备工具,手术全切率100%,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少,获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1]万经海,李长元.脑膜瘤[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31.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99.
[3]M.G亚萨吉尔 著,凌 锋 主译.显微神经外科学 IVB[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5-162.
[4]周良辅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6-27.
[5]Bhatoe HS,Singh P,Dutta V,et al.Intraventricular meningiomas:a report of 16 cases[J].Neurosurg Rev,2006,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