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2012-03-20 09:39赵月斌
文学自由谈 2012年6期
关键词:汤姆人性作家

●文 赵月斌

常有机会听到文人、学人们闲聊,免不了扯到文学、作家,当然也少不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其中最获具人气的说法是: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好人。理由是中国作家的违法犯罪率几乎为零,不但作家遵纪守法,大凡文科出身的也都很本分,学“中文(汉语言文学)”的就更不用说了。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个人是写诗的,就算让他坏,又能坏到哪儿去?写诗的人必定有诗情有诗心,必定正气浩然啊!一位诗人又以实例证之:有一个文学爱好者,到一家旧书摊询问有没有米兰·昆德拉的书。因为书放在家里,摊主要回去拿,就让买书的帮忙看着摊子。书拿来后,那人问摊主怎么这么放心,就不怕他心生歹意,把钱匣子卷走吗?摊主却很坦然,他相信一个喜欢米兰·昆德拉的人,就算再不怎么样,也不会干出这么不怎么样的事吧?的确,摊主的见识非同一般,那时正值米兰·昆德拉热,这位流亡作家不仅象征了一种品位,也象征了一种品格,所以,米兰·昆德拉的追慕者也便获得了相应的人格担保,成了值得信赖的人。

然而我却不敢相信,“文学”真的一好百好么?“作家”真的坏不起来么?文学之于作家真的可以像神仙头顶的光环一样,真的可以普照万物,恩惠生灵?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作家本身来说,“文学”是一粒神乎其神的还魂丹,还是一颗自欺欺人的泡泡糖?且不说文学常有变成蒙汗药的危险,就算它总体是好的,制造文学的作家也未必当得起一个“好”字,有的作家甚而当不起一个正常的“人”字。不是说作家与违法犯罪无缘吗,可是分明就有“作家”作进了班房,他们可都是领过证的作协会员呐,谁知坏起来也和坏人没什么两样。原来,作家一样会招摇撞骗,一样会作奸犯科,一样会卑劣不堪,只是他们在使坏的时候大言不惭,比起某些毫不掩饰的凶徒来,作家不用装就已太像一个好人了。

2

在拉斯·冯·提尔编导的电影《狗镇》(Dogville——译为《狗村》更贴切些,2003年上映)中,有一位堂而皇之的“作家”,他的名字叫汤姆·爱迪生。确切地说,这位“作家”从头到尾都只是一名不立文字的空想家,除了口头上表现出一点点的创作冲动,他从未写出一件文学作品,他的“作家形象”不过是一种廉价的装逼方式罢了。一旦自命为作家,游手好闲的汤姆就拥有了精神上的优越感,他看不上村民的愚昧落后,所以要进行所谓的启蒙,让狗村变得文明、开化起来。为了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他所做的仅是postpone(谁知是等待、酝酿,还是拖延、磨蹭呢?)最佳的写作时机(灵感?),他没有训练基本的写作能力,没有面向内心的自我审视,也没有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发挥“作家”的“使命”上。什么使命呢?大概就是充分施展作家的专长,尽快给狗村带来文明的曙光。也就是说,汤姆的作家情结不在写作,而在救世度人。因此,在顶着“作家”的鸭舌帽时,他也戴上了“精英”的皮手套,他跟别人不一样,他一亮相就成了伟大、光荣、正确的化身。然而,尽管汤姆做出了太多作家的姿态,却没有塑出作家的灵魂,他撒下了空阔的捕鲸之网,却没有力量驾驭它、驯服它,结果只得被它拖上可悲的不归之路。

《狗镇》是一个极端的故事,汤姆更是一个极端的“作家”:为了拿出有力的“论据”,他把逃难来到狗村的葛瑞丝视为正中下怀的“礼物”。一边好人似的挺身而出,救她,帮助她,与她谈情说爱;一边不惜为虎作伥,把她一步步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甚至在葛瑞丝沦为狗村的性奴时,汤姆——这惟一的好人,葛瑞丝的“心上人”,非但没有施以援手,反而也要侵占葛瑞丝的肉体。当他遭到葛瑞丝的拒绝,当他被葛瑞丝质问“你怕不怕自己还有人性”,这位作家终于耗尽了自己的人性,完全倒向了魔鬼一边——他要和村人合力出卖葛瑞丝,把她交给黑帮处置。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那黑帮老大正是葛瑞丝的父亲,罪孽深重的狗村撞上了灭顶之灾:本性善良的葛瑞丝走向了极端,为将罪恶彻底剪除,她下令将村民全数剿杀,最后只留下一条忠于职守的狗。汤姆,这个热衷于召开道德集会的作家,这个把道德重建挂在嘴边的作家,连最起码的恻隐之心也荡然无存,他所开启的“好人事业”,却是一只所罗门的瓶子。尤其可怕的是,在狗村遭到屠戮,汤姆没有为村人求情,在浩劫之后,汤姆也没有主动领罪,甚至没有为他父亲的死哭泣。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已被吓傻了,眼看着狗村化为一片焦土,只剩下汤姆一个人,面对握有手枪的葛瑞丝,即便没有吓傻,也会把魂吓丢了。然而,就在个当口,汤姆竟还念念不忘他的文学使命,他没有指斥葛瑞丝出手太黑,没有向她求饶,反而大呼“bingo”(好极了),赞叹她的“阐述”(illustration)更有说服力,还十分虔诚地提出:“我能拿它当作写作灵感吗?”可惜这句话成了汤姆的临终遗言,葛瑞丝没被那种虔诚感动(要是再听他说下去估计会当场疯掉),而是很不耐烦地爆掉了这位作家的脑袋。作家“作”到这个份儿上,只能说纯属自作自受,谁让他把“人性”全都押给了“文学”呢?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汤姆这样的文学牧师,假如他不曾贩卖虚高空泛的道德,狗村的人性底线会不会完全崩溃?他惺惺作态的说教、表演除了造成“道德膨胀”,除了加剧“良心贬值”,除了让人越来越不相信他的“金玉良言”,还能给狗村带来什么?文学让汤姆自以为占据了精神高地,文学让他自觉不自觉地生出了道德强迫症:他的思想是一流的,他的行为是神圣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好——“即使坏也坏不到哪儿去”。所以,当黑帮救出葛瑞丝后,汤姆显然很害怕,他找到葛瑞丝,十分诚恳地表示sorry,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好像泪蛋子都要滚出来了,可是sorry之后,他仍旧相当自负:“虽然利用别人不太好,但这次的实例还是异常成功,它揭露了人性,虽然很痛苦,但有益教化,不是吗?”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他却大获“成功”——这样就可以成为“揭露人性——有益教化”的“作家”?文以载道——恐怕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的文学抱负,作家就是要探索人性的,文学就是要引导人类的,哪怕他根本就是一条丑陋的毛毛虫,也要爬上这个制高点,变幻成绚丽的花蝴蝶。汤姆就是如此,他支棱着文学的翅膀,忽闪出文学的磷屑,实际上却与文学相去甚远,文学之于汤姆,不过是一层彩色奶油,涂抹在他的舌尖上。爱好文学不是很风雅吗?当作家不是很美好吗?为什么一落到汤姆身上,就成了巨大的灾难呢?

以《狗镇》为例,“文学”岂非一剂诱人走火入魔的迷药?倘若汤姆不曾染上作家病,是不是可以少丧失一点人性,做一个心地纯良的正常人?可惜,经过他的现身说法,文学非但不美妙,反倒非常可憎非常可怕:作家不但可以坏起来,而且可以坏到极点,一直坏到骨子里,坏到灵魂深处。难道这仅是一个虚构的特例?或是拉斯·冯·提尔不怀好意的毁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吞噬人性的文学?有没有人性扭曲的作家?

3

文学是什么?虽然我拿不出它的确切定义,却也可以说几句大路边的话,比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现实,表达情感;文学要有想像力和创造力,要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文学不但可以模仿生活,还可以发现真理,慰藉心灵,等等;还有一种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文学即人学。”可见,文学不单是运作语言,更重要的是说人话,揭示人的存在,呼唤人的觉醒。通常,文学总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探究人的本质,让人成其为人。由此来说,文学应该让人更像人才对,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沾染上文学,就变得不人不鬼了呢?这倒让我想起另一种很摩登的说法:搞艺术的(当然包括诗人、作家)大都精神有问题,即使不是疯子,至少也得有点怪,有点异秉,有点神经质,总之,正常的人即使搞艺术也搞不出大名堂来。尼采说艺术家是“患病动物”,普鲁斯特说“所有的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甚至有心理学家相信艺术家多受益于某些偏向精神分裂的基因。支持上述观点的实例并不难找,比如梵·高、叶赛宁、庞德……这些患有“才智过度症”的人,都留下了堪称伟大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好像精神分裂精神错乱抑郁症妄想症什么的都很“有用”——他们就该是那样的人,不疯不狂反而不正常了。不过梵·高、尼采们毕竟还是少数,或许伟大的艺术家都有某种伟大的特质,可是“疯狂”并不是成就“伟大”的必要条件啊!所以我还是把话题限定在“正常”范围内,至少我所说的人脑子没有毛病。比如汤姆,他便是一个少文才(艺术特质?)而多心机的势利之徒,他非常清醒,非常现实,只是“适度重视真诚和理想”,当其“作家生涯”受到威胁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实际利益,不会像司马迁那样为写作而忍辱求生,也不会像卡夫卡那样将文学视如性命。然而吊诡的是汤姆·爱迪生这种人偏偏傍上了文学,并且志向远大,时时幻想写出煌煌巨著,为人类指路照明,从而扬名立万,成为炙手可热的大牌作家。他看重的是文学的附加值,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所以,他的靶标仅是作家,而不是文学。

作家——何为作家?《狗镇》中的作家就是Writer——只要会写、能写或从事写作的人都可称为作家(作者),这个算不上标准的标准,使汤姆不必写出作品就先确立了“作家”身份。然而,爱好文学不是很高雅的事吗?当作家不是很美好的理想吗?为什么一到汤姆身上,就成了洪水猛兽呢?

4

某些资深写作者喜欢自称——“我是干作家的”。起初听来觉得好笑,作家就作家吧,有必要多此一“干”吗?后来听得多了,也慢慢顺溜起来:因为,“干作家”的“干”不像“干部”的“干”那样强悍,而是一个轻来轻去的前缀,重音落在“作家”上,听起来倒有点谦虚的意味。我们的干部本来就是人民的公仆,当然用不上谦虚,也就不必“干干部”;而对于占大多数的人民来说,“干木匠、干瓦工、干保安、干餐饮、干中介”等等则是他们挣饭吃的营生,一天不干就可能断了口粮,这样的实实在在的“干”一般会带上三点水,是拼命流汗的干;至于像“干铁路、干银行、干教育、干公检法”,则是笼而统之的说法,主要是指其从事的行业带有可资骄傲的光辉,所谓一家几代、几口人“干铁路”,未必真的要与铁路较劲,不过表达了作为铁老大的自豪罢了。俺家种了八辈子的地,如今多数人仍在村上种地,也没有一个人敢以“干农业”自诩,因为无论你怎么去“干”,也还只是“干活”的“干”,既干不出金山银山,也干不成张悟本,对于这种祖传的职业,大伙的理想非常一致:干掉它。

由此看来,敝人算是幸运的,靠考学跳出了“农业社”,先后干过教师、职员、编辑等,几经辗转又干上了“专业作家”。说实话,在学校教书、在衙门听差时,我成天想着能够不干那个职业,而是专心致志地去干我的“事业”——我把文学看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那时我只是想做一个纯粹的写作者,我以为那样就能名正言顺地写作,就能将自己的爱好与“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接轨,从而写出明心见性、力透纸背的锦绣文章。那时我还羞于自封或被封为“作家”,只是觉得自己不够格,没有意识到“作家”也是一种职业,也没有想到如何“干作家”,更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把这个职业干好。后来认识的作家多了,我也渐渐进入角色,一天天“作家”起来,反正大家都是干作家的,咱也没必要把这个称号供起来。如此,我对“作家”的认识有一个祛魅的过程,所谓作家,不过是一个Writer——只要会写、能写或从事写作的人都可称为作家(作者),没必要把给它涂脂抹粉糊上什么高帽子。既然作家也是一种职业,自然也和木匠、医生、老师一样,既有手艺技能的高下,也有品行格调的差别,就像一些云山雾罩的大法师,并不因为登上神坛就成了神——充其量只是一个装神弄鬼的人。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常把“作家”混同于神职人员,作家也常把自己干成了跳大神的,好像一干作家就神明附体,具备了不同凡俗的先进性。可惜事实往往并非这样,尤其是看惯了各色作家的花样表演之后,我更倾向于让“作家”还俗,不管你作什么家,首先要作一个正常的人。呵,以“正常”与否要求一位作家,这样的起点是不是太低了?要我说,这个要求一点也不低,最可怕的却是把“作家”高抬到云端,让它和正常偏离得太远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作家,怎样,干——作家?

那么,我是怎样“干作家”的呢?说来惭愧,我的阅历竟比狗镇的汤姆还要贫乏。他总忙着“采矿”——直攻人类灵魂的最深处,要召开道德集会,还要积累写作素材;要教育人,还要欺骗人;要救人,还要害人,他在渺小的狗镇忙活伟大的事业。我则偏安于某小城一隅,平日除了读书写作听歌看电影,剩下的时间就是上网发呆做梦了,除了接触家人和三两个朋友,几乎不需要跟人说话——有时不免担心,长此以往会不会丧失说话能力?会不会变得胸无丘壑胆小如鼠?作家竟是这样干的吗?汤姆把作家干砸了,我该怎样“干作家”?

小时候,我认识最多的人是农民,我们住在一个村子,种地,收粮食,那时我干得最多也最讨厌的活儿是拾麦穗;现在,我认识最多的人也许是作家,大家不在一个村子,写东西,或不写东西,如今我干得最多也最头疼的活儿是“奉旨填词”。与农民相比,作家当然金贵多了,就算当下好多作家哀叹自己被边缘化,比起连边缘也挨不上的农民来,恐怕作家还是难获边缘的资格,除非他甘愿自我放逐,把边缘辟为重生之地。其实在没干作家之前,我也颇有些汤姆情结,一度把文学当成了“参天地、赞化育”的琼浆玉液,把作家供成了超拔高迈的精神楷模,很是相信诗歌、小说之类有启蒙、救疗之效,可以明心、立人,新民、强国。那时,文学是我的神龛,我膜拜它迷信它,我以为依靠它就能促进社会进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后来我才发现,文学不但很难归化人心,甚至连我的初恋也挽留不住,我所发出的诗意的嗥叫还不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来得动听,因此我愈发怀疑文学的号召力,进而怀疑自己是不是走上歧途,是文学把我劫持了,还是我强奸了文学?当我意识到文学只是一种生命冲动时,方才回过味来,文学首先是自己的事,就像一匹落单的狼,没必要用歇斯底里的叫唤驱赶内心的恐惧,只需守住那片辽阔的荒原,静静地领受那种明澈的孤独。对我来说,文学就是那样一片贫寒的不毛之地,无须流奶与蜜,无须遍地珍宝,只要能容得下我心里的风暴和沙尘也就够了。我想,在文学没有成为一门艺术之前,在作家没有成为一种职业之前,“写作”本该是一件很个人、很惬意的事吧,应该像打水漂一样简单,像吹口哨一样自由自在,它的原动力就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反过又是作者的自我映照。所以,写作从根子上看最终还是写自己,无论你写了什么,都是在写自己的人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更愿意向内心深处掘进,把畏缩的灵魂展开撕碎重塑激活,我只要在与自己重逢时看清自己。或许我与汤姆的分野即在于此:我骑着文学的瘦马,挑战的是自己的影子;他登上了作家的宝座,威慑的是同一块天空下的假想敌。

最终还是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干作家”?汤姆是不是“干作家”的料?——我呢?我的作家干得怎样?毋庸讳言,《狗镇》把汤姆设计成“作家”有其讽喻意义,对此有些作家同行可能会大发雷霆:有这么不堪的作家吗?简直是对作家恶毒的攻击和污辱嘛!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怎么可能这么不文学?不过依我看,汤姆式的作家不但有,而且非常之有,只是狗镇的汤姆不是那么走运,没有及早地“化无耻为光荣”而已。就汤姆的表现而论,至少可以揪出他的七宗罪:一,见风使舵;二,助长邪恶;三,撒谎作伪;四,趁火打劫;五,薄情少恩;六,心狠手黑;七,装逼。这样一个没心肝、没德性、没信义、没操守的伪君子,哪一点可以偿还他发行的“道德债券”?哪一点可以配合他心无旁骛地“干作家”?在没“干作家”之前,他就跳过了做人的底线,把自己提拔成了高人、圣人、神人,在着手“干作家”的时候,他更是放弃了做人的底线,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文学(灵感)而不惜任何代价的伟大作家!且不论他是不是真的在乎所谓“灵感”,哪怕那灵感写出来就是惊世巨著,也难冲抵他造的罪,也难让他复归于“人”。是的,“圣人”(包括高人、神人)本该是人中极品啊,可我们看到的圣人往往不是“假人”就是“非人”,这样的人往往越是“圣”,越是害怕人间烟火——害怕人性。同理,也有的人往往一为“作家”,便把为人的根本断送了,他只知道自己是个作家,却忘了他首先是一个人。

猜你喜欢
汤姆人性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贪吃的汤姆
掉钱
功能与人性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