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宝鸡民歌的分布、分类及风格特点

2012-03-20 08:4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西府凤县号子

邹 丽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

浅论宝鸡民歌的分布、分类及风格特点

邹 丽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

宝鸡民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部形象化了的宝鸡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历史写照。宝鸡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调、民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等六大类。宝鸡民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与西府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宝鸡民歌;分布;分类;风格特点

关中西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积淀最深厚、群众基础比较浓厚的地区之一。以宝鸡地区为主的关中西部民风淳朴,依然持存着唱秦腔、赏社火、赶庙会等众多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宝鸡古称陈仓,地方风情浓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素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1]1宝鸡地区民间歌曲丰富多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萌芽、成长、繁荣,渗透到了广大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的具体表现,是一部形象化了的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写照。宝鸡民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与西府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情。

一、宝鸡民间歌曲的分布与分类

(一)分布

宝鸡市管辖三个区九个县,人口将近400万,地域面积18172平方公里,这里的水蕴丰富,土地肥沃,粮食充足,物产丰富。宝鸡地区位于“八百里秦川”的最西端,属于地地道道的山城,九个县区分布在南、北、西不同的山区,三个区地处渭水流域,享受着渭河水的滋养。东边与咸阳接壤,南边与汉中为邻,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平凉交界,由于平川、山区、丘陵、平原等自然环境的不同,语言、风俗民情的差异,再加上与周边省区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形成了自己绚丽多彩的西府民歌。这里的民风淳朴,生活安逸。流行于宝鸡各地区的民歌,具有鲜明的西府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靠近秦岭南麓的凤县、眉县部分地区受汉中民间音乐影响较深,和甘肃接近的陈仓区西山地区、凤县的西部地区则与天水的民歌相近。而和甘肃东北部接近的陇县、鳞游县的部分地区则受陇东民歌影响较深。全市十三个县、区的民歌蕴藏量首当凤县为最,其数量几乎占全部的半数以上。如在宝鸡市群众艺术馆1983年10月编辑出版的《宝鸡民歌集》(第一卷、第二卷)的512首宝鸡民歌中,凤县的民歌就有250首,几乎占总数的二分之一。[2]

民间歌曲没有作者,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宝鸡民歌分布在宝鸡市的十三个县区,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宝鸡民歌的踪迹。

(二)分类

宝鸡民间歌曲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其内容、体裁、演唱环境及方式大体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调、民俗歌曲及宗教歌曲等六大类。

由于宝鸡川塬地区多土工劳动,打夯号子比较流行,唱词多与劳动有关,即兴编唱。夯歌节奏明快,情绪豪迈,风趣热烈,一般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演唱形式。此外,山区在薅草、锄秧时喊唱的号子,形式也多为一领众合,主要起鼓舞情绪、消除疲劳的作用,因为这种号子并不配合劳动动作,因而节奏比较自由,具有山歌风味。流行在宝鸡秦岭的凤县、宝鸡县西山、眉县、陇县等偏僻山区的山歌,歌词大多为老百姓即兴编唱,同一曲调可随意填入不同的词,内容广泛,富于想象,加上方言土语,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宝鸡山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曲调高亢、明亮、情感奔放,旋律的大跳音程多,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常使用衬词、衬句,多用高腔演唱。如凤县民歌《郎在高山唱一声》;第二类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宽,结构严谨,节奏规整,少拖腔,词曲结合多为一字对一音,常用平腔演唱。如凤县民歌《椿树记》;第三类是山歌号子,主要流行在凤县和宝鸡县西部山区。它分为大、小号子,大号子全用虚词演唱,小号子有少量的虚词。如《老号子》、《绣荷包号子》、《十把扇号子》等。

小调在宝鸡民歌中数量最大,题材也十分广泛,主要流行于川塬几个县区,演唱脚本大部分是经过艺人精心改编或创作的。社火调是在逢年、元宵节玩耍时的一种歌舞形式的表演,有的曲目有道白、舞蹈、歌唱、简单的情节和角色分工,如《卖杂货》、《锄谷子》等等。社火调的表演在大多数地区用锣鼓伴奏,也有用板胡、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的。有些曲目是专用的,如耍社火前有《开场曲》,耍完后演唱《道谢曲》。流行在宝鸡地区的民俗歌曲有“酒曲”、“说春”、“孝歌”、“哭嫁”、“叫卖”等。“酒曲”即在节日、婚嫁酒宴上边猜拳饮酒边演唱的歌曲,谁唱错了字就罚酒。如《螃蟹拳》、《洛阳桥》等。这种形式主要流行在山区。再如“说春”:在解放前每逢新春期间,说春者就背着纸糊的春牛,在一些富裕人家的门前说些恭维话,以引起人家高兴而赏赐一些银两,唱的无非是一些恭喜发财、人丁兴旺、家出高官等内容,趁机讨些酬劳,类似于叫花子,但它的形式比较娱乐化,说春的人最起码也都是一些有点说唱才艺的人。这种形式过去在宝鸡凤县一带流行,现已绝迹。而“孝歌”是用来哭丧的,歌词中讲述对家中去世的人的怀念,哭时要有一定的曲调,伤心痛苦,句句感人肺腑,使听的人也不由自主地伤心流泪,增加了悲伤的气氛。“哭嫁”是在姑娘出嫁时哭唱的一种曲调,表示对即将出门的姑娘的难舍难分,这些民间歌曲现在都已基本绝迹。宗教歌曲是宗教信仰者用以宣扬教义、教导教徒的歌曲。如“佛歌”、“劝善”等。为了让人们容易接受他们的唯心论调,便借用一部分本乡本土的民间曲调,填入宗教内容的词来传唱,目的也是积德行善之类的,如《劝善歌》就是劝导人们做好事,孝敬老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话。

二、宝鸡民间歌曲的特点

(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宝鸡东与咸阳地区接壤,南与汉中地区毗邻,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平凉地区交界。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风格,特别是民间歌曲更是绚烂多彩,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的宝鸡民间歌曲,世世代代伴随着这里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斗争,是一部形象化了的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把民间歌曲当作和地主、恶霸、反动统治阶级斗争的武器。如:“五月里好唱五月中,掌柜的麦子黄橙橙,丢下链枷捞扫帚,缸里无水骂长工。七月里好唱七月中,掌柜的品茶我上工,人人都是娘生养,为啥活的命不同。”这就是地主阶级对穷苦农民进行剥削、压迫、奴役的真实写照。如《帮长工》、《穿汉歌》等民歌都真实地描述了解放前地主阶级对贫苦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贫苦农民对此进行无情揭露和控诉的情景。再如:“可恨国民党,且莫把儿养,养下儿子是苦命,长大当壮丁。四月里来八月八,马鸿逵反动把兵发,把兵发在关中道,抢粮抢钱把人杀。”这些《可恨国民党》、《拉壮丁》、《翻身回忆》等民间歌曲满怀仇恨地控诉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罪行,表达了劳动人民急切盼望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的愿望。

随着历史的巨变和时代的前进,社会跨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民间歌曲也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如“十月里来寒冬天,解放军一到晴了天,共产党呀毛主席,搭救人民把身翻,冬月里来雪满天,穷苦农民笑开颜,打倒土豪分田产,建立农会掌政权”等。这些新民歌的作者是当年生活在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如今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创编了如《画纱灯》、《五把扇》、《十字歌》等歌颂党、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风尚的宝鸡民歌。

在题材丰富的宝鸡民歌中,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情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贤妹当门一条梁,芹菜韭菜栽两行,郎吃芹菜勤想姐,妹吃韭菜久想郎。一把扇儿两面花,哥哥爱妹妹爱他,妹爱哥的劳动好,哥爱妹妹会管家。朗十七来姐十八,二人对天把誓发,郎有外心坠崖死,姐有外心遭天杀”等。这些情歌大都健康、优美、纯朴动人,反映了青年男女渴望婚姻自主、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还有像宝鸡民歌中的《小放羊》、《寡妇愁》、《尼姑闹五更》等就描绘了劳动妇女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憎恨和反抗。此外宝鸡民歌中还涉及到历史、地理、数学、植物、劳动人民优秀的道德传统和四时节气、生产劳动等方面的知识。如《十二将》、《盘山歌》、《十二花》、《十二时辰》等。总之,宝鸡民间歌曲渗透在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随处都可听见。

(二)小调数量丰富、内容风格多样

小调在宝鸡民歌中数量最为丰富,广泛流传于宝鸡各县的农村和城镇,它的曲调优美流畅、节奏顿挫分明,结构匀称,适于反复歌唱。宝鸡民间歌曲中的小调从演唱的曲目来看,既有流行于全国的《茉莉花》、《卖饺子》、《虞美人》,也有流行全省的《绣荷包》、《蓝桥担水》、《杨燕麦》等。宝鸡的西府小调以西府曲中平弦部分为最多,主要流行于川塬几个县区。像流行在凤翔、岐山等地的西府平弦曲子,全部都是民间小调,如《十二花》、《画纱灯》、《盼郎》、《琵琶行》等。

(三)与地方方言结合紧密

流行在西府宝鸡绝大部分地区的民间歌曲和西府方言结合紧密,较有特点。如流行在秦岭一带的宝鸡县西山、眉县、陇县等偏僻山区的山歌,歌词多为生活中老百姓即兴编唱的,内容广泛,富于想象,再加上西府地区的方言土语,就使其地方特色更为浓厚。再如占宝鸡民歌半数以上的凤县民歌,都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农村场院、集市、广场等场所劳动时即兴创作的,因而民歌中宝鸡本土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极为浓厚。此外由于凤县民歌地处黄河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汇处,又与甘肃的陇南地区毗邻,因此民歌具有西府曲子、汉中巴山山歌、陇南民歌花儿的地域风味。这些韵味不同的曲调再加上宝鸡地区的方言土语,使凤县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及独特的民族风韵。

西府宝鸡是中华文化之根源,中华文明之根基,亦是中华民族之根脉,她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发挥了极其辉煌的作用。西府民间歌曲作为西府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在西府地区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民间音乐典型的代表之一。[3]宝鸡民歌广泛的题材,多样的体裁,丰富多彩的内容,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使它成为宝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对于理清关陇地区的民族融合、文化形成、文化继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城镇新文化建设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1]宝鸡文史资料编辑室.神秘的宝鸡[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2]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宝鸡民歌集[Z].西安:陕西省宝鸡市群众艺术馆,1983.

[3]贺星,张熔,豆军红.“西府民歌”的考察与研究[J].音乐研究,2011(4):16-18.

On the Features of Distribution,Classification and Styles of Baoji Folk Songs

ZOU Li
(Music Department,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Baoji folk songs are created collectively orally and are the historical portraiture of the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life and struggles of the people in Baoji area.Baoji folk song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namely,work songs,folk songs,chansonettes,Shehuo songs,folk custom songs,and religious songs.The songs are from a wild range of sources with multiple styles,rich contents combining closely with the Xifu dialect;therefore,they embody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characters and national styles.

Baoji folk songs;distribution;classification;features

G444

A

1009—5128(2012)03—0070—03

2011—11—28

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项目“西府民歌的保护开发与关中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2011C075)

邹丽(1970—),女,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钢琴教学及音乐教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

猜你喜欢
西府凤县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共营与共赢:凤县企业为何乐于“进村”
我眼中的缤纷世界
我爱西府海棠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惠安盐路与周边市场网络的形成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
Linear Piezoelectric StePPing Motor with Broad OPerating Frequ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