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古人的理想。然而,门闩、门锁久传不衰,证明在许多时候,不拒绝夜不闭户理想的人们,也不肯放弃每晚关门闭户,换得一觉到天亮的安全感。这中间,理想同现实相隔多远,如果要量一量的话,可借宋代《芝田录》之语当尺子:“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这反映了一种颇为可爱的想法,夜须闭户,且要门扇上锁;那锁钥形状仿鱼,是希望门上铁锁象夜不闭眼的鱼一样,时刻警醒,恪尽职守。鱼形锁宋代以前就广泛使用,遗存至今的,成了文物。
唐诗佳话——“推敲”,也不妨移作如此之尺。贾岛苦吟,“推”、“敲”不定,最后韩愈一锤定音:“僧敲月下门。”推与敲,推门而入不免有点唐突。同时,月夜之门一推而入,必是夜不闭户的;而敲呢,大约隐士也要关门而眠,所以来者得叩响那门扇。韩愈时为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他选择 “敲”,或许是考虑了治安因素——“推”,悖情理;“敲”,才写实。
经此一“敲”,惊了诗中树鸟,传了诗坛佳话,录下唐代社会生活史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