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纪宁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省情与对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3)
洞庭湖是世界知名的淡水湖,是湖南的母亲湖,它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人杰地灵,历史厚重,自古以来就以“鱼米之乡”誉满天下。为了加快这一地区发展,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吞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玄四口,是长江和“四水”的“胃”,长江中下游的“肺”[1]。多年平均径流量3 000多亿立方米①,约为全国总水量的1/9,长江总径流量的1/3,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是长江最大的蓄洪湖泊。洞庭湖调蓄防洪作用十分突出,如1870年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每秒十万五千立方,泄入洞庭湖流量为每秒三万立方;1954年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每秒六万八千立方,泄入洞庭湖流量为每秒二万三千立方,洞庭湖调蓄洪水480多亿立方米;1998年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每秒六万三千立方,泄入洞庭湖流量为每秒二万多立方,洞庭湖调蓄洪水300多亿立方米。洪灾期间洞庭湖调蓄长江洪水,有效地保障了下游武汉、南京等特大城市的安全。冬季枯水季节,洞庭湖是长江的主要水源地,如2011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和两岸湖泊发生严重旱灾,三峡水库虽然连续给下游补水220亿立方米,但长江中下游城市旱灾、农田旱灾依然十分严重,最后洞庭湖加大流量达每秒五千立方,才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水危机。
洞庭湖区湿地类型多样,湿地面积大,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洞庭湖湿地面积巨大,仅湖泊湿草地就有三千多平方千米,占长江湿草地的一半,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全球两百个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据此计算,洞庭湖湿地创造的价值十分可观。另据中科院统计,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2 09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洞庭湖有记录的鸟类有326种、淡水鱼117种、植物1 186种、淡水鲸类2种、其他水生物68种,被誉为“鸟类天堂”,是世界淡水鱼类优质种质资源基因库。
洞庭湖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棉、油、茶、猪、鱼生产基地。湖区共有耕地166多万公顷,其中水田93万公顷,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0%。由于该地区气候湿润、土质肥沃,95%以上的耕地适合种植双季稻。据统计,湖区大米产量占全省40%,油料占全省48%,棉麻占全省89%。洞庭湖有水产品养殖面积近30万公顷,占全省50%,水产品产量亦占全省产量的50%。自1965年以来,洞庭湖区每年上交国家商品粮40~50亿斤,其中每年调出省的大米有10亿斤,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物产,使洞庭湖区早早就成为宜居之地。据考古发掘,这里有一万二千年以前的农耕文明,澧县城头山古城、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华容车轱山史前遗址昭示着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和精神滋养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洞庭儿女;这里有底蕴深厚的历史风云人物和风景名胜,左宗棠、郭嵩焘、任弼时、周立波等历史名人和久负盛名的岳阳楼、君山岛、屈子祠、桃花源、张谷英村、平江起义纪念馆、常德会战纪念牌坊等名胜古迹,传承着厚重的人文精神。物产富饶的“天下粮仓”、商贾云集的“通衢之地”、山水交融的“仙境胜地”、底蕴厚重的“湖湘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灿烂一页。
1825年,洞庭湖湖面面积达6 200平方千米,调蓄容积达400亿立方米,但由于长江荆江段每年带入洞庭湖泥沙1亿立方米,湘、资、沅、澧四水每年带入泥沙1亿立方米,加上人类每年围垦造田,洞庭湖水面呈逐年缩小之势。目前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调蓄容积仅167亿立方米[2]。由于调蓄容积减小,所以每到大汛时,洞庭湖便长时间处于高洪水位的威胁之下,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三峡工程建好后,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玄四口年输沙量减少为0.26亿立方米,基本上消除了河湖因泥沙淤高而产生的变患,但由于长江水位下降,长江四口又出现了断流等新现象,洞庭湖枯水期大大提前和延长。如2009年10月17日,洞庭湖城陵矶水位跌至21.72米,历史罕见低水位造成渔民歇业、航运受阻等系列连锁反应。水位的持续偏低,又加剧了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导致华容、安乡、南县等湖区人民“水窝子里没水吃”的奇特现象。洞庭湖调蓄功能的衰退,使湖区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防汛和抗旱成为湖区工作的常态,水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湖南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洞庭湖曾经是岸芷汀兰、沙鸥翔集之地,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水位降低,致使“四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洞庭湖面积缩减,枯水期延长。而上游“四水”由于工业建设和开发,污水及矿产开发污染物汇入洞庭湖,使洞庭湖水污染加重。这样,一方面水量减少,一方面污染物增加,而湖体自净能力随着水量的减少也在不断下降,导致水生生物明显减少,候鸟数量不断下降,湖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因低水位枯水期的延长,洞庭湖湿地减少的速度也在加快,湿地调节环境的整体功能在减弱,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在减少甚至灭绝,而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却泛滥成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洞庭湖上游湘、资、沅、澧四水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湖区宜粮面积减少,种粮成本增加。而湖区由于湖床泥沙的逐年淤高,部分湖床已高出堤垸内耕地1~3米,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肥力下降。同时湖区对农药化肥用量的增加,又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如果任由污染的情况发展下去,就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由于历史上长期洪涝灾害影响及投入不足等原因,湖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抗旱涝灾害能力减弱,粮食产量降低,这些都严重威胁到洞庭湖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限制,洞庭湖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所以农业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不少农田水利都是几十年前建设的,水利排灌设施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洞庭湖交通优势在于水运,但长江水位下降,枯水期延长等原因,导致洞庭湖水运能力下降。另外,港口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也制约了洞庭湖水运的发展。而湖区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间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据统计,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高速公路里程仅占全省17.7%,高速公路密度为每万平方千米88千米,远低于长株潭地区每万平方千米223千米和全省每万平方千米105千米的平均水平。由于交通不畅、以农为主,湖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生态经济区,就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水利保障工程,加强蓄、引水工程建设,着眼于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洞庭湖调蓄能力、防洪减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能力。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将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统筹规划,争取整体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洞庭湖水体保护,有效控制湖滨和江河源头地区的人为破坏。加强洞庭湖物种保护,禁止滥捕滥猎等过度开发行为。第三,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在源头上加强污染治理,坚决关停“四水”上环保不达标企业;集中整治洞庭湖区域污染企业,使其达到生态环保标准;实施农业清洁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分类处理,实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第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活动提高湖区人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群众建立节能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第五,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畅,经济难以发展。所以洞庭湖区要将交通建设作为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来抓,针对洞庭湖铁路不联、公路断头、水路中止的问题,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促进洞庭湖区经济互动交流和旅游业开发,带动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城陵矶—松杨湖港建设以及常德、益阳、茅草街、沅江、湘阴、津市等主要港口和码头建设,使湖区形成比较完备的水运港口体系。加快随岳、岳常、长常、京珠复线高速公路建设,使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加快铁路的岳九线、石长复线、武广复线建设,形成完备的铁路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岳阳机场、桃花源机场建设,形成湖区便捷的空港交通。加强湖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要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和生态旅游,强化区域生态建设。生态农业重点是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生猪、特种水产等产品产区建设,推广农业清洁生态技术,促使传统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型和清洁型农业转变。新型工业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型新兴工业,同时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促使传统工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和低碳型转变。现代物流要充分利用洞庭湖区水陆空运输通江达海的优势,打造以岳阳为中心,依托常德、益阳,辐射全省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区域产品流动市场体系的综合功能,扶持流通企业之间的跨区域合作,推动物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生态旅游要依靠洞庭湖湖泊、湿地、动植物等景观资源,挖掘湖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内涵,通过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景点,同时不断完善各类旅游产品内容,积极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转型升级。
生态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人居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把城镇建设与优化人口、资源、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城镇体系。要突出抓好岳阳、益阳、常德等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要加快发展汩罗、华容、临湘、沅江、津市等一批环湖中小城市,深化城市与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实现湖区居民集中居住,资源循环利用,生活低碳环保,社会保障完善,通过生态城镇建设,努力使城乡建设一体化,使湖区居民主要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洞庭湖区生态价值巨大,但湖区人民为维护生态环境付出的成本也较高。如湖区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湖区关闭了多家造纸厂。湖区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为了加强保护,不少地方都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湖区水资源、生态资源的利用也由于环境保护而受到了一些限制,工业发展滞后。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受益的不仅是湖区人民,它对整个湖南甚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国家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出台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法规,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湖泊保护专项资金、水资源和物种保护基金、湿地保护资金,提高补偿标准,让湖区人民自觉自愿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拓宽融资渠道,奖励环境保护人员,使洞庭湖生态环境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
生态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工业比较,它具有后发优势,且见效慢,力度小。因此,国家要完善项目资金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发展。如在洞庭湖区建立粮食主产区,国家要加大粮食生产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实现粮食生产补偿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湖区兴修重大水利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这是对洞庭湖区历年欠账的补偿,因此,国家要加大建设性资金投入,取消或减少县及县以下项目资金的配套,使湖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促进湖区基建项目的完成和湖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因此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努力建设好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进生态建设的基建工程。如加大环湖公路的建设,使湖区各县(市、区)通过环湖公路和国家重点投资兴建的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大大促进湖区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城镇建设。又如引江济湖工程建设,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洞庭湖水少和水脏的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再如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整个湖南甚至华中地区缺电问题,而且能够有效保护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这些项目建设在可行性论证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尽快予以落实。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水位降低,长江“四口”对洞庭湖的补水减少,导致洞庭湖枯水期延长,湿地面积减少,湖水富营养化加重。但是,应该看到,洞庭湖作为调蓄之湖,它的调蓄功能是三峡工程无法替代的。如高洪水位时,洞庭湖蓄洪可以有效地保护长江中下游重点城市的安全;枯水季节时,洞庭湖对长江的补水能够有效地防止长江入海口海水的倒灌。因此,在洞庭湖要考虑实施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科学调控湖区水情。如在松滋建立闸控工程,在城陵矶建坝拦水,在“四水”尾闾建平原水库。对于这些工程项目,有关部门要抓紧时间开展前期论证,尽快启动工程上马。要通过这些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调控湖区水情,这样不仅使湖区人民受益,而且使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受益。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组织领导,但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必须争分夺秒,抓紧研究,尽快促使方案付诸实施,使生态经济区能够早日造福湖区人民,造福三湘四水,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注 释:
①文中洞庭湖区域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湖南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出版。
[1]吴纪宁.关于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J].武陵学刊,2012(2)∶38-40.
[2]童潜明.以地学为主导论洞庭湖的十个问题[J].武陵学刊,201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