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跃辉
(湖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改革开放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际化标准在改变传统城市的功能效率和形象外观的同时,也使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样的摩天大楼、超级购物中心、社区公园、马路街景等,从根本上抹杀了城市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近年来,旧城改造活动更是把那些传统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当作破败落后的东西撤除,致使城市原来的历史在泯灭,城市固有的特色在消失。小城市向大城市学习,大城市向国际化靠拢,城市正在依照现代科技、工业标准走向同一。
一座城市的存在主要以其个性价值的展示为基础,而城市的个性价值又基于庞大的文化系统,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必须依据该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打造出具有个性的风格化城市。换句话说,一座城市实际上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整体、稳定的风格定位,不管是谁去设计和建造,都必须努力做到精准地传达和表现这一风格。
我们知道,城市的个性风格主要决定于该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传统及其所处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所在地域历史传统的集中表现,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城市个性风格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该城市所在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强大的矿藏,包括宗教信仰及其相关的传说、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等,其中最直观最常见的则是民间美术。由于民间美术是以直接的视觉形式存在的,因而可以通过元素、色彩和造型的抽取,直接应用于现代城市的形象外观设计之中。所以城市的规划者应该立足本地民间美术,努力研究怎样把民间美术元素及文化精神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这些道理只需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形象被世界上其他民族接受的情况就可以理解了。比如,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只要看到中国结,看到龙、麒麟和凤凰的形象符号,人们就可以意识到这代表着中国,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同理,常德也有着丰厚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那么它的元素是什么,怎样从常德民间美术中提取常德元素并融入现代的设计建造之中,怎样保护、继承和利用好常德的民间美术资源,使我们的城市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成为常德城市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1]。
城市的风格就是城市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件艺术品的话,城市的外观构成,即城市的建筑式样、城市主体颜色、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等都是它的语言,它们都集中服务于表现城市风格这一目的。城市风格并不是建设者追逐潮流,凭借自己主观趣味“研究决定”的,而是由城市的历史和地域客观决定了的。就常德的历史来说,其文化交响乐的主旋律就是“德文化”,而就常德的空间位置来说,它处于澧水和洞庭湖畔,是湘西北的门户。因而道德的厚重与沉稳,湘西多民族聚居的神秘与丰富构成了常德的主体城市风格。常德的城市风格应该是建立在常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之上的现代化都市。
我们知道,道德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可以打出道德的旗号,常德的道德精神有什么独特性呢?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常德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道德发源地。所谓农耕文明的道德不同于海洋文明的道德,前者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调节性的道德,形成“和谐”文化,后者是超越现实生活的追求性道德,形成“至善文化”。考古发现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告诉我们,早在8 000多年前,常德就发展出较完善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文明,并伴随着产生了中国和世界最早的刻符文字。再加上中国道德始祖善卷的传说,使常德最具资格成为农耕文明的道德代表。第二,以常德为代表的南方道德体系又不同于后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北方道德体系。常德农耕文明发展出来的道德后来溶入到楚文化之中,具有野性和粗犷性的特征,与北方儒家文化所引导出的精细的道德体系不太一样。这两点使常德的道德文化独具特色。
就空间地理位置来说,常德少数民族众多,有土家族、回族、维吾尔族、白族、瑶族等,常德人的信仰体系复杂,除了儒、道、佛外,还有天主教、伊斯兰教等,这使得常德文化具有丰富性和神秘性。这种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多元的文化体系相互作用,使常德的神话故事传说和英雄人物传说更具有想象性的浪漫和夸张,带有巫术表达的特征。比如善卷与尧的传说、屈原的传说、春申君的传说等等,喜剧中渗透着悲壮的精神。现代常德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于这一定位,深入理解常德人的道德特点和湘西的独特文化气质。
那么怎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去表现常德的精神风貌呢?常德民间美术作为常德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比诗歌、音乐、舞蹈等更直观,更具有形象性、易接受性和广泛传播性,所以从民间美术中抽取特色文化元素,是现代常德城市形象外观设计的主要文化资源之一。虽然由于战争等原因,常德地面上留下的可观的遗存已不多见,但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散落于民间。现今最常见的主要有桃源木雕、沅州石雕、常德民居、桃源刺绣、民间服饰、常德民间祭祀美术等。这些是常德城市形象设计的直接依据。
当然,常德民间美术对于常德城市形象设计的意义并不在于直接应用,因为任何直接的移植都是对其表象的模仿,既然是表象,就是游移的、变动不定的,就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因此,首要的问题就是研究常德民间美术,理解常德美术的精神,从中抽取出常德民间美术的精神元素。
常德民间美术的精神是什么呢?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常德民间美术的精神与常德的文化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因为美术的产生与人的信仰紧密相关,常德民间美术产生于常德人的信仰之中。像其它地方的早期人类一样,常德人持万物有灵论,天地万物、风雨雷电、山水河流都是其崇拜的对象。不同的是,常德人对土地情有独钟,土地神发展成一个名目繁多的庞大系统,比如石门县崇敬的土地菩萨有10种之多,有天门土地、城隍土地、当坊土地、青苗土地、山神土地等,这些土地神分工明确,或者专司传令,或者专门引导亡灵,或者专司家宅安宁,甚至还有精细到专管炭窑、瓦窑、砖窑、煤窑的窑神土地神。这说明常德人的信仰具有相当明显的世俗关怀性,完全着眼于现世生活,再慢慢地从土地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人物崇拜,其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保障人们生活安宁,给人们降福消灾,这种“化成天下”的理想最终就会落脚在道德上。所以道德精神成为常德人的主导精神,善卷的形象及其传说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因而,“德文化”是常德民间美术的精神基础,其造型、取材以及主题构思基本上都是围绕道德伦理展开的。当然,在道德这一恢宏主题下,还延伸发展出许多次生性相关主题,因为道德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人们往往还会根据现实发挥出一些与生活理想相关的主题,当这种主题与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结合起来时,就构成了具有超越性和神秘性的隐逸文化。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人间仙境,事实上就是道德生活最高理想的写照。而常德的桃源木雕、桃源刺绣、沅州石雕等作为这种文化的反映形式,除了直接表达道德的伟大之外,还通过祈福等方式去表达耕读传家、家庭和睦、寄情山水、洁身自好等修养文化和隐逸文化。民间美术是平民和工匠的艺术,它率真、质朴,常常带有粗野之气。他们的风格是平视的、粗放的、简约的、鲜亮的、明朗的,有时还诡秘、含蓄而富有民歌的韵味。因此,常德民间美术的精神文化主导的是道德文化,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和谐文化、修养文化和隐逸文化等,这些是抽取常德文化精神的突破口。
所谓民间美术的形式元素是指遗存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一些外在可视的构成方式及表现手法,以及在民间美术中具有常德地域特色的标志物(如某一动物或植物),它们通过常德民间美术惯用的材质、构成、造型、色彩,以及由此构成的点线面、黑白灰等美术元素而被历代常德人所接受认可,这些历史积淀起来的美术形象和美术语言就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表达语言,具体说来主要分构成、造型、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从常德民间美术从构成上来看,以桃源木雕为代表的常德民间美术,其民间绘画的构图饱满而大气,内容完整,布局匀称,对称而有变化,画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在构思构图方面常常是随意的,“不讲理”的,是打破时空的。
常德民间美术的造型在题材的选择上常常采用象征手法。比如常用石榴表示多子,桃子代表长寿等。并借助于文字的谐音去完成图像所要表达的另外的意思。如画猴子骑马、蜜蜂飞来,便是吉语“马上封侯”等,民间美术中常画的题材有莲花、寿桃、喜鹊、石榴、福、禄、寿、喜等,民间艺人在创作是就利用这些符号,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民间美术的造型十分自由,不受自然中客观对象具体形态的束缚,而去表现主观的真实。常德民间美术中常常有一些看似不合理,甚至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的造型,却透露出一股质朴、清新的韵味。桃源木雕的造型特别大气而拙朴,而沅州石雕的造型,拙朴中又透露出文人的气息[2]。
在色彩方面,常德民间建筑的色彩大多是青砖黑瓦,或是木质的吊脚楼的建筑样式,其色彩以灰色为主色,深沉而厚重,很能表现出德文化的那种厚重不迁的性格特征。桃源木雕的色彩以红色、黑色、金色为主,和楚文化的色彩一脉相承,呈现出楚文化的浪漫神秘气质。在常德城市文化建设的色彩应用过程中,整体应该以灰色为主调,局部色彩应该是代表楚文化的中国红、金色和黑色,表现出神秘与浪漫。
前面只是说明常德城市外观的一般表现方案,它是视觉方面的色彩和造型,那么怎样结合常德民间美术的保护以及现代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使民间美术本身成为常德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民间美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关系,民间美术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格局的构成关系。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间美术的实物抢救、保护与陈列,使其成为城市结构的一部分;二是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其成为现代经济建设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元素在城市中的再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历史遗存下来的民间美术资源保留下来,并让其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城市之中。另一方面是将一些民间美术整体或局部复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3]。
例如,具有浓厚的常德地域特色的窨子屋在老城改造中几乎全部撤除,如果这部分的保护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完全可以将那些拆除的旧砖瓦收集起来,再以窨子屋为原型,用我们上文所说提到的精神元素和形式元素进行重组再造,这既是对已有文物的保护,也满足了现代常德城市建设开发的需要。从整体上看,它是民俗博物馆;从功能上看,它是常德商业、民居构成的一部分。并且,我们还可以划分出专门空间,实地展示民间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过程及民间工艺品,使之成为民间美术保护基地和民间工艺品交易的场所。
除了建筑规划之外,在视觉媒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音像技术来保护和展示常德的传统文化。比如面对常德民间工艺已近失传的危机,除了要对常德的民间美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常德民间美术用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将其整理和保存,系统地策划出版诸如“桃源木雕研究”、“沅州石雕研究”、“常德民间建筑研究”、“常德祭祀美术研究”、“民间美术与城市文化”等相关主题的著作外,还要将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在公共空间进行动态、静态的影像展示,制造一种身入其境的艺术场域。
比如,柳叶湖、火车站、街心花园、主要交通路口等是常德的对外形象的窗口,可以在这些地方根据不同季节,运用常德民间美术元素,设计出不同的主题,以此来强化常德文化和常德精神。我国文化名城苏州,就非常注重城市文化的整体包装,在城市的公共汽车站及其他公共文化建筑和设施方面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包装的策划,每个角落都流露出中国园林之都的气息。因此,常德的路灯、公共汽车站牌、垃圾桶的造型与设计以及公共汽车、出租车外观及色彩的设计上,都可以自觉地应用民间美术的形式元素。
我们应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城市识别系统,通过这些城市识别系统向外展示城市的地域特色,弘扬城市的地域文化。城市识别系统是将用于企业的CI策划理念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一般指市徽、市标、市树、城市吉祥物、标志性建筑、城市色彩、专用字体等。这些东西一旦认定,就要长期不断地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只有经常地、大量地、反复地出现与推广,城市建设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品牌。
民间美术的开发事实上是对其最好的保护。我们怎样在现代审美体系下,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把民间美术做成一个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利用其形式元素,形成以知识产权或专利权为基础的集设计、制造、应用等方面为一体的商业体系。例如将桃源木雕的艺术形式用于动漫、绘画创作,将会使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艺术感染力。二是对民间美术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以常德的桃源木雕为例,利用桃源木雕的民间资源和品牌效应,生产实用的具有桃源木雕特色的生活用具、家具、旅游纪念品等,形成文化产业。这有成功的先例,比如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就是中国有名的木雕乡之一,最初,手工艺人挨家挨户上门做家具;改革开放后,他们开始有了小作坊;如今,老祖宗传下来养家糊口的手艺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中仙游县的古典家具产业发展迅猛,现有3 000多家企业,产值从2006年的5亿元发展到今年预计有150亿元。因此,我们完全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常德民间美术扩展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它们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常德的文化带往中国甚至世界各地。
[1]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与三民文化[M]//上海文化论坛论文集,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185.
[2]吕胜中.中国民间木刻版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10.
[3]段轩如,等.城市形象个性化建设研究:以济南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