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进展

2012-03-20 02:54:56冷兆松
武陵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战略经济发展

冷兆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和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的好与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上实现了重大战略转变。十年来,我国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 转型发展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的提出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1]679,这与此前沿用10多年的“又快又好”①的提法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不同,“好”字当头替代了“快”字当头。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性调整。对此变动,胡锦涛同志特别做出了说明。他说:2006年底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这个重要调整,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的演讲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3]。10月,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4]17,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

2007年12月,胡锦涛同志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特别做出了说明。他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4]107

这100多字的经典论述,突出强调了两个战略要点。一是超越“快”字优先的“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树立“好”字当头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不再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置于战略优先地位,而是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二是超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对这个战略要点做出了详尽阐释,其中在“两个必须牢记”的论断中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即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4]106。

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一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274的著名论断,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多年来,胡锦涛始终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说: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6];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7]。二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5]377的战略思想。2010年10月,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新论断,要求按照“三个必须更加注重”贯彻落实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8]。三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994年江泽民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9],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涵、基本要求、政策措施等作了科学说明,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涵规定为“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10]18-19,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规定为“两个转到”: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1],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政策措施概括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1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13];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10]429。胡锦涛高度肯定了江泽民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提出要继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592、600。

二 转型发展的基本要点

2007年10月至2012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渐明确了加快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目标方向、基本要求、政策导向、工作重点、战略关键等要点。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目标,即: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17-18。

200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第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第三,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第四,必须坚持内外协调,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76-80。2009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即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8]285-286。

2010年2月,胡锦涛同志又向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部署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个工作重点。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因此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单纯靠量的扩张来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8]455-468。

2010年2月至2012年期间,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加快转型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战略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8]455这里的“加快”,之所以加上引号,就是为了与过去几十年偏重于追求速度、数量上的加快相区别,是特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 转型发展的实践进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冲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着的问题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完整性。主要表现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和外向型出口企业的冲击增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过于粗放,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大大增加,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生产能力面临过时甚至报废的风险;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对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构成严重制约,也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之,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党的“十六大”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以转型促发展、以发展谋转型,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内需、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在扩大内需方面,我们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冲击能力。在着力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坚持把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结合起来,促进外贸进出口趋向均衡。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向增强。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实现连续9年增产;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国家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居世界首位[14]。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能耗和环保等准入门槛,2009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中央全面部署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任务,印发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系统制定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迅速崛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转型发展步伐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强,在三次产业中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可持续发展上资源环境约束还在强化,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很突出。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觉,继续强化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感。

注 释:

①关于“又快又好”的提出和使用: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全国计划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又快又好”,1994年6月20日江泽民在考察广东时在深圳的讲话中最后一次使用;1993年12月21日胡锦涛在昆明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首次使用“又快又好”,2006年2月1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最后一次使用。1992至2006年,共计15年。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热烈的讨论真情的交流——记胡锦涛同江苏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党的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7.

[3]胡锦涛.推进全面合作,实现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7-09-0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1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4.

[7]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0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02-1003.

[9]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3-195.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463.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83.

[14]张平.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EB/OL].[2011-12-29].http∶//npc.people.com.cn/GB/16746485.html.

猜你喜欢
战略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