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炜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总体上看都是在讲人的道德修养,其目的是整治社会秩序,其方略则是礼教德治。因此,儒家思想文化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既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强调其道德修养,又尊重天下有序与人的和谐统一,只有当个体的人,尤其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君子自身的修养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准,他才能够主动地践行其品行修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儒家学说十分关注人的主体发展,即十分注重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格的自我完善。《论语》中曾有这样的记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下文《论语》出处,均只注篇名)。当学生子路问及如何成为德行高尚的君子时,孔子的回答是:加强自身的修养,保持严肃认真的言行仪态,而且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方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然而,要真正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舜恐怕都难以完全做到。可见,在儒家学说中“修己”是异常重要的,它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因而,其后的儒家典籍《大学》则明确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