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2-03-20 02:36董亲学邱金英吴卫卫
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观

董亲学 邱金英 吴卫卫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一、大学文化的涵义

(一)定义界定

有的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认识,认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如认为大学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它附属于主导文化,衍生于主导文化,也具有不同于主导文化的异质性。”[1]有的学者则从大学本身的属性和职能出发,对大学文化做出了界定,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精神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还有的学者从分类学的角度进行了界定,认为大学文化具有“类”的概念和“个体”的概念两层含义,所谓类的概念是指这种文化产生于大学,与大学有着紧密的关联。所谓个体的概念,则是指某一所具体的大学内在特有的文化。

前述这些概念界定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但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做出的界定,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界定都是就大学文化本身而论的,这种就事论事式的界定事实上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大学的政治功能。我国的大学固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的属性,因而我国的大学文化也应当具有一般的大学文化所应当具有的属性,但还应当注意到的是,我国的大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大学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文化建设是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而大学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必然要求大学承负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是大学文化的政治功能。

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对大学文化做出这样的界定: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色,具有明显先进性,并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亚文化。

(二)大学文化的使命

1.大学文化的使命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大学文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使大学人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师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者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学文化能够促使大学人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明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目标,形成社会主义的大爱意识,引导大学人正确地前进。”[2]其次,大学文化应该对大学师生的教与学形成规范和约束,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促进大学的发展。第三,大学文化应该帮助学校的师生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为广大师生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为他们确立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大学文化还应该为大学师生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大学自身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2.大学文化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还应该担负起向全世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重建本民族新文化精神的使命对国家或者民族而言,全球化将削弱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目前,中华民族就面临着这方面的威胁,我国大学应该在理性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方面发挥作用。面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季羡林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我们必须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以人类全部历史和整个地球为背景,来观察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看出两大文化体系相对消长、互相学习的关系。最近几百年来所表现出的情况,只代表最近几百年的发展。前于此者,情况有所不同,后于此者,情况也将会有所不同。”[3]季羡林教授强调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比较东西方文化,这是一种建立在民族历史之上的民族自信心。

(三)大学文化的现实境遇:价值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象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学者赵琼认为,当代大学文化也面临着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境遇,即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冲突;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东方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讲求 “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观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容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价值观上的混乱。[4]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方面,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经济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发展成为多元化,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不断发生利益冲突。市场经济在充分激发社会成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欲望的同时,也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5]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出现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趋势。

由于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和自身的组织特征,因此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进入快速期后,多元文化以各种诱惑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传统,对大学生乃至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大学对传统的和现时的精神价值体系进行新的哲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

二、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在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境遇中,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价值多元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

(一)价值多元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稳定、理性的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和激荡,构成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多样性,毫无疑问,大学生是一个易于接受和受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的价值主体,他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取舍,若能正确引领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消除错误的价值导向将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经历过他们的用心体悟之后所形成的价值观,势必也能够更加稳定和持久。

(二)价值多元化的存在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资源

传统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而这些看似丰富的教育资源,可能因为大学建设的价值取向单一、硬件设施过于陈旧等等诸多原因,而让原本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形式变成单一、片面,甚至是保守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近年来,随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于大学学校教育中,我们才看到不仅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并且大学建设也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和深厚教学功底的国内外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教育,从而培养了一批利于大学文化的现代化教育的教师队伍,这不能不说是价值多元化对大学学校教育资源的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多元化的存在是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

(三)价值多元化存在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避免教育形式僵硬

大学生群体是活跃的群体,他们喜欢有生气的教育形式,而在多元化背景下,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形成了很强的互动性。在对其进行大学生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可注重这一特征,运用诸如讨论、辩论、展览、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生机勃勃的教育局面。

三、大学文化面临的挑战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大学文化在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境遇中还面临着挑战,价值多元化使高校人文精神滑坡、办学目标功利化的倾向、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模糊、使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认识模糊以及使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弱化。

(一)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高校人文精神滑坡

人文精神缺失是如今高校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自古以来,大学就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培养哲人、圣人的场所,以崇尚人文,注重理性和品德修养作为理念。我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名著《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期法国巴黎大学设有文科、法科、医科和神学四个科目,所有学生都必须先学文科然后才能进入其它科目学习,当时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人文基础。19世纪工业革命兴起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和社会的分工,高等教育逐渐演变成为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专门教育。在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大学办学和教育工作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倾向,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滑坡,这种倾向在我国反映得十分突出,尤其是表现在不能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忽视学生的基本品德教育两个方面。

(二)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高校存在办学目标功利化的倾向

大学从本质上说都是面向未来的,以人格养成、全面发展和传启文化、造福人类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理想,但是,当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大学办学和教育工作就逐步出现了一种忽视理性的功利化倾向,不能自觉地坚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的人文、理性、品德和学术价值,缺乏对人格养成、全面发展和传启文化、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任意扩大办学规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出现教育、学术腐败现象,这样,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大学存在的意义,这正是我国大学当前存在众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三)价值多元化的存在,增加了人们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难度

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在我国,市场经济提倡的自由竞争和与之相伴生的利益多样化,扩展了人们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价值多元化的日益深入也使得人们在诸多的价值尺度中感到无所适从,增加了对基本价值选择的困难。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价值判断模糊化的特点。经过调查表明,有40.3%的大学生认为 “漂亮女生傍大款”是个人自由,5.8%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摆脱贫困的手段,两者合计达46.1%。大学生对“留学生学成不归”现象的看法,认为“归不归是个人自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1%,认为“不归国不等于不报国”的人数占32%,传统的观点“不归国有负祖国人民培养”的选择率仅为13.8%。

(四)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认识模糊

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大学生亦是如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奋斗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然而,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太过于注重和看重自身价值,甚至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社会创造价值这个重要的内容,从而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比如,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一部分大学生轻社会理想重个人理想、轻远大志向重现实,讲求实惠,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生活的目标,强调个人本位主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不能自尊、自爱、自律,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评价上也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人生信仰。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而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坚持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同时追求与满足个人利益,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惠共存,读书与赚钱兼得。当代大学生看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已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考虑到置身其中的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不仅更为现实,而且讲求实效,并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从这两方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有一些偏差的。

(五)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弱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有的内向价值定势使它比较注重个体内在品格的修养,同时也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形成了特有的崇仁尚义、重义轻利的非实利主义风格,所以,又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崇德”型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确实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等思想领域之中,进而形成了以扬善弃恶、追求崇高思想品格、向往理想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精神情操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这些思想也必然体现在传统价值观念中。而价值观念又具有社会性,它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途径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正如黑格尔指出的:“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务。”这些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本质在于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然而,伴随着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是个人本位主义、金钱主义价值观念的传入和渗透,大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与信念产生了动摇,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价值观念的是非对错如何选择是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或是对一些社会现象持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在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正视这些冲突愈加困难,对是非、善恶、爱国、爱社会等问题,对两者的价值选择缺乏明确的立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也使一些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弱化。

基于上述分析,海洋大学文化建设应该走一条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道路和模式。理想的海洋大学文化应该饱含富于批判的精神、民主文明的精神、崇尚科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而具备这种品质的文化必将是一种“合金文化”,它视野高远、兼容并蓄、千锤百炼、注重和谐,不断采纳中西文化元素,融汇古今慧识,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严谨性和包容性。这将是海洋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

[1] 陈勇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本质极其内容[J] .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6).

[2] 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6.

[3] 何雪莲.全球化时代的大学文化使命[J] .现代大学教育,2002,(2).

[4] 赵琼.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困境与抉择[J] .教书育人,2009,(6).

[5]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3.123.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观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