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彪
(酒泉市委党校,甘肃 酒泉 735000)
浅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侯彪
(酒泉市委党校,甘肃 酒泉 735000)
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教育原则
教育价值观是指一所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位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具有同一性。教育价值观作为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观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校规、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教师形象等各个方面。教育价值观在微观层面是指基于教育系统本身各个内部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目标指向;在宏观层面是指基于教育同社会中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的价值旨趣。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层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微观层面是内在的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宏观层面涉及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外在的方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它以现代人学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本位的本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人的价值、丰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存竞争,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人格完善和精神升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提出了要注重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的理念;另一方面,超越个体本位论的教育,即在重视人的发展、把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核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倡导通过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 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的进程相一致,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自觉领会和遵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蕴含和必需的道德、纪律、法规,使学生努力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真正做一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
1.2 注重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就是使个人所具有的天赋得到充分地发挥。尊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个性发展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内;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去努力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发展个性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造就社会文明的五彩缤纷。
1.3 实行大众主义教育
教育面向全体公民、全体学生的大众主义价值,源自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全民教育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将构建终身教育体制和学习化社会。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少数尖子生,或者只面向能够升学的学生。需要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真正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治、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改变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点学校、着重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
1.4 实施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应试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知识本位、学科中心、学历主义的,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考试至上、分数至上,基本特征是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相脱离。需要改变这一完全不适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陈旧传统,重建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适切性,确立生活本位、能力本位的价值,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走向“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1.5 实行教育家办学
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过程中,就是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尊重教育和学术规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本位、学术本位的管理。它所要改变的是以政绩为本、以升学率为本、以数字为本等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由教育部门办学走向教育家办学,从而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有特色的教育。
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对于教育价值观规律的认识,并制订出指导实际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2.1 多样性原则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学生在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变化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现阶段我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思想理论和文化载体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必然多层面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虽然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有距离,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但是,这种多样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因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原本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回到了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复杂性,使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总体上看,教育者应该看到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人们观念总是要更新,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变化是历史逻辑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否认学生价值观变化,既违背社会发展事实,也不利于搞好教育。
价值观的多样性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价值主体性是人作为价值活动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某种适合,既有主体性,也有多样性,主体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和核心标志,而多样性则是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在学生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的情况下,尊重选择是接受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主导价值观宽容性的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由多层面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目前我国社会既存在着“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合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还存在着个人至上的价值观;既有以往价值观的继承,也有西方价值观的引入。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持集体主义主导价值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对其他价值观保持宽容态度,即对其他价值观做批判的吸纳,也承认某些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宽容性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各种利益、观点能相互谅解和协调,避免对抗性冲突发生,实现价值评价标准从对抗性的社会模式向多元化社会模式转变。主导价值观的宽容是适应转型期多元价值发展的需要,能够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提高主导价值观的整合程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主体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教育价值观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它主要建立在教育价值观的客观性、现实性、效用性的基础之上。其客观性主要强调教育价值观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教育价值观必须从人出发,不能脱离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本性;现实性主要强调教育价值观的时代性,即教育价值观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脱离时代、脱离社会;效用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观的功能性上,必须以自身的教育效果为目的,而不是脱离教育对象的空洞说教。对此,教育价值观必须以现实社会的实践为出发点,在学生自身的实践与体验中完成教育价值观的目标。
学校教育究竟以多大程度参与到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和建设之中,主要取决于主体自主参与实践的程度。在这里,主体性与实践性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了主体性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少了实践性的主体是虚无的主体。教育价值观实践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教师帮助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其心智水平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我教育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能力的提升,这些素质的养成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
2.3 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教育价值观性质的要求。教育价值观必须遵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必须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即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统一性。统一性就是主导性,是保证教育价值观有共同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的方向、内容及重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稳定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主导社会思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发展实际,要求教育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性质,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一面旗帜,指导人们的行动。
教育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人,人通过意识理解教育价值观,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目的。因此,目的性体现着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自觉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目的性也说明了价值是一种方向,不同的价值实际上指向不同的方向,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就是对方向的理解,对价值的选择就是对方向的选择。同时,教育价值观仅有目的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合理性,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集体主义无疑就是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导向的工作,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因此,教育价值观所传递的文化必然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化,所导向的价值观必然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教育是人的事业,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具有密切的直接关联。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教育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不仅指青少年学生,而且指向所有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城市人、乡村人,成年人、老年人,总之,是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从而满足一切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3.1 教育是服务
牢固树立“教育是服务”的观念,学校管理者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把“教育的对象”当作“服务的对象”,教育才能实现以人为本,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个性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充分考虑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务。只有学校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3.2 教育是尊重
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促进人的发展必须以对人的尊重为前提。首先,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其次,要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尊严、情感、个性、选择和追求。再次,尊重教师的劳动,特别是尊重教师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当然,尊重不能放松要求,不能降低责任心,不能无条件尊重一切。要对教育中一些人的不正常需求和活动,对不良行为不仅不应尊重,而且还要严格禁止和要求改正。
3.3 教育是关怀
学校要始终重视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体现人本理念的服务。“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不但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人性的关怀。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关注、被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和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仁爱、宽容与敬业的力量。其次,教师在课堂里不仅仅要把知识、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授给学生。再次,要让学生知道,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真诚地关怀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露出笑脸。
3.4 教育是发现
“发现孩子”是贯穿21世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旋律。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学会赏识。首先,要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的优点,去鼓励和鞭策他们。优质的教育要视学生如矿藏,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求知的方法和成功的心理素质,不能因某一方面的不尽如人意而妄加评判。其次,要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天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帮助他们做好人生成长的规划;四是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惑,树立是非观念和敢于负责的勇气。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路径。因为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本位论的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核心。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4.1 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促进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领导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能把学校当成是帮助学生将来升学的组织,凡是对能提高学生成绩的工作就去做,而对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事情就不去做。这样,学校管理者必然会放弃自己本该承担的多样教育职责,成为“素质教育”名下的“应试教育”的支柱力量。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可通过教师发言、座谈、问卷调查、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取向,系统、深刻地领会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内涵,注重教育价值观在学校领导方式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对学校教育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形成各方利益都成接受的学校教育价值观,以此激励教师、学生等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热情。
4.2 在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塑造和谐校园文化,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2.1 以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教师在学校教育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才能谈到整个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来。
4.2.2 强化管理行为中的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管理行为对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人本管理行为的选择,应该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感化和帮助,在各种管理行为的强化作用与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或接纳管理者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并最终内化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念。
4.2.3 强化学校管理制度文化中的教育价值观内化学校教育价值观并不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其外在形式——管理制度来实现其功能,从而决定师生的行为取向。学校制度文化应该显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价值取向,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校本管理化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即学校精神文化内在发展的过程。“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能把学校教育价值观理念转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4.2.4 强化课堂教学中教育价值观实践学校教育价值观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教育价值观是内隐的,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外显的,只有内隐的教育价值观外显为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时,学校教育价值观才能在学校中落地生根。
总而言之,教育价值观的发展要呈现以“人”为魂、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既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人是目的”的时代精神。因此,着眼于21世纪,突出人的主体性,构建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教育价值观,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孙玮.人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师,2008(13):20-22.
[2]王冀平.要重视和研究教育价值观问题[N].学习时报,2005-11-15.
[3]项慧芳.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J].新课程研究,2009(8):142.
[4]杨东平.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6-20.
[5]王冀平.教育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122-127.
[6]王丽荣.浅谈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个体性[J].探求,2001(2):38-39.
[7]方爱景,胡新英.王秀华.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J].探索与求是,2000(12).
G40-03
A
1671-1246(2012)16-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