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原因及作用

2012-03-19 15:42陈传银
关键词:农学瑞安温州

陈传银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原因及作用

陈传银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在上海务农会的影响下,1897年,温州地区的士绅在瑞安成立了浙南地区第一个民间性的农业团体瑞安务农支会。旨在采用“欧美种植之方”“试种湖桑、瓯柑”,“以兴本邑之利”。温籍知识分子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为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温处兵备道宗源瀚的开明政策为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上海务农会的建立对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起了示范作用;瑞安在温州地区维新运动中的中心地位导致了务农支会首先在瑞安创立。瑞安务农支会在总结地方农业生产经验、促进温州地区农业近代化和开化地方风气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瑞安务农支会;上海务农会;维新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使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只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是不能救亡图存的,必须变法维新,走多方面改革的道路。而“万事之源皆出于土”、“农务为富国根本”,“兴农”的呼声日渐高涨,组织农会呈呼之欲出之势[1]20。于是,继罗振玉、徐树兰等成立上海农学会之后,温州地区的士绅在瑞安成立了浙南地区第一个民间性的农业团体——瑞安农学会(后改称瑞安务农支会)。

据笔者所见,对清末温州农会组织——瑞安务农支会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只有洪震寰的《清末浙江的“瑞安务农会”》一文,文中对瑞安务农支会的成立和活动进行了介绍,并评价了瑞安务农支会的地位[2]。从温籍知识分子的作用、上海农学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瑞安务农支会成立的原因和作用的文章在学术界还未问世。本文不揣简陋,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瑞安务农支会概况

1896年,在“兴农”的社会舆论推动下,浙江人罗振玉、徐树兰,江苏人蒋黼、朱祖荣等,在上海成立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具有民间性质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亦称务农会[1]24。当时在上海的很多瑞安人也加入务农会成为会员,如黄绍箕、黄绍第、周拱藻和杨世环等。

1897年,黄绍箕、黄绍第兄弟二人与同邑好友孙诒让发起组织瑞安农学会,孙诒让还撰写了《劝农通启》一文,印刷了几百份,散发于“全县各地,征求赞助”[3]280。之后,孙诒让又带头与当地39名士绅联名申报官府备案。他们希望通过采用“欧美种植之方”“试种湖桑、瓯柑”,“以兴本邑之利”[3]280-281。

是年冬,瑞安农学会经过会员议决改名为瑞安务农支会,他们将其定位为上海务农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并且制定了《瑞安务农支会试办章程》。《章程》共分为八个部分,共五十二条,包括务农支会成立的目的、职务分配和入会条件等内容。

1898年2月,务农支会大在瑞安县城的卓公祠正式成立,会员推举黄绍箕为总理;项芳兰、周拱藻、许黼宸、陈范、王镜澄和林向藜六人为司钱务;洪锦淮、吴诒寿、戴庆良和杨世环四人为总司种植;洪炳文、黄绍裘、章明申、周屏翰等为司采访。他们把公所设在瑞安县城的卓公祠内,在郊外的神农庙设立办事处[3]285。

1903年,瑞安务农支会的会员已达百人,股金五千余元。但是,此后由于主要负责人孙诒让开始致力于温处地方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他董事又多离开了温州地区,务农支会的活动呈松弛状态。特别是1908年孙诒让去世之后,务农支会的活动更趋于停滞。至1912年,林大问自日本留学归来,任务农支会试验场主任,他打算振兴务农支会,但是不见起色,务农支会自此名存实亡。但由于它在乡里颇有声望,因而在20世纪20年代,还有人招揽原股东的后人,选举“会长”,以图利用务农支会名义插足地方事务。直至1927年,北伐军来到瑞安,瑞安务农支会才销声匿迹。瑞安务农支会从1898年成立以至1927年完全解体,断断续续地存在达三十年之久[2]。

务农支会的机构共分五个部分:总理、司钱务、司种植、司笔墨、司采访。总理的职责有:制定详细的章程,办理支会对外“交涉之事”,以及保管“会籍股簿”;此外,如有新人入股也须“由总理亲笔登簿”①参见: 佚名. 瑞安农会章程[C] // 佚名. 农学从书. 温州市图书馆藏.2。司钱务又分为三个职务:总司收存、轮司细帐和总司帐务。总司收存由二人负责,他们负责支会收款事项,在“各友股款交到时,先付收条”,“足一股收回各次收条,换付股票”①4。轮司细帐由四人负责,即一年内由四人轮流负责财务支出,“每人三月结帐交代”,帐务“由总司之会友,公同查核”①4。总司帐务也由四人负责,专门管理务农支会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的总帐目。他们将每月“收存处”收入的钱数与“细帐处”支出的钱数“查核清楚”并予以总结,“分写四柱清册”到年终时结算,以在来年开会时“缮明出入清单,宣贴会所”①4。司种植分为总司种植和轮司种植。总司种植由四人负责,主要负责巡视和管理实验田地。因为“桑柑生长以数年计”,所以在总司种植之外另设轮司种植八人,每日有轮司种植一人到司种所,按此方法,循环往复①5。司笔墨管理会中日常事务,如保存记事簿、议事簿等,如有“禀函”之事,也归他料理①6。司采访的人数不限,每位采访员都需要自备采访册,“凡植物及种法,并农书、农器”要“随笔记录,通知司种,以备采择”①6。他们还在城乡访求有“究心农务之人”,在平时阅读书籍时也要记录“有农学大义古法”的内容,“送入会所阅看”①6。

从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历程和组织机构可以看出,瑞安务农支会无论是创立目的还是创立人员都与上海务农会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在后者的直接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瑞安务农支会的成立除了受到上海务农会的影响外,还与当地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当地维新人士的早期维新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二、瑞安务农支会创立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民族危机加深和农业生产衰微的背景下,维新人士和实业救国人士对农业问题都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他们开始向西方寻找振兴农业生产的道路,建立农会的呼声在全国范围内高涨起来。在上海务农会成立后,其会员在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如浙江海宁的“树艺会”、瑞安的“务农支会”和江苏如皋的“农桑公社”等[1]25。务农支会能够在温州瑞安成立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温籍知识分子、温处兵备道宗源瀚及瑞安在温州地区维新运动中的中心地位对瑞安务农支会的成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温籍知识分子对瑞安务农支会创立的推动作用

晚清时期,温州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们深受永嘉学派的影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注世界形势、支持宣传维新思想,使偏处东南一隅的温州地区紧跟全国维新运动浪潮。

温籍知识分子中对宣传维新思想贡献较大的有“温州三杰”、“瑞安三黄”等。“温州三杰”又称“东瓯三杰”,即宋恕、陈虬和陈黻宸。宋恕把农业看作是关系“邦本”、“民天”的大事,他主张“欲振商业,必先振农、工业”,他还批评社会上流传的“西方专注工商业、中国专注农业”的说法为“野说”、“饰说”[4],认为西方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

陈虬对振兴农业在国家“致富强”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在《〈农业琐言〉叙》中,他指出:“环球巨利,百谷为首”[5],可见他认为农业是国家致富的源泉。他还指出西方国家通过“上设农部”、“中开农会”和“下建农院”来管理农业[5]。除此之外,陈虬还进行一些早期维新实践。1882年,他在瑞安创立了利济医院及其附属学堂,把行医和培养医务人才合二为一。1897年,陈虬又创办了《利济学堂报》并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该报包括利济讲义、农学琐言、商务丛谈、近政备考等12个栏目。陈虬的这些实践对开化温州地区的风气,开放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瑞安三黄”即黄体芳、黄绍箕和黄绍第。早在1881年,黄体芳在上表光绪帝的《变法储才实求自强疏》中就表达了其变法主张。他恳请“皇太后皇上决去狐疑之心,开通贤俊之路,务变法以立自强之基”[6]16,变革总理衙门、沿海营汛、沿边设防、榷税用人之法[6]15-20。黄绍箕对维新变法运动给予大量的帮助和支持。1894年康有为因发表《新学伪经考》一书而遭御史安维峻弹劾,黄绍箕联合盛昱、沈曾植设法予以开脱。1895年,京师“强学会”成立后,黄绍箕即加入。随后,他又赴上海组织上海“强学会”[7]。黄绍第是黄绍箕堂弟,曾受翰林院编修,多次与黄绍箕联名上书,建议改革。1898年,他单独上书建议整顿义塾,提倡普及教育;广兴工艺,提倡设工厂,以收贫民;劝兴妇学,以敦风化”[8]。1895年“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以首名、第五(名)、第九名列名上海强学会。”[9]129-130

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瑞安人)在创立民间团体和近代学校方面也有非常大的贡献。1895年,孙诒让与黄绍箕等九人商议成立瑞安算学书院,“兼教中西算法”[3]270,为此孙诒让亲自制定了《算学书院章程》、《学规》和《大课规程》。1897年春,孙诒让又在永嘉(今温州市区)鸠资筹办蚕学馆,“兼用中西新旧诸法,考验品种,选制蚕子纸,教导饲蚕种桑事业。”[3]280他还撰写《告温州同乡书》,追述了温州种植蚕桑的历史及创办蚕学馆的目的。

温籍知识分子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和他们创立民间团体、近代学校等早期维新实践,为瑞安务农支会这一近代农业研究团体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温处兵备道宗源瀚的开明政策为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宗源瀚(1834–1897)字湘文,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1895年宗源瀚调任温处兵备道。他任职期间,给予温籍维新人士很多帮助。在乐清黄华教书的周焕枢上《瓯海防事物条陈》,认为黄华防务废驰,军纪败坏;宗源瀚十分重视他的建议,并鼓励其多提意见。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学堂和医院受到社会的好评,宗源瀚听说后“特请陈虬在温州城内开办利济医院分院,并个人捐资200元以示心意”[9]359。宗源瀚听说孙诒让等人筹办算书院的事情后“深表同情”,“首出俸钱,赞助算学书院开办费”[3]273-274。在他的带动下,温州府知府、永嘉县知县和瑞安县知县都赞助了经费。除了赞助经费之外,宗源瀚还“索取书院各项章则印本多份,转为分致上海、苏州及其乡里南京等处”[3]274加以宣传推广。1896年,温州第一所小学堂在永嘉县九柏园头成立,“次年改名永嘉县学堂,也曾得到源瀚的支持”[9]145。他还调解了陈虬与孙诒让之间的“紧张关系”,融洽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宗源瀚在1897年就因病去世,但他的影响却很大,以致陈虬在《挽宗湘文观察联》中盛赞他“遗爱遍瓯、括一十五县”[10]。

(三)上海务农会的建立对瑞安务农支会的创立起了示范作用

1896年在社会上“兴农”舆论推动下,罗振玉、徐树兰、蒋黼和朱容祖等人,开风气之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我国近代最早的民间性质的农业学术研究团体——上海农学会,亦称务农会。他们先是在当时的维新报刊《时务报》和《知新报》上刊登了征求会友的《公启》和《章程》,得到很多知识分子的响应。不久,农学会在上海正式成立,称为“务农会”[1]25。务农会主要活动是编印农学刊物,翻译外国农书[1]25-26。他们还于1897年创办了机关刊物《农学报》作为宣传农学的阵地。《农学报》分为各省农政、各地农事消息和自东西洋农业报刊上翻译的文章三个部分。从《农学报》的内容可以看出务农会从建立起就把自己定位为全国性的的农业学术团体。

在务农会的成立和运作过程中,温籍知识分子尤其是瑞安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上海务农会成立后,瑞安人黄绍箕、黄绍第、周拱藻、杨世环和洪炳文等数十人加入成为其会员。“温州三杰”之一的陈虬为务农会撰写了《〈务农会试办章程〉拟稿》,介绍了务农会的宗旨、职责、会员入会条件和会议形式等内容。洪炳文在《农会博议》一文中称赞《农学报》“兼收博采,体大思精”[11]。他们回到瑞安后,仿照务农会并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了瑞安务农支会。

(四)瑞安是温州维新运动的中心

晚清时期温州产生了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瑞安人或者与瑞安有很深渊源。著名的瑞安知识分子有“三孙”、“三黄”。

“三孙”即孙衣言、孙锵鸣和孙诒让。孙衣言是曾国藩的学生,担任过江南盐巡道、安徽按察使等职,他利用工作之便校勘和编纂了大量的永嘉学派著作。孙锵鸣是孙衣言弟弟,与孙衣言是同科进士,供职翰林院,是李鸿章的房师(即举荐李鸿章的会试同考官)。孙诒让是晚清大儒,他在训诂考据学方面有很大成就,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兴办地方近代教育、开化地方风气,他创办的蚕学馆、学计馆、阅报所和兴儒会等都设立在瑞安。“三黄”即黄体芳、黄绍箕和黄绍第。他们对维新运动的支持前文已有提及,兹不赘述。

“温州三杰”中宋恕出生于瑞安的邻县平阳县,但他在家产被夺后一直寄居岳父孙锵鸣家。陈虬虽是温州乐清人,但他本人却一直居住在瑞安。他办的求志社、利济医院和利济学堂等也都在瑞安县城。陈黻宸是瑞安人,又是孙锵鸣的学生,与宋恕、陈虬和孙诒让等的关系非常密切。除此之外,前文提及的因力陈时弊而得到温处兵备道宗源瀚赏识的周焕枢也与瑞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孙衣言的学生。可见当时温籍知识分子都与瑞安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综上所述,温籍知识分子的这些维新实践,使维新思潮波及温州地区,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在温州的传播,他们是温州地区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先驱。在进行维新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新知识群体成为瑞安务农支会的核心,如创办瑞安学计馆的九人中有六人参与创建了瑞安务农支会。另外,温处兵备道宗源瀚的开明政策,上海务农会的创立为其提供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条件。而瑞安在温州地区维新运动中的中心地位导致了务农支会首先在瑞安的创立。

三、瑞安务农支会的作用

瑞安务农支会在总结地方农业生产经验、促进温州地区的农业的近代化和开化地方风气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专著,总结和推广了当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务农支会的会员总结当地的农业生产经验,撰写成农业著作。如:试验部长黄炳文总结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经验,撰写成《瑞安土产述》、《瑞安农事述》、《温州茶述》等文章,并寄往上海的《农学报》发表。此外,他还撰有《水产杂说》、《瑞邑土产杂说》和《瑞安土产表叙》等文章。在《瑞邑土产杂说》中洪炳文对温州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的介绍,并且赋予了近代科学的解释,如他在“兽骨插秧法”一条中,介绍了温州泰顺地区盛行的农人插秧“多以猪牛各骨杵为细粉,置之盎中。每插秧时,必蘸其根于盎中,否则无力云”[12]592,他分析了其原因为“彼处山水趋下,泥中肥料均被冲刷,非以含磷物质补其缺料,则植物不茂”[12]593。《瑞安土产表叙》切中了中国农业弊病的要害,指出了中国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家者流,但沿旧习,未能求精”[13]595,中国古代农业著作中关于农业种植技术的内容,“为士者略知之,而为农者不能也”,而“两者又不相闻”[13]595-596。他对此感触甚深,因此打算“购置数百亩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种植“以尽地利”[13]596。另外,总司种植吴诒寿总结自己多年科学养蚕的经验撰写《蚕桑验要》一书,并且由孙诒让为其作序以宣传、推广[14]。

(二)对温州地区的气侯进行记录,留下详细的气象资料,有利于地方农业的发展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受台风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的6–9月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在司种所中,配备有“农书和农学报”,并且“兼置寒暑表、风雨表、燥湿表,另仿旁行斜上之式,刻印格纸。每日早午晚三时登记以备查验”①参见: 佚名. 瑞安农会章程[C] // 佚名. 农学从书. 温州市图书馆藏.10。在遇到“骤寒骤暖大风雨,或久雨将晴”这样的天气时记录更加详细①10。张棡是孙氏兄弟(孙衣言和孙锵鸣)所办诒善祠塾的主讲,受孙氏影响甚深。他在1898年的日记中记录了当年“自咸丰三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台风的侵袭:温州受灾严重,“下垟荡园均成汪洋泽国,番薯、棉花,俱有损坏”[15]45。随台风而来的还有海潮,对沿海农田危害也很大。张棡认为海潮危害如此之大是因为“人谋之不臧”,遂与林振德建议“自东山至梅冈”建筑海塘[15]83。他在次年拜访黄绍箕时提到建海塘事,“仲弢称此事甚善”[15]90。当张棡提及“惜官场视为具文,不能实心倡办”后,黄绍箕安慰他“县尊于海塘一事亦甚注意”,要求他“及早料理”修筑海塘一事[15]93。之后,瑞安县令盛蔚堂果然亲自督催建设海塘事宜,可见黄绍箕对于修筑海塘防止海潮侵害一事的重视程度。

(三)促进了温州地区与上海等地的联系

瑞安务农支会不但在司种所配备了《农学报》作为农业试验的参考工具书,还承办代会友股友向上海务农会“购植物种子书器”业务。另外,瑞安务农支会的会员还向上海的《农学报》投稿,如试验部长黄炳文就撰写了《瑞安农事述》、《瑞安土产述》、《温州茶述》等总结温州地方农业生产的文章投到《农学报》发表,促进了外界对温州地方农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农学报》所载《害虫伤稼》,记载了温州瑞安当年5–7月天气异常,引发稻虫灾害异常严重,务农支会会员向上海务农会求助并寄去害虫样品及上海务农会从日本购买了除虫肥料和防虫液,寄到瑞安进行实验事情[9]148。《农学报》所载《机器制茶》,提及以前外国人并不喜欢温州红茶的原因是制茶方法陈旧,但自从采用新的制茶方法后,色味并嘉的事迹[9]148。《农学报》中有多篇关于温州农业的报导,这也表明瑞安务农支会与上海务农会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有利于温州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推动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 李永芳. 近代中国农会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 洪震寰. 清末浙江的“瑞安务农会” [J]. 中国农史, 1985, (7): 36-41.

[3] 孙延钊. 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4] 宋恕. 六字课斋卑议[C] // 胡珠生. 宋恕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116-158.

[5] 陈虬. 《农学琐言》叙[C] // 胡珠生. 陈虬集.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60.

[6] 黄体芳. 变法储才实求自强疏[C] // 黄体芳. 黄体芳集.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7] 洪震寰. 黄绍箕的生平及其教育业绩[J]. 温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5, (3): 93-100.

[8] 政协瑞安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瑞安文史资料第四辑[R]. 瑞安: 政协瑞安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 5-6.

[9] 胡珠生. 温州近代史[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10] 陈虬. 挽宗湘文观察联[C] // 胡珠生. 陈虬集.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388.

[11] 洪炳文. 农会博议[C] // 洪炳文. 洪炳文集.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585-587.

[12] 洪炳文. 瑞邑土产杂说[C] // 洪炳文. 洪炳文集.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13] 洪炳文. 瑞安土产表叙[C] // 洪炳文. 洪炳文集.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14] 李海英. 孙诒让传[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35.

[15] 张棡. 张棡日记[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Reasons of Establishment of Branch of Peasant Association in Rui’an and Its Influence

CHEN Chuanyi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n Shanghai, gentries in Wenzhou created the first folk agriculture group (named the Branch of Peasant Association in Rui’an)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1897. Its aim was to develop local economy by adopting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agriculture” and “trying to plant mulberry in Huzhou and citrus in Wenzhou”. Wenzhou’s Intellects actively advocated the renewal thought, which formed the basis of theory and organiz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anch of Peasant Association in Rui’an. Zong Yuanhan, official of rectifying armed force in Wenzhou and Chuzhou, advocated opening policy which created relaxed political surrounding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anch. The establishment of Peasant Association in Shanghai acted as an examp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anch. Rui’an as the center of the Renewal Movement in Wenzhou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Branch to be established in Rui’an firstly. The Branch of Peasant Association in Rui’an played a posi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concluding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Wenzhou and civilizing local ethos.

Branch of Peasant Association in Rui’an; Peasant Association in Shanghai; Renewal Movement

(编辑:朱青海)

K25

A

1674-3555(2012)01-0061-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1.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1-01-10

陈传银(1982– ),男,安徽涂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农学瑞安温州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风筝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快乐农场
荡秋千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