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多元文化选择及创新路向探析

2012-03-19 11:34:16韩美群田旺杰
关键词:大众文化农民传统

韩美群 田旺杰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30余年的改革开放叩开了中国传统农村文化封闭的大门,都市文化、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现代文化等纷纷涌入这块文化原本贫瘠的土壤。然而,多元文化的并存并没有完全催醒我国农村文化大地使其走向欣欣向荣,相反却使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处于多重矛盾交织状态。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多元文化格局,当代农村应如何摆脱文化困境,做出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并确立先进科学的文化路向呢?这是引领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农村多元文化的交织与困惑

农村文化是中国社会基层最基本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属于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天地的开拓、扩展和延伸,当代中国文化“抛弃封闭性的落后传统,造就开放式的现代文化……变文化上的‘三封闭’为‘三开放’(对国外开放、对现实开放、对大众开放)”[1]。而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农村文化也逐渐摆脱了农耕、封闭、凝固等特性,从里到外、由浅层到深层显示出多质、原态、开放、共生的多元文化形态。就文化的时间指向、空间指向和文化内涵来看,当代农村主要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和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和先进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交织、交融和交锋。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居住于一定地域内的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世代所传承与发展的各种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从历史渊源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脱胎于农业社会,本质上属于农村文化。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农村,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模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现代文化其时间指向为现代,特指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文化或与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文化,从我国来看,现代文化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在我国农村,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发起的全民性的“破除”运动,都使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断裂,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化逐渐涌入了农村,这一方面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清新气息,但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犹如一柄双刃剑也带来了消极、负面的思想和价值观,部分村民因缺乏理性而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被其现代化的外衣所迷惑而趋之若鹜,农村社会一度出现重现代文化、轻传统文化的趋势。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一对悖论。传统文化虽然在时间起源上定位于传统,但它又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和发展,并逐渐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2],任何现代文化都只能从现实的传统文化出发,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西方文化

从文化空间的视野审视,本土文化特指扎根本土、世代相传而具有特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既可以是历史传统的沉淀,也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随着人类交往的普遍,地域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模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整合逐渐增多,绝对封闭的本土文化已难以寻觅。在当代农村,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城市市民更多选择到景色优美、空气新鲜的农村旅游,各种文化商品、文化服务跨越地域而流通和消费,还有信息技术、卫星电视和因特网在农村逐渐普及等,都使原本相对封闭的农村文化越来越多地与外来文化频繁交流和融合。以现代技术为外衣的都市文化、西方文化等很快因强势地位占据了农村,与农村本土文化产生激烈冲突和碰撞。西装、仔裤、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大片、咖啡、茶语、圣诞节、情人节……这些不再是都市人和外国人的专利,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已将其变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改变了中国千年的封闭、滞后的农耕文化现状,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消极的角度看,农村千年承继的传统精神、本土价值却被无形地削弱、淡化甚至逐渐扭曲和抛弃了。另外,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文化,在对辨识能力有限的农民进行传播时,意识形态和野心也随之渗透和表现出来,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曾直言不讳和自豪地说:“文化帝国主义的东西,是最巧妙的,并且如果它能单独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3]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仍然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通过西方文化的渗入而控制农民的意识和灵魂,可能对我们带来极其消极的后果。

(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先进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已不再是有闲和精英阶层的特权,开始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众文化以仿制或复制的方式,把文化作为工业产品流水线般地生产出来,再通过市场运作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甚至贫穷落后的地区。这样,在整个社会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以及来自主流的先进文化并驾齐驱,成为当代中国的主要文化形态。在农村,这三大主要文化形态分别存在,但其地位却大不相同。其中,大众文化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而成长并逐渐壮大,已普遍步入农户家庭;精英文化与农业科技紧密结合,伴随着科技下乡而走向农村,为部分高素质农民所接受;而先进文化或者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因其强烈的指引性和导向性在农村影响逐渐增大。在这三种文化形态中,农村大众文化最为农民喜闻乐见,当前甚至达到泛滥的程度,其消极影响最为严重。首先,大众文化单调、平淡、庸俗的个性不仅不利于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而且对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还是一种阻碍;其次,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逐利性,使其具有“媚俗”倾向,以迎合多数农民通俗的审美情趣和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创新和进步;另外,大众文化反面延伸的一些文化现象,如黄色街头小报、地摊文学与影视作品,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文化,落后的家族或宗族文化,宣扬封建迷信的伪科学等,都可能冠以“大众文化”而充斥农村市场,进而对农村思想和价值体系产生消解作用;最后,大众文化在农村的泛滥,势必带来农村精英文化的式微和先进文化的非主流,大众文化自身也会因为缺乏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审美救赎和价值导向而缺乏吸引力,最终对农村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当代农村多元文化良莠杂陈,既相互交织和交融,又相互矛盾和交锋。面对农村多元、复杂的文化现状,我们应立足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的发展,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现代文化意识,对农村多元文化形态进行从表层到深层的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

二、农村多元文化的选择与创新

在当代农村多元文化下,文化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主体和文化客体之间、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不同文化客体之间以及这些诸多矛盾之间复合作用的过程。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多元文化现状,我们提出如下文化选择和创新模式,即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都市文化为酵母,以西方文化为借鉴,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支撑,以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目标,对农村多元文化形态进行从表层到深层的自觉文化选择。

(一)农村文化选择的前提性对象——传统文化

“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4]429,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我国农村文化是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世代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形态,虽然由于当今时代的变迁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凝结在农村文化深层的精髓,如天人合一、勤俭节约、勤劳、善良、勇敢、自强等思想和价值却经久不衰,较完整地保存在农村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态地存在于农村或作为符号留存于农村,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是农村社会现实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是流淌在世代农民血脉中的不息的血液。所以在此意义上,农村文化选择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4]430,也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的一种理性选择。

(二)农村文化选择的指导性对象——先进文化

选择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是决定一种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是农村发展的灵魂和关键。早在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就特别指出:“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但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文化整体的发展,如果缺少了指导性因素,其发展方向将是迷茫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先进文化符合并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要求、符合各阶层人民根本利益和意愿,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因而,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性对象进行农村文化选择,既是我国农村建设现状的必然要求,又是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选择,更是文化自身进步的自由归宿。在农村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先进文化由于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必将有效促进农村文化进步和农村社会发展。

(三)农村文化选择的示范性对象——都市文化

从更广泛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考察,传统中国整个社会脱胎于农业社会,因而农业文化不仅是农村文化,而且也是都市文化,是渗透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文化。当代中国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穿梭在都市内外,或是都市人“乡村游”足迹遍布整个农村,亦或是户籍制度变革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屏障,都使得农村文化与都市文化有再度融合的趋势。但是,农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当今在地位上却并非对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的落后与城市工业的繁荣,使得农村文化成为一种内隐文化而逐渐萎缩,而都市文化成为一种外显文化而逐渐膨胀,这样,都市文化就毫无疑问地充当了当代文化的主流话语,代表了人们最普遍的审美追求与文化需要。当今随着农村与城市壁垒逐渐破除,这种文化示范作用不但不会缩小,相反被越来越放大,从衣、食、住、行等有形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无形的深层文化,都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都是全面的和不可抗拒的。最后应该特别注意的就是,都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除了正向的外,也有诸多负面影响,如都市非主流的生活享乐主义、娱乐感官刺激、物质私欲膨胀等文化现象,也可能会与部分农民思想和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更好地规范都市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农村文化选择的借鉴性对象——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这里我们不笼统议论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成熟工业文化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所谓“影响”,也不泛泛而谈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农村草根阶层的影响和“毁灭性”打击,而是立足西方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视野,探寻西方文化在本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成功之处,希望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及破解城乡二元鸿沟有启迪意义。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城乡高度一体化的国家,最基层的单位是村镇,“其地方政府被分成县、自治市、学区和特别区,其中,自治市包括城市、镇、镇区、村和自治市镇(不同州有不同的名称)”[6],“全美共有1.93万个自治市政府,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很小的政府单位,只有略超过1/3的自治市人口超过2 500人,在技术上被称为城市”[7],因此,在美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最大的不同仅在于人口的多寡而不在于其他。美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一方面与其政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美国的文化导向或文化策略也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虽然缺少文化传统,但当代美国文化却是极具开放性和融合性的,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各种宗教文化和移民文化在与美利坚文化交汇时,出现最多的就是文化选择上的双向流动,其选择的最终结果是外来文化消融于美利坚文化,从而美国文化成为多元化的整合文化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和宽松的文化环境,不仅增强了美国文化的生命力与竞争力,而且为其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文化上的保障。当然,这里并不是一味地为美国文化唱赞歌,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所指出的:“由于目前缺乏任何一种根深蒂固的新道德标准,当今公众情绪中普遍存在着迷惘感和沮丧感。”[8]多元化的“熔炉”文化使得美国文化精神与理念正在消失。这里,以美国文化为个案,希望在文化意识形态的背后探寻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性对象。

另外,农村文化的选择还离不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们是农村文化选择的基础性要素。同时,农村文化选择一定是以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否则,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便缺少了主观精神力量而毫无意义。

三、农村多元文化的发展路向与归旨

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文化进步过程中对过去、现在、未来文化的认识、评判和扬弃,它与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互动和有机统一的。当代农村文化选择,一方面是农村多元文化自身的能动性与实践性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即以农民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旨趣的一种文化创造。因而,文化和谐模式和文化自觉路向符合新农村和谐发展与新农民自由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及趋势。

(一)农村文化和谐

和谐是指“具有一定功能作用的多样的差异乃至对立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统一或同一的有机体”[9]。农村文化和谐,简言之,就是农村多种文化形态和要素的配合、协调和有机统一。首先,农村多元文化是农村文化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文化的多样性,没有异质文化的存在,农村文化将是死水一潭,因而,对于农村文化外的异质文化,不应一味否定和拒绝,而应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和胸怀予以吸纳和融合。其次,农村多元文化的和谐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按一定文化机理,有序、有机地动态整合起来的。在当代农村多种文化形态的交织、交融和交锋中,先进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且在农村得到更多保存的民族文化,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根基;都市文化是在城市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文化,它对农村文化起着直接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西方文化通过传媒和都市文化这个中介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发生影响,其作用亦不可低估。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现代文化意识对农村多元文化进行动态选择和创造,才能使农村多元文化有序发展而形成有机整体,它是农村文化和谐生成的重要途径。最后,农村文化和谐的重要趋向是凸显新特性和创生新文化,农村和谐文化的生成便是农村多元文化选择和创新的产物,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命脉。

(二)农民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10],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在当代农村多元文化下,农民文化自觉不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归,也不是农村文化的城市化或西方化,而是农民在了解历史及现实境况的前提下,对现有多样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它不仅可以促进和加强农村文化选择、创造和转型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民文化自觉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农民“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11],其历程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2]农民文化自觉贯穿在深刻的文化思考中,同时又体现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上,从农民日常行为方式、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核心文化体系,到农村文化制度、风俗习俗、伦理道德等中层文化体系,再到农村文化艺术、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产业等外层文化体系,都可以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其最终指向是农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农民自由全面发展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从文化哲学的维度来讲,文化的选择和创新,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和进步。农村文化构成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一方面表现为农民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民对其自身的提升和超越,即自己规定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13]。自由是通过人的文化实践而完成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4]这不仅可以说明农村文化的选择和创新是农民所完成的文化在价值上的进步,而且可以指明农村文化选择与创新的基本规律及其价值归宿——农民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纵观20世纪以来,从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文化运动到苏区根据地的文化发展,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传统农耕文化到当代多元和谐文化,农村文化经历过战火考验、“破四旧”磨难,也经历了“扫盲”扶贫、“三下乡”兴农惠农的发展,更经历着多元文化的自由和自觉的选择与创新。农村文化的发展源于农民、为了农民和属于农民。有理由相信,在农村文化和谐发展与农民文化自觉基础上,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农民”必将屹立于广袤的农村大地。

[1] 李德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J].新华文摘,2001(9).

[2] 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7-11-02.

[3] 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卢明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90.

[4]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6] Michael Engel.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fundamentals and perspectives[M].Peter Lang Publishing,Inc,1999:61.

[7] Virginia Gray,Peter Eisinger.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M].Longman Publishing,Inc,1997:238.

[8]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02.

[9] 韩美群.和谐文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

[10]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

[1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1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3]韩美群.改革三十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J].甘肃理论学刊,2008(1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农民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