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佳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 评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
张汝佳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中国古代诗话领域对现今学术界而言,乃是一块静待开发的处女地;可供挖掘、深究的地方甚多。张一平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是诗话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结构谨严、史料详博,论题独树一帜,见解新颖,不但填补了中国古代诗话研究领域的空白与缺憾,更是近期学术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一。
张一平;《古诗话批评论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诗话;批评理论
近些年,关于中国古代诗话的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内中不乏立论新奇之作,比如有学者从文体话语的角度深入研究诗话、进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或者有学者针对各个朝代的诗话著作展开专门性的、鸟瞰式的归纳与总结,指出诗话虽不起源于宋,但莫盛于宋,宋、明、清三朝尤盛[2];也有学者认为明代诗话是在宋元的基础上才获得长足发展的,而清代的诗话数量多,版本繁复[3]。但是,以上这些大都属于局部性的、阶段性的研究,缺乏总体性质的理论剖析与解读。
而张一平先生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①参见: 张一平.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实乃近期诗话领域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广博、引证谨严,尤其涉及理论层面的剖析与叙述,论证尤其精妙、发人深省。介于原书的广征博引、博大精深,笔者不揣冒昧,陈一家之见,力求探究该书学术理念于万一。
长久以来,中国古代诗话领域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具体的、表象的阶段,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与理念构建。
在长达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各种各样的诗话著作层出不穷,立足于东方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诗话,给今人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但其自身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诗话内容庞杂、观点零散、重意轻理,良莠不齐,时有精辟之语,却罕见总体概念的构建与挈领。
区别于西方文论侧重逻辑剖析与理念阐释的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的文论,尤其是古代诗话,自它诞生的这一日起,便处于一种散碎、杂乱的状态。
因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早熟性与持久性,所以中国古代的诗人或诗论家,或以诗论诗,如唐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清赵翼的《论诗五绝》;或以文论诗,如清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①参见: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M]. 黄君坦, 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清袁枚的《随园诗话》②参见: 袁枚. 随园诗话[M]. 顾学颉, 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这些诗论往往“率然成篇”,故虽有“韵趣天成、妙语生辉之笔”[4],但却终究缺乏一种完整学术体系的营造与结构。
面对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话,缺少一部引导性作品的辅助与解读,难免使读者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观感。
张一平先生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一书,布局森严有序,开篇正名,引入“诗话”,其后依次由诗之人、诗之韵、诗之气、诗之变、诗之体等八方面一一展开论述。全书凡12章47节,词约义丰、逻辑严密。
反观之前的诗话研究著作和论文,大都侧重文本校勘订正、诗话流变以及个别诗话著作等具象分析,比如郭绍虞的《宋诗话考》③参见: 郭绍虞. 宋诗话考[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蔡镇楚的《中国诗话史》④参见: 蔡镇楚. 中国诗话史[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王术臻的《〈沧浪诗话〉研究》⑤参见: 王术臻. 《沧浪诗话》研究[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0.。这些虽是诗话领域不可或缺的奠基性、基干性的工作;但是理论、逻辑层面的构建与提纲,无疑更是诗话研究区域的重中之重。张一平先生以其代表性著作填补了诗话研究领域的这一项空白与遗憾。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以“论纲”彰目,重理论构建、重框架结构,以诗歌批评本体为立足点,以诗为本、以批评为纲;由“诗话”开章,相继从诗之人、诗之韵、诗之气、诗之变、诗之体、诗之病、诗之得失、诗之风雅这八个方面分头叙述,由内至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完成外在理论体系的框架构建工作,从而形成一个逻辑周全、思维缜密、理论谨严的宏大体系。这也是该书区别于诸多诗话研究著作的独特、标新之处。
张一平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不但实现了外层框架的逻辑周全、理论谨严,而且从内部脉络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从而做到了叙述与佐证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关于诗之变的论述,尤其精妙,有助于读者对诗歌的流变脉络有一个直观、鲜明的把握。
试以诗之变为例,《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第五章“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张一平先生就这一观点展开层层论述,娓娓道明诗人、时代、诗风相互勾连、彼此制衡的微妙、复杂的问题。
概言之,时代、诗风、诗人三者环环紧扣、密不可分。任何一位诗人均无法脱离他所处时代的制约,正是时、势加诸诗人身上的正向或逆向的影响,最终决定了诗风的发展、转变方向。一如王士祯所言,“后人之不能汉、魏,犹汉、魏之不能风、雅,势使然也。”[5]同时,在诗风的孕育、发展过程中,诗人的地位、作用绝非可有可无,更不仅仅是时代的附庸与傀儡。只有充分发挥诗人的才情特质与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诗风的进一步发展、转变;就诗风自身来说,它的转变,既与时代、世风脱不了干系,又与诗人的个性、资质密切相关。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认为:时代、诗风、诗人浑然一体,抛开其中任何一环去讨论三者的关系问题,都是不甚妥当的。这其中,特别强调“变”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进而肯定人的主观努力对“变”的决定作用。所谓的由小见大、由细微处见真实,在有关诗之变问题的阐述中,张一平先生的治学精神亦可见一斑。
关于中国古代诗话的研究方法,前人或拘泥古代中国固有的诗话传统,恪守藩篱、不敢稍作变更;或照本宣科,一味拿近代西方诗论剖析、解读自成一家的东方文明精粹。这两种方法,各有其偏颇之处。
张一平先生的著作《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折中两端。一方面,张一平先生以东方文化底蕴为基本出发点,同时汲取古朝鲜、日本等东亚文化圈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成果,更深刻、更全面地体悟、钻研中国古代诗话的特质所在;另一方面,张先生摈弃中国古代诗话缺乏理论构建自觉意识的缺陷,糅合了中国古代诗话的自我反思理论,“舍去感悟式的零碎小语”[6]以及重意轻理等遗憾,适当采纳西方理论,对中国古代诗话进行细致的归纳、整理,使得中国古代诗话横亘古今,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崭新的生命力,具备了自我独特的理论内核与特质。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正是在这一点上糅合中西,实现了研究方法的新突破。张一平先生以诗歌批评的本体为基本出发点,采用成熟的西方理论对中国古代诗话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将原有的零散、杂乱,散见于不同篇章的独特观念串联成线,从而提纲挈领,构建一套逻辑周全、理论谨严的现代学说体系,实现了诗话理论研究方向的新突破与新进展;与此同时,张先生始终坚持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避免了一味沿用西方诗论解读古文化典籍,从而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后遗症。
不管是外在的诗话理论体系的构建、内在的脉络分析抑或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张一平先生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标新立异的学术论点,填补了中国古代诗话研究区域的这一块空白。另外,该书含而不露、洗练委婉,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可谓字字有出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一书援引之广博、立论之标新,堪称中国古代诗话领域乃至学术界诗话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1] 刘方. “闲话”与“独语”: 宋代诗话的两种叙述话语类型[J]. 文艺理论研究, 2008, (1): 125-128.
[2] 周维德. 论明代诗话的发展与专门化[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5): 55-63.
[3] 何继文. 关于清诗话的整理与研究[J]. 云梦学刊, 2008, (5): 80-88.
[4] 张一平.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15.
[5] 王士祯. 带经堂诗话[M]. 戴鸿森, 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5.
[6] 张一平. 古代诗话对传统批评体裁的自我反思[J]. 文艺研究, 2005, (7): 88-95.
Relishing Beauties of Literature—— Study on Criticis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ZHANG Rujia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In current academic field,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plenty of whom needs carefully picking up and further studying, is still a new subject ready to be explored. As an important works in the field, Zhang Yiping’s Criticis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which is featured with its tight-knit structure and concrete historical materials, chose a specific topic to express the author’s unique understanding on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The publishing of the book has made up the deficiency in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and marked the appearing of vital works of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in recent years.
Zhang Yiping; Criticis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Critical Theory
I207.22
A
1674-3555(2012)06-0111-04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6.02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2-03-19
张汝佳(1989- ),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