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
组网卫星的不断增加,空间星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用户体验在导航定位方面性能,特别是感受明显提升。当北斗系统可以提供的性能,在东经55度到180度,南北纬55度之间,定位精度平面是10米,高程是15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5年之前,我们希望能掌握卫星导航芯片等核心技术,性能接近同期国际主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气象、电力、交通、通信等关键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2020年前,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力提升北斗应用的规模化水平。
遵循市场和产业化特点和规律,北斗的应用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五个支撑”。“两个重点”一个是芯片模块,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北斗芯片模块研发和技术水平,重点是为北斗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提供成熟可靠的核心产品。第二个重点就是应用和示范,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发展,包括行业和区域实现应用示范。“五个支撑”包括总体设计、政策法规、标准化工作、对外宣传、知识产权。
我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集中安排了北斗芯片模块的实物招标。二是联合国家相关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开展北斗应用示范。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地基增强网、中国位置网提升用户端北斗导航定位性能。在芯片模块方面,现在排在前五六名的厂家,每个产品都有若干指标达到或者接近国际现代主流产品。在实际应用中,交通运输、气象、政务车、高精度等等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示范。试验证明,北斗通过地基增强以后,它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米以内,中国位置网已经完成方案设计。
预期北斗在2015年前能够进入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提供相关的区域服务。在海事方面,现在正在逐步加入海事服务的标准。北斗标准化委员会目前已经进入公示阶段。
我们现在确实是处在北斗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和转型期,有几点考虑:
一、基础产品、尤其是芯片,如何能够在面临GPS挑战的情况下,能有一个非常好的突破。
二、和GPS的竞争,不仅仅是在芯片终端领域竞争,要把北斗的一些独特的优势以及相关产业,相关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些新的和GPS能够竞争的优势。
三、北斗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芯片产业或终端产业,这只是“1”,后面能够有多少个“0”,取决于全社会参与北斗产业的企业家、政府部门能不能够找到北斗应用真实、真正的需求,以及为用户创造更实际的价值。
国家测绘局去年5月23日正式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志着测绘不仅是关注服务,还要关注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关注着服务,还要关注市场的调控。为此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确定了新的战略重点,构建数字中国,建设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
地理信息产业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从装备开发、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产品开发,信息提取,增值开发到信息服务。目前国内有23000家企业,4万名职工,有十家上市企业,但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国内地理信息产业形态是枣核型的,生产为主,研发不够,推广应用不够。要在研发上加大力度,在应用推广上加大力度,最终形成一个扁平型的产业。
万事万物离不开时间空间,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态都需要在统一的时空参照系下展开,包括经费。如果没有空间位置做关联,大数据很难发挥好作用。所以大数据需要来提供位置服务。
我们现在有手机定位、手机服务、微信定位、车载导航,应该说每天大家都和位置打交道。位置和我们人生的轨迹,和工作、生活相关联,所以说地理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形式,用来支撑各类体验活动的顺利开展。体验也与机器有关,比如挖掘机、工程运输车。空间位置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经济的要素。作为目前地理信息产品,这个后端还不够高,越高产业发展就会越好。
在创意经济的领域,现在的地理信息产业,创意投入也比较大,体验领域产品也比较多。但是怎么结合,就需要改革,要在研发上、生产上、体验上都做得很好,地理信息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手机、Pad、车载、家用电视都是重要的应用平台。
体制机制,一要提供保障,一是政策法规要给我们提供保障体系。二是统一监管,要提供支撑体系。三是共连共享,标准化体系。四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五是资本支撑体系。六是人才支撑体系。七是国际合作保障体系。我国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各行各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更加急迫,更加需要服务和更加多样化,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大发展,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