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宁,徐米清,叶子冠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260)
案例教学法(CBL)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20世纪初经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推广与发展,现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网络式案例教学法(WCBL)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已经构建好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既弥补教学时间、空间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又方便学生讨论时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应现代化学习及信息收集方式。我们将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心血管内科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教学体会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通过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公布教学案例,分别设立教师和学生讨论窗口,上传教学计划、学习资源、教学课件、心血管内科复习题自测、各种问卷调查等,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参与生生、师生互动式讨论。讨论采取网络讨论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评价分为两部分,在线测试和对平时作业及其他网上学习参与情况的评价,网络平台具有相应的在线作业布置、提交、批改功能和其他学习行为跟踪记录功能,如发帖数量记录等。此外,平台还具有学生课程总成绩的计算和查询功能[3]。
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1)选择实施对象。选择学习基础及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双语班学生进行教改试点。(2)确定实施课程。选择“冠心病”章节作为实施课程。(3)培训授课教师。包括教师角色培训及网络资源使用的培训。(4)管理网络资源。利用学校建立的网络平台,在线检索相关资料及开展问题讨论。同时,利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网络教学平台设有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的评价系统,对学生参加讨论的次数和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在“冠心病”章节学习结束后,通过平台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83.6%的学生认为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形式新颖、灵活且吸引人,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学能力,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认为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形式新颖但缺乏对考试的针对性,重点知识不明确等。
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发展迅速且学科间交叉较多。而临床实际问题大多比较复杂,对于刚接触临床课程的学生来讲,选择过于复杂的病例会让他们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学习兴趣,而问题过于简单又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创设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不仅要求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我们认为设计问题时应参考以下原则:首先,必须依托课程内容,保证与教学目标一致,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其次,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实现新的学习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启发;再次,帮助学生将灵活的知识基础和高层次思维能力相结合,培养多方面能力,使自学能力强、思维更活跃的学生被问题吸引,从而有效促进小组讨论。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问题隐藏在真实的案例中,含有较多的未知成分,不易辨别;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可讨论性;解决过程涉及判断推理和收集、分析信息等一系列技能。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促进者,要确保每个学生能参与进去,实现教学目标,要善于控制讨论过程,避免冷场或跑题。在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层面上,如何引导学生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4]。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避免出现引导过度的现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主要起催化剂的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确保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教师在网络式案例教学中的角色不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将已学知识与需要了解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特别是对于部分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不能很好地明白需要学什么、不能正确利用网络平台检索资料,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一种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对网络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包权,徐敏,李明珠.案例式PBL教学模式构建交互式师生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87-189.
[2]杨瑞明,沙翔垠,陈卫芳,等.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8):2955-2956.
[3]魏东海,林爱华,陈戏墨,等.医学教育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案例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63-66.
[4]王霞,吴淑华,刘鲁,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