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第一要素

2012-03-18 02:15陈建
考试周刊 2012年87期
关键词:探究同学教师

陈建

新教材下的物理教学已经不再提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探究。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第一要素就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也必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在使用新教材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要素。下面我就这方面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谈谈看法。

1.现状及其成因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总体上比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前有所改观,但绝大部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很弱,主要表现在提问意识不强烈,提问数量不够多,提出的问题质量不够高,缺乏深广度,探究价值不高。

造成学生不爱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

1.1学生自身原因。

1.1.1胆子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

1.1.2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没有探究的价值。

1.1.3缺乏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

1.1.4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

1.2老师自身原因。

1.2.1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比较严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

1.2.2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2.3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好随大流。

2.对策

2.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生生关系,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的火花往往在开放的环境中产生,学生才可以放开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青少年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有时还成为讨论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在进行纠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其主动性,保护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诚恳,敢说“不知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提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有耐心,做学生的欣赏者。

处理好生生关系,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如果要补充,那么也得等他说完了以后,你再做补充,并学会应用“我对××的发言有补充(或有意见),我想……”这样的语言,不仅仅体现了对同学的尊重,还体现了他的个性,又培养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学生提出问题时的顾虑,促使学生勤思敢问了。

2.2挖掘物理学科的特点,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有科学探究价值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设置各种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并非教师把问题告诉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发现问题所在。

2.2.1利用日常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只是没有仔细认真地进行思考。例如学习声音时教师可以先放一些音乐和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启发提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这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学生的思维就放开了,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有一些什么应用?……

2.2.2利用物理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又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下落。学生提出:是什么使得乒乓球不下落?在探究欧姆定律时,可先做两个相关的实验:一是分别用一节、二节、三节干电池给同一个灯泡供电,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后产生电流与电压有关系的联想;二是用两节干电池给电阻不同的三个灯泡供电,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后产生电流与电阻有关系的联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类似的实验还可以用在探究灯泡亮度与实际功率中的提出问题。

2.2.3利用图片动画现象提示学生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在学习压强,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时,可制作一组图片或动画:胖瘦不同的两个小孩在冰面上玩耍,不一会儿胖子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压力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时岸上的大人急忙跑过去施救,结果也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危急之中,有几个人匍匐在冰面上爬过去将小孩和大人都救了上来(受力面积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看完图片或动画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2.4利用相似类比的现象指引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知识有诸多是通过相似比较而发现的,学习这些内容时采用相似类比的现象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提问。例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就可以将两件湿衣服分别晾在太阳下和阴凉处,让学生观察,学生自然会提出太阳下的衣服为什么干得快些?教师再顺势加以引导,就能得出其中的一个因素。又例如:学习液体压强后再学习大气压强时,由于空气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是否同液体的压强特点一样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提出来了,又如利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可以引出学生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利用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可以引出学生提出问题: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2.2.5从各种俗语现象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例如:“人多力量大”——力的合成。“如坐针毡”;“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响鼓还需重锤敲”——响度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的运动(扩散现象)。“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光的反射。“立竿见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月有阴晴圆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影响。“霜前冷,雪后寒”——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坐地日行八万里”——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2.6利用科学故事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先讲述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根据电和磁存在许多相似的现象而提出了电能不能产生磁的问题,进而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生磁的现象而载入史册,学生听完故事后受到启迪,会提出相反的问题:磁能不能生电呢?

2.2.7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摩擦力时让一个大同学与一个小同学进行扭瓶盖比赛,大同学扭一个涂有油的瓶盖,小同学扭一个盖上有齿纹的瓶盖,结果是小同学扭开了而大同学没有扭开,学生们很想知道原因,从而提出小同学为什么比大同学的“力量大些”?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學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同桌就不同了。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要注意: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就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探究同学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圆我教师梦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