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及其制约因素文献研究综述

2012-03-18 11:00闫慧茹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审计师盈余会计准则

闫慧茹

一、盈余管理概念研究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概念研究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认识,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为代表: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管理”。William.K.Scott认为“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也就是说,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有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企业必定会选择使其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信息披露管理”,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hipper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相比“会计政策管理”观点,信息披露管理的操控空间更大,它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第三种观点是Paul.M.Healy在1999年基于“制度观”提出的:“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Healy认为盈余管理更多的是同时注重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和经济收益的驱动作用。上述三种观点中,Scott的观点仅限于管理者的会计政策的选择,S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存在于对外披露的任何一个环节,Healy又将其扩展到编制财务报告时实施职业判断能为盈余管理提供多种方法,并且其动机也不再局限于私人利益。

(二)国内盈余管理概念研究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大多围绕上述三种观点定义: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真实有用的决策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调整。例如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其要按照重要性与谨慎性原则并根据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披露以及在何处披露。但在各国相关会计准则中,还没有对如何判断影响程度做出明确规定,大多是管理者为了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真实有用的决策信息只能凭借个人经验来决定或有事项的披露。

第二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展开博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凭借其对提供财务报表的优势,在充分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最大限度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损害相关者利益的行为。早在2000年魏明海就指出尽管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其操纵者是企业管理者,这使得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更多的偏向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定会受到损害。

第三种观点强调的是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空间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其中,合法行为可以理解为:只要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不管是适度的还是过度的都是合法的。

二、盈余管理制约因素研究综述

(一)公司治理机制因素

盈余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会计行为,它是多方利益冲突的结果,而公司治理机制是用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机制。由于盈余管理的本质就是公司治理问题,所以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必然会影响管理者的盈余管理。传统的公司治理研究注重于企业的内外部控制作用,忽略了盈余管理的幕后操纵者,即管理者。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关注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非理性行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公司治理与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Healy(1985)研究发现分红计划会激励管理者盈余管理。Jensen(199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easley(1996)的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介入有助于强化董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盈余质量,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AprilKlein(2002)研究发现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余明桂(2006)通过实证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杨清香(2008)以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的考察了董事会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会议频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明确;董事会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独立董事比例以及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程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张兆国(2009)对杨清香的结论做出了补充,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指出: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公司控制权争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资产负债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盈余管理程度呈倒U型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及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均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经比较上述国内外研究后可以发现,国外研究得到的结论比较一致,即: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也呈负相关关系。国内研究的结论则很不一致,在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方面存在四种结论:正相关、负相关、U型关系和不相关。在审计委员会成立与盈余管理关系方面有不相关和负相关两种结论。可见,国外的公司治理机制比国内的完善,能更好的制约盈余管理行为。

(二)外部审计

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这通常与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相冲突,因此审计过程实质上是审计师与管理者的一场博弈。博弈的结果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如果管理者获胜,审计师妥协,那么审计质量就较低;如果审计师顶住了来自管理者的压力,那么审计质量就较高。但生活中经常发生双方协商失败,管理者拒绝让步,审计师发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见后,管理者很有可能更换审计师。因此对于审计与盈余管理行为关系的探讨很重要,既能提高审计有效性和审计质量,并能为解释重要的审计研究变量(例如审计收费)提供新的思路。Frankel R.M、Johnson M.F和Nelson K.K(2002)利用从代理声明书中获得的数据检验出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指标呈负相关。LarckerD.F和Richardson S.A(2004)利用联合样本检验了向审计师支付的审计和非审计费用与大样本企业应计项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审计费用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Hirst于1994年对审计人员与盈余管理的动机的敏感度做出了研究,得出两个结论:审计人员对由于管理者收购而诱致的利用应计项目降低收益的动机是敏感的;尽管审计人员明白奖金方案所诱致的动机既有可能高估盈利也可能低估能力,但审计人员不管管理者动机是什么,均认为管理者有高估盈利的动机。1982年国外学者Chow和Rice发现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在变更后第一年被出具的审计意见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即意见购买成功的证据不显著。Krishnan和Stephens(1995)比较了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前任与后任审计师的报告决策行为,发现对于变更审计师的公司,前任和后任审计师对客户的处理并无差异,但与未变更公司相比,他们对客户的处理更加稳健。

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赵国宇、王善平(2008)以2003—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审计收费越高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徐浩萍(2004)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盈余管理的程度,这种鉴别的能力与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关。相对操控的应计利润而言,注册会计师对以操纵的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审计质量。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对增加利润为目的正向盈余管理更敏感。李东平等在2001年采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了1999、2000年34家企业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与次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上年“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是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的诉讼风险却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陈武朝于2004年检验了审计师变更公司在新任审计师的第一年、前任审计师最后一年、倒数第二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及其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检验结果表明,虽然前任审计师在其最后一年聘任采取了比其他审计师更为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致被公司变更,但新任审计师在第一年并未完全配合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变更审计师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前任审计师和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很强。这可能要归功于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及有关部门有效的监管措施。与国外学者仅能观察到事务所变更不同的是,中国学者还提供了审计师变更的佐证。王少飞等在2010年应用新经济学中的资产专有理论,从审计师和事务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审计师事务所变更行为,并结合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进一步分析这种行为的原因和后果。对比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并带走客户的公司与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所没有带走客户的公司后,发现审计师跳槽前,公司盈余管理越强,越会跟随审计师到新的事务所,表明客户的资源控制权归审计师而非事务所所有。

(三)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制约着由会计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的有力措施。国外学者Schipper(1989)研究指出盈余管理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契约摩擦和沟通,也就是说,会计准则不直接引起盈余管理,只是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制约条件,更不能消除盈余管理行为。1997年Levitt首次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他认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赢得投资者的更大信任,从而促进流动性,降低资本的成本。Michael D.Yu认为财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准则的质量与其实施强度的函数。Demski认为严格的会计准则减少了会计的盈余管理。RalfEwert和Alfred Wagenhorfer对Demski的观点做出了补充,他们通过一个理性的期望平衡模型,发现盈余管理的质量随着较严格的会计准则而提高,但同时又会引起总的盈余管理、实际盈余成本和盈余管理的期望总成本的增加。

我国2006年在充分考虑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以来,国内学者都不同程度的对新准则的有效性展开了研究,张国柱于2009年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100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样本,运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盈余管理方面新会计准则较旧会计准则整体优越。王勇于2009年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对总体应计利润进行分析,发现新准则的实施确实有效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此外,乐建英于2010年具体指出新会计准则在新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无形资产的新准则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等方面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李姝、黄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成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新准则的实施基本达到了准则制定者的初忠。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消有涨,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会计准则体系其制约性和局限性是先天带来的,新建立的会计准则在压缩旧准则中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必定会由于自身局限性而带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间制约与反利用的关系会永远持续下去。

三、我国盈余管理制约因素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公司治理、外部审计和会计准则制约着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这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公司治理因素中,股权分置过程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且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股权分散型与股权集中型公司的治理机制在盈余管理方面哪一种治理效果更好。外部审计因素中,那些代表高质量审计的变量(事务所规模大、声誉好、属四大、具有行业专长、非审计服务比重低、与审计客户无其他雇佣关系、任期适当等)与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例如操纵性应计项目的绝对值、相对值等)是否有着相关关系;审计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审计意见在投资者识别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由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不高,缺乏非审计费用的数据,非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自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以来,资产负债观逐步代替利润观,在会计信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资产负债观引起的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新准则实施后,制约力度加强,盈余管理成本也随之加大,为降低成本,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手段不再局限于单领域、单方法,开始注重盈余管理的领域组合、方法组合,对于上述情况管理者会采取什么样的盈余管理手段,这些手段中哪些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又该采取何种方法对其进行防范和制约。

[1]William.K.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J],Prentice Hall,1997.

[2]PaulM.Healy,James M.Wha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and for Standards Setting[J],AccountingHorizon,1999.

[3]Katherine Shipper,,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s,1989.

[4]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5]陈学宇:论盈余管理[J],财务与会计[J],2002年第9期.

[6]蔡吉甫:盈余管理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年第4期.

[8]Healy P,The Effect of Bonus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Accountingand Economics,1985.

[9]April Klein Audit Committee Board of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

[10]M.CJensen,The Modem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 and Failure of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France,1993.

[11]Beasley 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Review,1996.

[12]余明桂: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

[13]杨清香、张翼、张亮: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1期.

[14]张兆国:企业财务主体财权安排与财务治理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

[15]傅蕴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6]张逸杰、王艳、唐元虎、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年第3期.

[17]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当代财经,2007年第6期.

[18]杨忠莲、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J],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19]Frankel R.M.,Johnson M.F.and Nelson K.K,The Relation Between Auditor’s Feesfor Non-Audit Serv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ReviewSupplement,2002.

[20]Larcker D.F.and Richardson S.A,Fees Paid toAudit Firms[J],A ccrual Choic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2004.

[21]Hirst D.E,Auditor Sensitivity to Earning Management,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J],1994.

[22]Chow C.and S.Rice,Modified Audit Opinion and Auditor Switching[J],The AccountingReview,1982.

[23]Krishnan J.and Stephens R,Evidence on Opinion Shopping from Audit Opinion Conservatism[J],Jo 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5.

[24]赵国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审计收费与审计独立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5]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性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26]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年第6期.

[27]陈武朝、张泓: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与审计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28]王少飞、唐松、李增泉、姜蕾:盈余管理、事务所客户资源控制权的归属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29]Schipper Katherine,Commentary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Horizons[J],1989.

[30]Michael D.Yu,Internation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Standards[J],WorkingPaper,2005.

[31]Demski J.S,Endogenous expect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

[32]RalfEwert,Alfred Wagenhofer,Economic Effects of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Review,2005.

[33]张国柱、金斐、陈景花: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9年8月.

[34]王勇: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第2期.

[35]乐建英: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0年.

[36]李姝、黄雯,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基于新会计准则变化的实证研究[J],会计与财务管理,201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审计师盈余会计准则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