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宏明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现实中,世界范围内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最终破产的大型企业集团不在少数,中小企业由于财务风险失控而濒临倒闭的更是不胜枚举。对此,如何预测和规避财务风险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而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显得更有必要。
财务预警机制是一种集财务风险的预测、警示与排警于一身的风险管控机制,它以企业财务报告以及其他披露事项为依据,运用财务管理、经济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发现企业财务运行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般而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至少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根据企业一段时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诸如财务报告、生产报表、销售报表等数据资料,计算相应的预警指标,并将实际值与预警标准值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及问题所在。
根据跟踪与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财务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深层次的发掘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和诊断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对症下药,更正偏离财务预警系统的财务活动,使企业经营活动再次回到正常的轨道。
财务预警机制可以系统全面的主动识别企业潜在的财务问题,并通过信息传递向管理层释放预警信号,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和防范因财务风险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企业自身的“自我免疫”。此外,财务预警机制形成大量的信息“副产品”,为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关于未来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提供帮助。
企业财务风险来自很多方面,因此财务预警的范围也包括多个因素。对此,财务预警机制应当首先明确预警的范围,在预警范围内确定构成“警情”的指标。对此,笔者认为,财务预警范围的指标至少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关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不仅包括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背景下得出,还包括在收付实现制(现金流量为基础)上计算得出。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定性指标作为预警范围内的构成指标,例如市场占有率、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管理层素质、企业创新能力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才能充分返回预警机制的作用。
警兆是企业财务状况发生异常前的先兆,是警情的先导指标或客观表现;而警源则是警情产生的原因或根源,由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构成。一般情况下,财务预警机制发生警情时都会先出现一些先兆指标,识别这些指标并分析确定其警源所在,是“排警”工作的基础。经验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出现危机,一般会经历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发展阶段,相应地,财务预警的警兆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即在危险潜伏期、危机发作期和危机恶化期的警兆各不相同,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识别和分析。
警度是指财务警情的级别程度,一般分为无警(正常)、轻警、中警、重警、巨警等几个级别,当然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来确定警度级别,当财务预警范围内的各个指标达到某一数值(或标准)时,则确定一定级别的警度,并发出相应级别的警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设置不同级别的警度标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预警模型,将警限转化为警度。
财务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在出现警情时及时采取排警对策,避免警情的扩大或爆发。通过分析警兆、识别警源,测定警度等财务预警活动,结合企业财务具体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排警对策。一般而言,预警对策大多是思路性和提示性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构建财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已具备,有关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研究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加强相关理论创新,对于提高现代企业发展质量、延长企业生存寿命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