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梅
它是我党最早独立创办的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兵工厂,被后世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国防工业的摇篮”,并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开始时的一两个人,只有“一把斧头、一把铁锤”的修械小组,发展到修械所,又由修械所发展到修械处,最后发展成兵工厂。它就是位于江西省兴国县莲塘乡官田村的中央红军兵工厂,又称中央军委兵工厂或官田兵工厂。
创建兵工厂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了一片。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蒋介石也加紧、加大了对红军的下一轮“围剿”。基于此种情况,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枪械修理和弹药生产任务。该兵工厂内称“中央军委兵工厂”,外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或“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厂长为吴汉杰,党委书记为张健,特派员为陆宗昌,职工委员会委员长为马文。这一决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大型兵工厂的形成和人民军事工业的发端。
兵工厂厂址由红军总司令朱德确定在距离兴国县城约45公里处的官田,故兵工厂又称为“官田兵工厂”。兵工厂厂房分散安排在“馨香瑶圃”、“文体公祠”、“陈氏祖祠”、“万寿宫”内。这些房子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顶、油漆粉画、飞檐翘角的古建筑,且依山傍水,后山突兀,便于防空。
兵工厂的原型为兴国东村机械小组。该小组开始只有郑煌德和赵生顺两个铁匠,后逐渐成为修械所、修械处。吴汉杰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首先将各地的主要修械组织陆续迁到官田。
兵工厂成立初期分为枪炮科和弹药科两部分。1932年4月初,红一军团攻下了国民党钟绍奎军的巢穴岩前,缴获了敌人兵工厂的机器设备。4月20日,红军又攻克福建的重镇漳州、厦门,缴获了国民党军卢兴邦和张贞的修械厂的两部机床、一台30马力的发电机、一批汽油和其他一些修械材料。这些均被运送到了兵工厂,使兵工厂的设备得到大大改善。
随着机器設备的增加、人数的增多,兵工厂在枪炮科和弹药科的基础上,发展成枪炮厂、杂械厂、弹药厂。枪炮厂内有修理股、机器股、机枪股:杂械厂内有红铁股、刺刀股、木壳股、牛皮股:弹药厂内有子弹股、炸弹股。
苦练技术
由于兵工厂的工人以前大都是农民(也有木匠、铁匠,还有原来国民党部队军需人员),他们多数人没有修过枪,甚至没有摸过枪,不少人连看都没有看过。于是厂党委决定在全厂掀起钻研修枪、制枪技术的高潮。
经过一段时间,兵工厂工人掌握了基本技术,制造出一些零件。这些零件被安装成一批枪支、子弹,且被送往前线。不料,这些枪支、子弹却很快被退了回来。原来是零件的硬度不够。修理过的枪,有好多不能用,一打,不是抓子钩坏了就是撞针断了。有的子弹弹头出了枪膛就“横着身”走,打不准又打不远,且损伤了枪的来复线。
经过仔细检查,原因被找出来了。原来,一是火候没有掌握好:二是铜铸成的弹头,手工锉得不圆滑,有大有小,不端正:造出后,又没有经过严格检验。于是厂领导决定:有经验的工人做样子给大家看;做弹头模型,逐一检查成品。后来,弹头不用铜铸,改用铜币冲成圆壳,内灌铅锡,弹头质量更是得到了提高。
1932年5月,上级要兵工厂制造手雷和地雷。兵工厂很快收集了一大堆铁和土硝,接着开工铸弹壳、造火药,并在弹壳内装上火药,还掺杂些碎铁片,安上发火机。仅数天工夫,第一批手雷和地雷就出厂了,且经检查组试验,一颗20多斤重的地雷,可以把周围3丈远的树木炸断或炸伤。同时,兵工厂又招收大批原来铸锅、造土火药的工人,并且扩大了厂房,开始制造木柄和马尾手雷及地雷。
打破封锁
有了工厂、工人和机器设备,要生产出武器弹药,还得有原材料。为粉碎敌人的严密封锁、解决原材料问题、全力让机器转起来,兵工厂和相关部门一起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综合解决生产原材料的办法:
——自己生产。如自己打制铁砧、铁锤、锉刀等造弹工具:买不到油,就造大木轮。利用水力来带动机器;没有硝酸,就设法用腐朽的木头磨成粉末,和白药配成火药:做底火的铜皮用光了,就用弹壳打成薄铜片来代替。
——自己筹集。把地主和神庙里的金属铸器没收交给兵工厂。规定战士每打一枪,都要尽可能将子弹壳收回,然后交兵工厂翻造。仅3个月左右,就收集到子弹壳20多万斤。拨出一些铜元(钱币)制子弹头,铜元不够就用其他东西或银元到市场上去兑换。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还颁布告示,要求广大工农群众将拾到和保存的子弹壳及铜、铝、铁等物品,作价卖给或捐给红军。
——向敌人要。发挥“运输大队长”蒋介石的作用:每次打了胜仗,都要求后勤部门在清缴战利品时,务必搜寻紧缺的军工生产原料。缴获的武器拿不下时,就把枪机卸开,装在衣兜里,多了就串起来背上,枪杆叫俘虏或老乡扛着。
——到敌占区搞。派人化装进入敌占区,秘密搞到需要的原材料后,再偷运出来。总供给部还派出由300多名老战士组成的特务队,在有经验的后勤干部带领下,分头行动,多次秘密潜入白区,接运从福建厦门、漳州等城市采购的原材料。
——一通过边区贸易解决。为了从白区搞到急需的物资和原料,红军总供给部采买所与中央政府外贸局采买处一起,在苏区四周与白区接壤的地方,设立了许多以做生意为名的贸易点,以出口苏区生产的钨砂、茶油、樟脑、烟叶等为名,秘密从白区为红军套购急需的原材料。
完成使命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虽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但国民党随即又组织了对红军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仅在中央苏区外围部署的兵力就达50万。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兵工厂已不宜集中在一个地方,于是决定将位于官田的中央红军兵工厂中的弹药科和枪炮科迁往于都的银坑和兴国的寨上。后来,中央军委为了便于领导和调配弹药,又决定将官田兵工厂遗部、银坑弹药科、寨上枪炮科陆续迁往瑞金江面。1934年9月。中央军委将在江面兵工厂的工人和干部,编成了一个工人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兵工厂也随之突围北上,第一批出发的60余名工人都是技术较好的,他们带走了各自的修理工具和两部较好的机器。11月间,第二批200名工人出发时,带走了全部可带走的机器,坏的和没有装好的机器则被全部埋掉。12月底,第三批工人临走时,为了不让敌人今后在这里制造镇压革命的武器,烧毁了兵工厂厂房。至此,兵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央红军兵工厂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为中央苏区红军制造和修理了大量的弹药和武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仅在官田期间,兵工厂就修配步枪4万余支、机枪2000余挺、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制造子弹40余万发、手雷6万余枚、地雷5000余枚等。
责编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