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砚宁
(江苏苏州高新区教研室 江苏 苏州 215011)
为促进初三化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和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苏州市高新区教研室于2012年3月至5月举办了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比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比赛全区35 周岁及以下20 名青年化学教师全员参加,比赛项目包括理论笔试和实验技能及粉笔字比赛,选出10 名教师参加第二轮比赛;第二轮比赛项目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模拟课堂教学(含板书设计)和即兴演讲。笔者就这两轮比赛中发现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理论笔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其中教育理论占40分;化学学科知识占60 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具体内容包括化学教育教学理论、教育部颁布的《义务制化学课程标准(2011 版)》、化学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化学题解及分析(初中内容为主)等,其成绩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项目 总均分 总得分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东部区域均分西部区域均分教育理论 18.5 分 0.46 31 分 7 分 19.6 17.6学科知识 49.5 分 0.82 57 分 42 分 50.8 48.4
从考试成绩和试题内容来看:有关中考层面的得分率超过0.8 以上,可见这类知识对于青年教师的印象和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教育理论试题的得分率不足0.5,对于《义务制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完成8 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一位老师只能答出2 项。化学专业知识均分尽管不低,但考核高中内容相关的试题错误率却较高,有两道题目错误率甚至高达90%以上。从理论笔试的考查可见,我区大多数参赛初中化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片面性,亟待更新教育理念和加强学科素养的提升。
这是由于某些参赛教师一毕业就执教初中化学,几年来他们的教育教学知识面涉猎窄、盯紧学习困难生的任务重,无暇拓宽知识面;另外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加强业务学习、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导致其专业知识中心和重点只能与所教年级“相提并论”。同时,由于某些“事业有成”的年轻教师自恃生源学力较强,学校中考成绩优越,反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从我区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也能看出,由于区域或学校的差异、学生群体的差异等形成了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以及自身业务素养的差异。
此次实验技能比赛的题目是2011年苏州中考实验考查操作题“粗盐的提纯”,除了刚被招考录用的两个新教师外,其他参赛的教师理应一招一式有条不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漏洞”与“缺陷”此起彼伏,具体表现如下:
(1)在固体的称量操作中:
①天平未调零就称量、调零前竟不知要拿开橡皮圈;
②移动游码不用镊子用手移;
③称量完毕镊子未放回砝码盒,游码未归零;
④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的数据记录为1.88g;
⑤称量结束前,没垫放好天平托盘底座的衬圈。
(2)在液体的取用时,未根据粗盐的质量估算水的量,直接加了半烧杯水,导致实验失败。
(3)搅拌时,玻璃棒碰击烧杯内壁的声音太响。
(4)在过滤操作中:
①不会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
②漏斗下端管口尖嘴未贴紧烧杯壁,导致液滴滴溅;
③玻璃棒下端整体顺靠三层滤纸引流;
④未对烧杯、玻璃棒洗涤。
(5)在蒸发操作中:
①蒸发皿与酒精灯上下相对位置安放过高或过低;
②未掌握好撤火时机,导致固体飞溅。
(6)实验结束前,没整理好仪器和试剂瓶,没擦净桌面。
(7)在精盐的称量及品质、产率问题上:
①析出物中含水太多,收率偏高;
②因用水较多,未完成蒸发结晶,没有析出晶体;
③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的只蒸发到溶液的1/5,仅析出少量晶体。
这次比赛反映出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纸上谈兵”的情况不在少数,教师的实验技能亟待加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些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教师规范、熟练的操作示范,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至关重要。
对于化学教学的板书要求而言,除了要注意粉笔字字体、大小和布局问题外,还要注意化学符号的规范化和板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这次的基本功比赛对板书的考查分两项:一是在第一轮粉笔字比赛中给出板书内容如化学用语、几点文字表述和实验装置图等。在这轮比赛中大部分教师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大小、布局较为合理,但在画实验装置图时出现了试管口朝向和倾斜程度、各仪器的比例协调性以及酒精灯中酒精容量等随意性和违背实际情形的差错。
另一项是在二轮比赛中模拟课堂教学环节展示的板书设计比赛,更能显示教师板书设计及粉笔字书写的基本功。实际比赛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板书设计,或字迹潦草稚嫩、或笔触清淡;板书内容无条理、无层次,有的干脆没有板书,很少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板书设计,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创意。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板书功能有弱化倾向。板书作为师生间交流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手段,在体现教师逻辑思维、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板书设计,可称得上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发。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板书,力争从板书内容、布白上下功夫,力求内容精炼、字迹工整,布局新颖、有创意。
第二轮比赛中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的题目是《酸的复习》,课型是复习课,那就要体现复习课的特点,起到对该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的作用。从10 位参赛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大部分教师着眼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的复习,忽视从酸的组成微粒来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原因,更缺少对现在复习阶段学情的分析,在新区大部分学校进入二轮复习阶段的情况下,复习的深广度上应该有所挖掘,即性质的复习要融合实验和计算,知识情境的来源也应有所突破。这一点,苏州高新区学府学校的沈老师就做得比较好,她以生活中的泡腾冲剂出发进行酸的复习教学设计,情境的选择相对比较新颖,复习课不再显得沉闷枯燥,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同时,又能愉悦地接受一些新知识。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实验与计算的融合显示了教师平时的刻苦钻研。作为一名新教师,实在难能可贵! 但也有以下不足:从微粒的观点解释酸的通性似乎没有强调氢离子的作用;在比较几种酸的酸性的强弱时采用测其溶液pH 的方法,忽略了溶液浓度的大小和酸的电离程度。
教学设计需要有规范化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的书写上仍有四位教师出现“让学生知道……”“教会学生利用……”“让学生体验……”等字眼,这样的表述仍旧沿袭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大纲”的模式,没有站在课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不同层级 “行为动词”的立场。《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过程”是培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土壤,情感态度是在“过程”中体验并生长的,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学目标是仔细研究得来的,还是照抄照搬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是千篇一律的;是注意到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及学科价值观念,还是仅停留在表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需要教师精心揣摩、用心积淀的。
课堂教学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集中展示,课堂上自然的教态、端庄的仪表、恰当的教学语言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养。如何使课堂呈现生机和灵动,首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要有“精气神”,形象、气质上要“精神”有“朝气”,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精炼,最好再有点幽默趣味,这样的课才能“传神”,才有吸引力。
这次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即兴演讲暴露了我区参赛部分教师在教学语言功力上的欠缺。即兴演讲的题目是《我与学生的故事》,目的有二:一是要考察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考察作为教师应具备热爱教育、爱护学生的热情或激情。比赛中,两位教师紧扣主题、故事生动、精神饱满且有反思。大部分教师泛泛而谈,没有故事情节,语调平直,个别教师缺乏自信。
由此看来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育实践中多磨练、多体会,方能领悟化学教育的真谛。
磨砺见功底,激励出智慧。比赛后区教研室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并召开了基本功比赛总结暨表彰会,将教师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们在心得中写到:“经过了紧张的比赛,让我发现了自己十分薄弱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错误,熟练专业知识和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速度。”“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见识了同行其他教师的软实力,有些年轻教师,虽然从教时间比较短,他们更显得朝气蓬勃和自信,其自身素质和涵养远在我之上,让我更有了奋起直追,不甘落后的念头。然而,比赛更重要的一点,是让我看到了我与真正的成功之间的距离,这条路还很漫长,只有通过一层层地褪去原有的青涩,才能渐渐显出成熟,这需要我潜心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静心去挖掘专业内涵,精心去规划教学生涯,虚心去落实教学实践,以此来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一位老师谈到参赛收获有三:“①比赛结果是其次,关键在于过程中经历,取长补短;②学无止境,充实自己;③目的为了服务,学以致用。尽管教师教学基本功技能初赛结束了,但我的追求不会停止,学习更不会停止。”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基本功,还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观、科学的儿童观、发展的眼光和强烈的未来意识。
从教师的心得体会中不难看出教研部门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的这种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教师主动参与的而不是被动应付的,是关注效果的而不是注重形式的,是真心交流的而不是平庸低效的。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及学校领导应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把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目标落到实处,为每一位教师“量体裁衣”,制定出适合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名师指引、师徒结对、区域内薄弱校和优质校结对、教研员专项指导、建立网络平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将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增添底气。
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种素质结构包括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能力素养、教师职业品质、科学素养等要素。很多初三化学教师满足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加班加点完成大量题海练习等长期以来的传统,刻板僵化、缺少创新,有时采用低水平的表达模式使学生接受过时的知识、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差强人意。
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能力结构;化学教师除了要拓宽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注意提升实验操作技能、现代化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丰厚教师的专业底蕴。
初中化学教学是一项化学启蒙、传授基础学科知识的教学工作,化学教育是一项普及化学科学思想、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育人工程。化学教育要从正面引领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以造福人类,这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理想和憧憬,她是通过具体的化学教学来实现的。要让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全面体验化学探究的魅力,化学学科独特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认识世界、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把化学教育作为追求,教师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行动就有了方向,工作内涵就更加丰富了。传播知识、积极生活、了解生产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富有情感……这些都是化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和科学教育的底线。尽管在当前“应试”氛围较为浓厚的现实背景下,实际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困难、困惑,但为了教育理想我们要坚守在教学一线,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底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3] 高剑南.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J].化学教学,20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