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规模的研究

2012-03-12 09:57:43南昌大学谌贻庆王潇炜
中国商论 2012年16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贸易区域

南昌大学 谌贻庆 王潇炜

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现在的这段时期内,国际贸易一直都在以一种非常迅速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扩张的规模数量上,一方面表现在不断创新的贸易模式上。对于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来说,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 对产业内贸易内涵的了解

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一个区域在出口一种产品的时候,同时又在进口同一种产品。例如,中国在出口大众轿车的同时,还在进口德国的奥迪汽车。按照产品的类型可以将产业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第一种类型指的是在两个区域之间互相出口和进口的产品是能够完全替代的同质产品,第二种类型又可以分为基于产品垂直差异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基于产品水平差异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由于多个因素的影响,异质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占多数。

1.1 产品差异引起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异,不能互相替代。这些产品之间的差异又分为两种情况: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前者指的是产品之间存在质量档次上的差异,后者指的是产品的某些属性是相同的,但是这些属性的组合不同。

由于异质产品差异的类型不同,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也各自不同。从垂直差异的角度来说,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档次有不同的需求,这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的,对于那些收入较高的,则对质量要求较高,相反,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则对质量要求就会较低,这样,为了满足更大范围消费者的需求,就可能会出现低收入区域进口高档产品而高收入区域进口低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从水平差异的角度来说,从整体上来说,消费者更喜欢好的产品,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对彼此具有相同质量档次的不同品种的同类产品有所需求时,产业内贸易就随之发生了。

1.2 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引起产业内贸易

多样性和相似性的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能够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需求偏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区域,具有比较复杂的消费需求结构,这是由于消费者更注重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此时,产品差异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一点点产品间的差别而得不到满足而放弃这种产品;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低的区域,具有非常简单的消费需求结构,这是因为消费者更重视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区域来说,他们的消费需求也会越相似,也就具有相似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这种相似性越高,他们需要进口的产品就越可能相同,它们之间就更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

1.3 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在不同区域内的公司,如果他们之间具有相近或相似比例的生产要素,在专业化规模生产的前提下,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随之不断降低,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了本产品的竞争力,然后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因此,只要能够提高收益,无论两个区域是否具有相同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都能够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总之,只要经济达到了一定水平,在上面三个条件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必然会发生。

2 对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研究

公司内贸易,也就是企业内贸易,指的是国际商品的流动是在跨国公司的控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流动发生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拜耳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在经过了对货币与资产的组合调整后,其销售额达到了86.70亿欧元,比同期增长了1.0%。

2.1 公司内贸易产生的条件

在跨国公司中,有一种分工形式我们称之为垂直式或垂直专业化,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中,由不同区域的子公司完成某种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这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的零部件或中间产品都是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输入的,生产完成后再输出到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这就是垂直贸易,这是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在要素投入方面差异很大。但是,公司内贸易也不仅仅是由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公司的特定优势也有可能引起公司内贸易,这些特定优势有:融通资金、进入市场、公司规模和技术与创新的优势等。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其母公司将中间投入品输出到子公司进行加工,或者从一个区域子公司中输入上游产品,再将其输入到另一个区域的子公司中进行加工并销售,不断扩大公司内贸易。

综上所述,引起公司内贸易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首先,公司内贸易避开了高成本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其次,确保在市场转移中知识资产的稳定性,垄断技术优势;再次,特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产品竞争力;最后,价格转移过程中高额利润的获取。公司内贸易广泛展开后,将外部市场的作用通过内部市场发挥出来,有利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2.2 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关系

2.2.1 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之间的关联

(1)两者的形成非常像国家的特征,这是因为它们首次都出现在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都非常高的区域,而且两者都既可以发生在两个经济发达的区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的两个区域之间。

(2)两者具有非常相似的产业阶梯分布,一方面,在制造业中发生两种贸易的机会都更大;另一方面,两者都符合相同的规律: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程度,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在该产业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在以下几个领域内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食品、纺织、造船、汽车、计算机、化工、医药、航空和机械等。

(3)两者都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实践中得出:发展中区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低于经济发达的区域,非新兴工业化区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低于新兴工业化区域。与此一致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内部化率也就越低,也就是说,发展中区域的内部化率要低于经济发达区域的内部化率,非新兴工业化区域的内部化率要低于新兴工业化区域,如拜耳集团2011年在对货币与资产进行了组合调整以后,其销售额增加了4.8%,而其中的新兴市场占总销售额的比率更是提高了9.5%,新兴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水平是与该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的。

(4)两者中都含有垄断竞争。垄断厂商、寡头厂商和垄断竞争厂商是产业内贸易的主体。跨国公司是公司内贸易的主体,无论他们是否具有非常强大的市场力量,一定的垄断实力是他们一定具备的。换句话说,非完全竞争厂商同是两者的主体。

2.2.2 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两者之间的差异

(1)两者面对的市场是不同的,产业内贸易面对的是外部化市场,公司内贸易面对的是内部化市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组成的公司我们才称之为跨国公司,它是一种国际性大型企业,它能够从事生产、销售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跨国公司从事的经济活动都是全球性的,所以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各种供应渠道的正常获取。一般只有两种渠道可供选择:一种是在公司外部的市场进行交易,一种是进行公司内部贸易。对于前者来说,外部市场因为具有不完全性的特点,为此,给跨国公司带来很高的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内部化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跨国公司要想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其内部市场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公司内贸易就产生了。但是,主要立足于外部市场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它是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处于不同区域的公司与其他区域的公司互相进出口产品的过程。

(2)两者具有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它主要面对两个市场:一个是受价值规律作用和供求关系影响的独立与跨国公司存在的外部市场;一个是不受价值规律作用和供求关系影响的,只为了整体的公司利益提供服务的内部市场,其运转过程也是转移价格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转移价格实质上就是根据全球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将商品和劳务在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进行交换的交易价格,这一价格的定价不是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或生产成本和正常的营业利润来进行的,而是在母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战略和子公司所在区域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由人为确定的,所以,制定出来的价格往往是远远低于生产成本的或者远远高于生产成本的,而产业内贸易价格的制定是由外部市场决定的,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供求关系的影响。

(3)两者具有不同的考察贸易视角。产业内贸易是从国家的视角对国家进出口同类商品的交易行为的研究;而公司内贸易则是从公司的视角对全球公司体系(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商品流动状况的考察。

(4)两者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在产业内贸易中,流动的产品都是一些制成品,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同一产业内的同类产品,而不管其是否具有垂直差异还是水平差异还是同质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都是满足具有相似性的要素投入或者具有替代性的产品用途的制成品,而在公司内贸易中,流动的产品既有等待销售的最终产品,也有需要进行组装或加工的中间产品,在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不会有具有相似性的要素投入或者具有替代性的产品用途的相同特点的。

(5)两者具有不同的分工基础。产业内部分工引起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公司内部分工引起了公司内贸易的发生。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伴随着公司内贸易的产生逐渐产生了,那就是跨国公司国际分工,这种比较新颖的分工形式,是一种更加精细的生产分工方式,只要最终能够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优状态,生产协作可以超越任何的空间限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公司内贸易产生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替代国际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交易体系和国际分工在公司内部创造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最大效益的获得。

[1] 陈茂直.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对比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 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3(07).

[3] 刘文革.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04).

[4] 盛文军,廖晓燕.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兼论中国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2002(02).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贸易区域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贸易统计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26
贸易统计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41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