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家思想下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

2012-03-10 00:19张俊玲
山西建筑 2012年26期
关键词:观赏者古典园林

张俊玲 徐 巍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们奉献着美好的生活、自然和艺术,对园林空间的研究是园林学范畴内最主要的课题之一。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指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由地形、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造景要素所构成的景观区域[1]。

道家的“有无体用”思想几千年来被众多学者用来作为空间的解释,在对空间的认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道家思想下的空间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辐章中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世上万物的实在之体与空虚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此中的“有”是指实在的物体,“无”是指实体的空虚部分,此文也是对“空间”这一概念最早的、最精辟的论述。

道家思想下的空间是一种通过冥想而来,容易被感知却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流动型的空间。园林空间实际上就是由园林中几大要素所围合起来的“无”的部分,是人们活动的场所,通俗的说,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建筑,堆砌假山,修建水池,种植花木,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园林中“无”的部分。所以园林空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容器”,容纳各种园林要素、园林景观和无数园林中的观赏者。

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特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通过隐与现、漏与透、开与闭的对比结合,使空间的界限变得不清晰,并且通过组织不同的游览路线来对同一个园林空间进行感知,在形态和心理上使得园林空间获得了强烈的模糊特质。

此外,古典园林空间是自由松散的,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园中各要素之间因地制宜,从而形成了变化莫测、灵动非常的古典园林空间系统[3]。经总结归纳得出,古典园林空间具有流动性、模糊性、隐喻性的特征。

2.1 流动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是一个围合的空间,人们通过在其中的运动来感受空间的不断变化。在“有法无式”思想的指导下,造园家在建园过程中通过各要素之间不同的组合形成新的意境空间,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呼应又增加了空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古典园林空间在心理上和在空间的构成上具有了流动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流动性产生了一种曲折深邃的空间效果,在空间与空间的转折处,常常通过景观小品或是空间变化等来提示空间的转变。各个空间被景观小品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序列,在无察觉的状态下完成了空间的转换。古典园林中的廊能够“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明,计成),在无察觉状态下完成空间的转换(见图1)。

2.2 模糊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强调整体统一和谐,各单体空间相互融合、穿插、交流,并不像西方古典建筑空间一样有着十分明显的界定。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单体空间,而是都以整体空间的一部分的形式存在的,不分主次,只有观赏次序的不同而已。

中国园林空间由建筑、墙体、山石等进行分割、限定,但又通过隔、框、对、借、透等造景手法相互交流,相互联系。墙体具有阻挡视线、分割空间的作用,而其上开的窗却起到了吸引、暗示、渗透的作用。如拙政园里面中部和西部园林之间的围墙,将两个部分隔开又相互借景,使两个园林空间融会贯通。分割物的透、漏特点,使得空间在进行转换时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因此,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了,空间本身也就模糊了起来(见图2)。

图1 曲廊

图2 小飞虹

2.3 隐喻性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境界[4],借助景物抒发自己内心“无为、无欲、不争、自然”的情感,从而被观赏者感受并在情感上产生认可和共鸣。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随观赏者的意境可大可小、可收可放,这种被观赏者意化出来的空间,虽是虚幻的,但审美价值远大于实体空间。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和《庄子钓于濮水》中的典故,就常用来哲理性的处理园林,升华了其中的隐喻氛围,由此形成了北海濠濮间、知鱼桥、观鱼桥等景观。这种隐喻在空间中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成为了空间独特的标识(见图3,图4)。

图3 北海濠濮间

图4 知鱼桥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3.1 有无相生,虚实结合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老子的“有无相生”理论应用在古典园林中,可以体现在实体的“有”与抽象理解上的“无”。这里的“有”是指“门、窗、墙、廊”等,通过“有”的表述营造一种主观上的“空无”。

虚就是空,是空灵,是“无”;实就是实在,是“有”。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在某种意义上虚比实更重要,只有虚空的存在,才会有灵气的氤氲流动,才可以“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空间,使空间曲折变化,虚实结合。园林中墙是实,漏窗是虚;亭台楼阁是实,水是虚。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虚实互动,游人或轩中凭栏,或隔水远眺,莫不回味无穷。又如园林中常见用来借景的廊墙,墙上开出的漏窗或门洞常常框出一株红梅的古拙身姿,这种虚实之间所成的画面更加印证了“实中留虚”的妙处(见图5,图6)。

图5 与谁同坐轩

图6 漏窗

3.2 化有限为无限

古典园林“有限之无限”的空间意象来源于道家美学。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是通过现有结构元素的合理组合来达到视觉无限的景观感受和精神超越。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通过各要素的分隔、穿插融合,扩大了有限空间的视觉效果,趋向于实现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效果。造园时往往通过远借远山、天际等悠远之景,拓展视域,远化空间。这种手法突破了园林自身基地范围的有限界域,突破了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观赏目光从园中景物伸展到无穷远处,直逼天地宇宙深处,引发观赏者向着天际深远处无限接近,由有限把握到无限,从而启发审美者在观赏中从“有”导向“无”,从“实”导向“虚”,从视觉感受导向心灵的欣赏与体悟。颐和园中的玉泉山和那亭亭玉立的宝塔远借层峦叠嶂的西山,就把颐和园的范围扩大了几十里,使远山古塔与园林相互交融,极大的延伸与扩大了景观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见图7)。

图7 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塔

4 结语

有限的园林空间可以通过一些处理手法,突破视域的范围,扩大心理空间,创造出无限空间的心理效果。正如老子所阐述的那样:怀有致虚守静的心境去感受空间,可以把其扩大到无限境界,会产生一种由“十笏茅斋、一方天井”而感受到“六和之广”的空间体验。

[1] 衣学慧.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6-71.

[2]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

[3] 杭 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6.

猜你喜欢
观赏者古典园林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