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亮
中组部对公选干部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更需要干部去干什么”,往往许多考生缺少的就是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把握,可以看出基层锻炼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
今年8月,安徽省C市采取市县区联动的办法,拿出70多个职位面向全省进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最终确定录用人选。由于职位众多,笔试入围人员较多,面试确定时间为15分钟,面试题目为三道题目。现将当天科级领导干部面试试题进行解析。
第一题:有人认为,一个人要发展,必须要靠机遇,但也有人说机遇可遇不可求,最终要靠实力。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这次竞争成功,你认为自己靠的是机遇还是实力?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的题目,同时也是一道观点阐述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说,看考生能否对不同的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对观点提出认同的理由。如果考生选择错误,那么给出的理由就有可能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实际上,多数观点类型的题目,必须都是正确的,但是,必须要客观地看、辩证地看、从不同角度去看,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似乎有不周到的地方。当然,也有的就是错误的。这就要看考生的知识面,能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和分析。就这一道题目而言,回答起来是非常简单的。首先要肯定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但都不够全面。其次是要指出,一个人要发展,既要靠机遇,更要靠实力,是机遇和实力的结合,成就一个人的发展。当然,首先是要有实力,然后是机遇。不然,有了机遇,没有实力也不成。只有有了实力,一旦有了机遇,才能成功。再次是要考生回答,如果这次竞争成功,认为自己靠的是机遇还是实力的问题。对于这一问的回答,无非是结合自身的实际,再谈谈对本次公选给了自己的机遇,但是,真正使自己竞争成功的,还是自己的实力,是自己平时注重学习、注重知识积累、注重提高能力,而使自己能够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从考官对考生的评判标准来说,着重要把握的就是上述三个方面,考生回答得越是诚恳、可信,越是能够打动考官。也可以添加一些具体生活或工作中的小事例,加以说明。
从当天本组35名考生的回答来看,几乎所有回答都是完美的,考官给出的小分都很高,几乎都在上等的位置。
第二题:如果你到新岗位工作后,手下只有两个兵。小孙业务能力强,但性格孤僻;小赵勤勤恳恳,但能力一般。小孙经常瞧不起小赵,小赵对小孙也经常抱怨。你将如何带领这支团队开展工作?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人际沟通与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领导能力,对下属如何做好思想工作,团结一致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说,主要看考生能否站在全局和大局的高度,协调好下属的矛盾,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有效组织目标。对于这一道题目回答,考生必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作为新任领导,对遇到题目给定的情况,必须要认真对待,冷静处置。不然就会出现“三个人三条心”的状况。二是要通过交流谈心,了解两个兵背后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要明确工作职责范围,把注意力引导到工作上来。四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出生命力、团结出战斗力。五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率作用,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相处,需要理解与包容。特别是在一起工作,既需要合作,更需要有团队精神、大局意识,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作为。
从考官对考生的评判标准来说,衡量一个考生的回答是否完美,主要就是看上述的五个方面。当然,从回答中还可以看出考生是否真正具有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风范和领导方法。同样,还有效率、激励、考核等,能够回答到,会更加完美。
从当天本组35名考生的回答来看,绝大多数回答是不错的,仅有少数考生回答的不够理想。从考官给出考生的小分来看,都在中等偏上。
第三试题:某县正在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活动,组织上安排你带队到某村走访,群众向你们反映了许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有的桥梁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村民组电路严重老损,一到夏天便无法用电。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去处理?
【解析】这既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组织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群众观念,政策法律意识,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是要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央对领导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理解,通过,“访、摸、办”真正体验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农民的艰辛、农业生产的艰苦,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尤其是中央对今后“三农”工作提出的宏伟蓝图,发展目标,要有新的理解。过去我们常说:“群众事无小事”,那么,涉及农民、农业、农村每一件事,都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考生通过自己的回答,体验出对“三农”的关心与关注。回答好这一题目,可以说,对多数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了解。因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事是常常发生的,要能够面对、更要敢于面对。
从考官对这一道题目需要把握的要点来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熟悉上级政策和相关要求。究竟什么是政策能够解决的,什么是政策不能够解决的。二是要带着感情下去,真正把农民当亲人。只有当亲人,才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难”。三是要摸清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状况,给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四是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供电、交通、水利、乡村建设等部门的支持。毕竟,这几年,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有许多项目资金等待投入。五是要主动帮助基层组织编制项目,同他们一道跑部门,争取项目支持。“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落脚点就是“办实事”,解决了群众的需要是活动的目的,也是关键。
从当天本组35名考生的回答来看,这一道题目,多数没有回答好。从考官给出的小分来看,多数在中等偏下,关键是没有能够吃透政策,把握住题目中的关键问题是“访民情”,是要对“群众向你们反映了许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有的桥梁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村民组电路严重老损,一到夏天便无法用电”等问题的处理。可以看出考生对上级领导对基层干部要求的关注度不够。
总之,中组部对公选干部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更需要干部去干什么”,往往许多考生缺少的就是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把握,可以看出基层锻炼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近年来,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本身只是少数人的维权,但是,之所以成了群体性的事件,就是许多干部缺少对基层群众的了解,用过急的“对手思维”方式去处理,结果很糟。所以考生要切实加强基层锻炼,才能走上领导岗位,成就精彩人生。(作者为安徽省全椒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