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洁
对于罗斯福总统在危难之际果断启用尼米兹,后人评价道:“总统深知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又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历史已经证明,罗斯福总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点用了一个恰当的人。”
毛泽东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是两件事:“出主意”和“用干部”。如果说“出主意”更多的是体现领导者雄韬伟略的话,在“用干部”的具体实践上,则更能体现作为一名杰出领导者所具备的领导艺术。正如明代杰出改革家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所言:“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因此,作为掌握选人、用人之权的领导者,不仅要慧眼独到、知人善任,还要把握时机与尺度,做到“三个恰当”,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人。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鲁肃、吕蒙相继去世,孙权希望再提拔一个能支撑起江东大业的人物。此时的陆逊和朱然都具有替代吕蒙的资格,孙权先用朱然接替了吕蒙,但陆逊才是最适合的人选。陆逊虽表现很好,又是大族,但在多由淮泗人控制的军队里却没有威望,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不相听从,陆逊并不服众。此时孙权所要做的,就是提高陆逊的威望。
荆州之战后,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在这危急关头,谁能担任主帅抵抗蜀军呢?谋士阚泽向孙权推荐时年39岁的陆逊。孙权不顾张昭、顾雍等大臣的反对,毅然决然拜陆逊为大都督,统兵五万以拒刘备。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今湖北宜都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这时,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吴、蜀两军在夷陵对峙数月。闰六月盛夏,刘备决定移入密林结营,准备秋后再战。陆逊见蜀军营帐皆集丛林之中,便发起火攻,大火席卷蜀营。陆逊率领诸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带领残兵连夜西逃,至白帝城,不久忧愤而死。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一战。按照孙权的用兵遣将成规,以陆逊、朱然分督左、右部以应敌,是合乎情理的。但孙权这时偏偏只用陆逊,且是不被其余将领看好的陆逊,其中自然是有深意的。
从领导者选人用人的角度看,孙权的确很好地把握了“三个恰当”的领导艺术,他在恰当的时间,突破常规,提拔有能力的年轻将领并委以重任,这既是孙权对陆逊的信任,也是孙权的权谋,即孙权希望借此战来提高陆逊的威望,为日后重用陆逊作好铺垫。“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陆逊的威望大大提升,俨然已经成为东吴第一重臣。同时,这是陆逊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是孙权需要的。此后孙权、陆逊君臣通力合作,对于孙吴政权的江东化起了积极作用。
试想当今的领导者,是否也能够像孙权一样,在恰当的时间,对那些年纪轻、名望低、资历浅的杰出人才,做到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呢?若是如此,便可像吴国一样,开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回顾历史,毛泽东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领袖生涯中,聚集天下英才,他的识才用才爱才艺术,很值得学习与借鉴。其中,毛泽东对粟裕的大胆任用,就充分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抗战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他所率领的部队在1938年至1943年,歼灭日伪军达10万人,这使毛泽东坚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更多的军队。
1945年9月,毛泽东任命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是粟裕的老上级,粟裕率部到山东后,军事指挥如何协调?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等人,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在陈毅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1948年5月,陈毅去中原工作一段时间,毛泽东又提出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粟裕提出谦让后,仍令粟裕任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统帅40万大军。此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役中歼敌8.6万人,首创一次战役歼敌2个整编师的记录,济南战役中又歼敌10万,在全军率先突破了带决战性的攻坚战这一关。
高明的领导者总是能抓住人的优点,同时摸透人的弱点,并巧妙地加以整合,将各种不同个性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整体效能——精英之才会锋头更锐,寻常之辈也能点石成金。正是由于毛泽东慧眼识才,并在恰当的地点不拘一格地重用,使粟裕成为一名杰出的高级将领。
1941年12月7日,正在参加音乐会的尼米兹被紧急叫到一部电话旁,电话的另一端是罗斯福总统。总统在电话中语气沉重而严肃地对他说:“我们的珍珠港被日本人炸毁了,我们的太平洋舰队命悬一线,我已决定任命你为太平洋舰队司令,我相信,你能挽救它。”
在珍珠港,清点后的损失报告交到了尼米兹手中,令他不忍卒读:7艘大型船舰沉没,6艘遭到重创,飞机损失450架,伤亡3800人……然而,这并非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弥漫在官兵和民众心中、无法驱散的悲观甚至绝望情绪,尼米兹在致电罗斯福总统时说:“大多数人已经悲观到了极点,他们认为,日本太过强大,美国已变成上帝的弃儿。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他们找到藏匿在乌云中的霞光。”
在圣诞前的平安夜,经过精心准备,尼米兹对士气低落的官兵们发表了圣诞讲话:“上帝是如此眷顾我们美国,他让日本人在这一次精心策划的袭击中,犯下了至少三个致命错误。如果日本人少犯其中的任何一个,太平洋舰队都将不复存在。而现在,我,你们,太平洋舰队都还站在这里!”尼米兹的开篇,吸引了在场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竖起耳朵,生怕漏掉后面的每一个字。
尼米兹继续演讲道:“第一个致命错误,日本人将袭击时间定在了周日的早上。恰恰是这一天,每周也只有这一天,十有八九的人都不在船舱里,而是在夏威夷的各处度周日。否则的话,我们损失的将是38000人而不是3800人。”众人无不点头称是。
尼米兹接着说道:“第二个致命错误,日本人只炸了船舰而没炸船坞。如果船坞被炸毁的话,我们仅存的船舰将无处停泊,大量毁伤的船舰也无处修复,难道将它们拖运到几千公里以外的本土去修复?日本人会给我们这么漫长时间吗?”人群中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尼米兹更加充满激情地说道:“第三个致命错误,日本人为我们留下了自卫和复仇所必需的血液——油料,它就在区区5英里以外的山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哪怕一架日军战机飞到那里,就可以将它们炸得一滴不剩。倘若如此,我们所有的船舰和飞机都将变成动弹不得的一堆废铁。”说到这里,尼米兹提高了声音,以极富煽动性的腔调吼道:“日本人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多的致命错误?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上帝在帮助我们。所以,上帝并没有抛弃我们,他仍然和我们站在一起!” 雷鸣般的掌声在人群中响起,经久不息。
一个月后,在尼米兹的决策下,美国海军突袭了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一举击沉日军8艘舰船,这是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得分,美军士气从此由低沉转向振奋。
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作为领导者首先要知道每个下属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对于罗斯福总统在危难之际,果断启用尼米兹,后人评价道:“总统深知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又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尼米兹的乐观是建立在对希望的敏锐洞察上,所以才更能感染人、鼓舞人。历史已经证明,罗斯福总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用了一个恰当的人。”
俗话说,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同一人在成长过程中也不可能每一时每一事都能做得十全十美,有些人才甚至表现为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的“峰高谷深”、“两头冒尖”。这就要求领导者对人才的优长进行正确保护,并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进行恰当地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