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创业活动的多重功效及其传导机理
——重庆例证

2012-03-08 10:43张应良陈海莲
关键词:非农产业农户农村

张应良,陈海莲,卢 旭

(西南大学 a.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b.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6)

一、相关文献

目前国外有关农户创业活动研究的文献主要有:F.Drucker(1985)研究了创业精神,他认为创业精神是行为,而不是个性特征;是来源于创新精神,是存在于观念及理论中,而绝不是在于直觉。科斯(Coase, 1982)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是资源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并且创业者们用新颖的方式将稀缺资源进行组合,进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McClelland(1961)、Wilken(1979) 等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将创业者个性特质(包括自主需要、成就需要、制控信念、决策、创造的欲望以及自信心等),通过区分创业者及非创业者的个性特质上的差异, 探寻创业行为背后的原因。Max中Weber(1930)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认为由于文化价值和信仰的差异,创业者的行为也会表现出较大差别——处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创业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并表现出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相对应的行为特点。Shane和Venkataraman(2000)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创业过程,认为创业过程是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为主线。

国内关于农户创业的主要研究有:史清华(2000)以山西、浙江两省1986—1999年农村连续跟踪农户观察资料为基础,对两省农户家庭经济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家庭经营的非农化进程浙江明显快于山西;王西玉等人(2003)研究表明农民工回乡创业对拓展农村就业、发展县域经济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孟兰芬(2006)通过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我国农民创业的氛围不浓,其创业的激情与积极性都不高,农民创业作为其就业与增收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一直都没被重视;黄德林等(2007)通过农民创业能力研究认为,农民具有巨大的创业潜力,只要有较好的环境,潜在的创业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开发;曹明贵(2008)在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贡献,对农村城镇化有深远影响的同时,还提出农户创业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农村新型生产力的代表,并且创业资本是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户创业开辟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新途径;许经勇(2009)认为今后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心放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村小城镇,并且还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农户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外文献大多集中于创业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对创业理论的构架进行研究,很少专门针对农户主体的创业研究,尽管有少量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迁移、教育与创业关系的考量;国内对农民创业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农户创业意义、创业机制、创业模式、创业培训、创业资金、创业环境等角度进行单一性阐释。虽然有部分文献研究农户创业对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研究都是零散的理论探讨,以定性研究、描述研究居多,缺乏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的计量实证分析,并且都是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去探讨农户创业活动,不具体、不系统。因此,本文以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庆为例,运用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农户创业活动的多重功效,透视农户创业内在传导机理,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微观决策与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农户创业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

本文以重庆为例,基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创业活动建立一个动态VAR(向量自回归)系统来分析农户创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联。

(一)重庆市农户创业的基本情况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户创业人数与比例都获得较大幅度增长,农户创业愿望也较为强烈。2004年以来,重庆市创业农户申请办理的个体工商户有6.5万户,其中创办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达到4 798个,投资规模46.9亿元,年产值达到73.6亿元,并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27.1万人。有些创业农户,具备外出务工、经商经验,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或创办企业,主要涉及建筑、采矿、机械配件、运输、餐饮、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带动当地就业、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先后有12.2万农户创业,并带动了65.4万人就业。据预测到2012年,创业农户将达到18万人,创业企业吸纳就业总量达到90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户创业,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APR表示重庆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其通过县域经济GDP占重庆市总GDP的比重计算而得,其值越大,说明重庆市的县域经济的水平越高。以RIR表示农户创业就业人员增长率。对APR和RIR建立一个动态VAR(向量自回归)模型:

(1)

其中,y=(APR,RIR)′是一个内生变量列向量,μt为白噪声,Γ为系数矩阵,而k为滞后期。

将上式进行变形,得到的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其表达式为:

(2)

利用Eviews5.0,通过建立该模型来具体分析APR和RIR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本部分采用的数据来自于《重庆市县域经济统计年鉴》。APR所采用的数据是重庆市所有县域GDP与重庆市GDP的比值。RIR所采用的数据是重庆市创业人员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2.单位根检验。在检验是否协整之前,我们需要对各个变量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列出了对各个变量的ADF检验结果。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上面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原非平稳序列APR、RIR的各自一阶差分序列ΔAPR、ΔRIR都不存在单位根,均为平稳序列。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序列APR、RIR均为一阶单整,即APR~I(1),RIR~I(1)。

3.协整检验。估计VAR模型,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滞后阶数。因为如果滞后期太少,那么误差项的自相关就会很严重,并且导致得不到一致估计量。在VAR模型中适当增加滞后变量的个数,是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的。但是,如果滞后期太长,又将会导致自由度的减小,这就会影响到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表2列出了根据五种准则对滞后期进行的选择结果。

表2 VAR模型滞后期选择的结果

以上五个评价指标都认为建立VAR(1)模型是比较合理的,故我们采用VAR(1)模型。但是在建立VEC模型之前,我们还需确定序列APR和RIR是否是协整的。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对变量APR与RIR间的协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如表3。

表3 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

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与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都存在1个协整方程。这就说明,APR与RIR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APR,RIR~CI(1,1)。也就是说,县域经济的增长率与农户创业就业人员增长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4.VEC模型。虽然我们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知道APR和RIR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由于可能受到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扰动,比如说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就会导致APR与RIR通常会在短期偏离原来的均衡路径。基于此种原因,在APR,RIR~CI(1,1)的基础上,我们将建立VEC模型来讨论他们的长期与短期关系。本研究估计得到的APR与RIR的长期均衡关系式为:

APR=2.585 564RIR+0.052 366

上式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农户创业之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APR和RIR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式为:

ΔAPR=-0.483 873CE(-1)-0.390 726ΔAPR(-1)+0.080 921ΔRIR(-1)+0.010 375

ΔRIR=0.116 207CE(-1)+0.091 373ΔAPR(-1)+0.596 709ΔRIR(-1)-0.000 590

其中,CE(-1)=APR(-1)-2.585 564RIR(-1)-0.052 866为误差的修正项,它反映APR和RIR偏离了其原来长期均衡路径的程度。我们从第一个方程中可以知道其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483 873,它告诉我们:当扰动发生使得县域经济的增长率相对其长期的均衡水平被低估时,那么未来的调整方向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率,并且有近50%的偏差获得修正。第二个方程中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116 207,它表明:当扰动发生致使农户创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其长期的均衡水平被高估的时候,那么未来的调整方向将是拉升农户创业的发展水平,且有近12%的偏差获得修正。此外,在APR与RIR的短期变动中,他们相互之间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

(四)结果描述

通过上面的协整检验、VEC模型估计对重庆市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第一,长期里重庆市的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创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农户创业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短期来看,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创业发展水平会存在波动,并且任何一方的波动都将导致另一方同方向的波动;第三,外部条件对农户创业发展水平的冲击所引起的县域经济增长的短期攀升幅度要比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冲击所引起的农户创业发展水平的短期攀升幅度要大,并且这种正向效应持续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先促进农户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增长要比先发展当地经济从而引起农户创业所带来的效果要好。同时,该结论的内涵在于重庆市以目前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规模的扩大没有形成足够的农户创业的需求,其提供给农户创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如果能够给予农户创业一定的外部冲击,比如某些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那么农户创业将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

三、农户创业活动的多重功效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农户创业活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农户创业活动在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同时,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进而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最终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户的创业活动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发展的,而是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具体为:一是布局区域化。农业的发展要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各地的条件差异体现出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差异,所以各地发挥各自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二是生产专业化。比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形成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甚至是专业县等,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三是生产经营集约化。尽管农业产业化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但是其与传统的分散单干、粗放经营不同,而是以龙头企业或是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联结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

(二)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

农户的创业活动对非农产业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收入与就业两个方面。从收入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农户的非农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农业对农户收入增加的贡献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非农产业的收入增加,并且非农收入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就业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农户层面,农户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同时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以提高文化水平,提升了其就业能力;企业层面,在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非农就业的主要渠道,当然,要保持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从企业的管理上着手,制定合适的战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政策层面,主要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合理化、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就业与基础建设投资等。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农户创业活动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三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户职业转换。由于农户创业,农村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导致农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空间聚集,农村人口逐步由经营农业转变为经营非农产业。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聚集,收入水平提高,使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地域空间体系重组产生影响。二是农村产业转换。农户通过创业,农村经济活动将由单一的农业逐步向一、二、三产业方向转化,且二、三产业逐渐超越农业而占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及其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非农产业在农村地区不同规模发展、集聚,促进了地域职能转化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职业转换一般经历“农业—兼业—非农业”的过程,而且农户家庭的劳动力也不是一次全部转移。只有等到一部分农民的资本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业地点转到城镇,才有可能在城镇落户,实现产业转移。三是农村人口空间转换。农村城镇化是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形成和扩散过程,即农村地区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及其聚集的过程。因此,空间地域转换是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和产业转换的结果,同时也是城镇化这一社会空间地域转换的结果。

四、农户创业活动的传导机理

(一)农户创业活动对改造传统农业的传导

1.农村土地资源的重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却难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农户就较难获得规模效益。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式生产使得农户对市场信息不了解,造成产品结构雷同、竞争力减弱,难以匹配市场需求。如果不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想要通过农业的多样化、农业投资、改善农业管理或者是其他办法来提高生产率,其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表现得日益强烈。农户创业活动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这也是降低人地比例较为重要的途径,将为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契机。已经成功创业的农户将他的部分土地转移出来,交给留守农村的家庭成员或是其他农村劳动力进行耕种和经营,这样缓解了人地矛盾,并能获得规模经济报酬。

2.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对于创业的农户来说,大多都将创业地点选择在乡镇。一方面,农户在创业过程中,受到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制约,他们会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培养新的意识和观念,从而较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农户创业立足于农村,必然会吸收部分剩余农村劳动力,被吸收到创业企业的农户将成为农村中一支直接与现代生产方式相结合的新型农民职工队伍,他们不但能掌握非农领域的生产技术,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观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创业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经营素质。因为创业企业在培训农村人口的劳动知识、生产技能的特殊地位,它已成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最根本手段。

3.农业科学技术的扩散

通过农户创业,把农业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扩散。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农业生产要素质的改善,例如生产工具的改良、更新等,特别是机械化生产工具得以应用;第二,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如农户接受了农业专业技术的培训,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第三,改善了经营管理方式和制度,比如采用了新的耕作方式,适当地变更复种指数,运用地膜覆盖、巧施肥料、培育壮苗、综合灭草等措施,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产过程。

4.农村专业分工的发展

农户的创业活动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进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布局结构,这种分工越细、越多,那么农业专业化程度相对也就越高,并且这种专业分工又会促进社会分工。所以农户创业是以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为前提条件的,间接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农业的专业化也较为明显地促进了商业性农业发展。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扩展了市场空间,使得农户之间的交换变得越来越广泛,并且农户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也会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规模,也深化了社会分工的程度。总之,农业分工的发展依赖于农村市场,而农户创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拉动了农村消费,拓展了农村市场,增强了产业发展吸引力,延展了农村社会分工。

(二)农户创业活动对非农产业的传导

1.农户创业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从农户创业来看,大部分创业农户都具有创业相关方面的经验。很多创业农户以前都从事过非农产业方面的工作,其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也相应的与农业无关,再加上相对于农业而言,第二、三产业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所以返乡创业的农户大部分都是投资于非农领域,促进了县域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对而言,回乡创业的农户素质较高,经营的又是县域相对“较新”的产业,成功的机会大,对其他人而言,他们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成的“典范”,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家乡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示范作用所带来的效果也许比直接创业所带来的效果更明显。

2.农户创业通过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不同的产业结构能带来不同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和资本由生产效率比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加速了经济的增长。正如马克思所指的那样:随着总资本的增加,如果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尽管生产实际地排挤或者是潜在地代替大量工人,但是随着机器本身的发展,其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者是现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数量最终是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手工业工人或是手工业工人的数量多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一样,通过农户创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资本积累越来越快,能较快地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拉动更多的人就业。

3.农户创业提供了社会资本

农户创业除了本身能增加就业岗位外,还为后进入者提供社会资本,降低了后进入者的难度。社会学家亚历山德罗·波斯特就认为,农户决定是否转移、向何处转移以及转移以后怎样生活等,都与他们的社会网络或者是社会资本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农户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可以获得资源、就业信息及影响力等,既能解决转入后的生活问题,又能减少交易费用和转移风险,从而提高转移的安全性。在我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很大部分是由社会强关系(亲缘、血缘关系)和弱关系(朋友、同乡)提供。

(三)农户创业活动对农村城镇化的传导

1.农户创业推动了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需要以企业为支撑。发展较快的小城镇,大多都是靠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由此可见,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前提。由于创业者的投入会受市场经济行为的支配,所以创业地点通常会选择在经济活动比较集聚的小城镇。创业农户通常不受社区范围的制约,把企业建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交通较为便利、人口较为集中、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小城镇,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创业地点相对集中,就可使服务需求也形成规模,使商业、餐饮、娱乐、服务、通信等行业应运而生。这样,就会形成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集聚,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只有以城镇为依托,借助于城镇集聚要素所形成的良好市场环境,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自身壮大了,并且也提高了对城镇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为城镇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形成了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没有企业的发展、聚集及升级、形成规模,加快小城镇建设也是难以实现的。

2.农户创业开辟了一条农村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不是单一地将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产业为依托,以发展为前提,让那些具有一定文化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进入城镇,为小城镇发展注入活力。大多数创业农户特别是那些回乡创业农户不仅具备了进入小城镇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大城市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受到了城市环境与文化的熏陶,更容易适应城镇的生活、创造城镇的生活。因此,那些创业农户是农村进军小城镇的一个重要群体,是较早进入小城镇的城镇居民,他们的进入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创业主体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技能、先进的发展理念、丰富的生活阅历,通常是以领头羊的角色出现在城镇经济发展中,带来农村小城镇繁荣并通过梯次原理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

五、促进农户创业广泛参与的政策框架

(一)农户创业培育机制的完善

1.农户创业组织平台的建设

通过建立农户创业指导组织,在创业信息提供、创业决策咨询、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使农户创业指导组织成为农户创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户创业前、创业中为农户提供各类指导与服务,帮助农户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

2.农户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立

从农户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培训方式、引导创业、后续技术支持等环节建立一套全新的农户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农户创业教育培训,将这些农户培植成集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生产示范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企业家。

(二)农户创业活动保障工程的实施

1.建立 “三元创业主体培育模式”

整合“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资源,建立“从一元培训到三元培训”的三元创业主体培植模式。发挥“政府”一元宏观调控及资金支持作用,发挥“学校”一元中间枢纽作用,发挥“企业”一元在“三元创业主体培植模式”中的中坚力量作用。

2.完善农户创业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机制,为创业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二是构建完善的创业风险抵御机制,为农户创业降低和化解创业风险;三是完善有利于创业环境的制度保障机制,为创业农户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四是建立与完善动力机制,为农户创业提供激励;五是建立有利于创业的文化导向机制,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造”的创业文化氛围。

(三)农户创业活动扶持力度的提升

1.完善农户创业的融资体系

一是建立农户创业资本的筹集体系,为农户创业提供资本支持;二是引导创业农户寻求民间融资渠道,实现农户创业多渠道融资;三是建立健全农户创业融资体系,全力打造农户创业融资平台;四是构建农户创业融资信用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户创业的支持作用。

2.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步伐

农户创业的“拉力”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因此,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探索产权主体明确、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寻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鼓励与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让、转包、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实现农民创业在规模经营下的高收益。

3.提高政府创业服务水平

一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政府加大宣传服务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创业。打造农户创业情感平台,通过亲朋好友联络感情,动员有条件的农户创业。建立创业激励机制,激发农户创业意识。建立分工协作的服务机制,切实抓好支持农户创业的工作。二是引导农户选择创业路径。政府应组建专家服务团积极为有意向且具备条件的创业农户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引导农户选择适当的路径创业。三是规范和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创业行政审批事宜。设立农户创业审批绿色通道,专门受理农户创业审批手续。同时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为创业农户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Shane S, 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2] Alexander A, et al.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Journal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05-123.

[3] 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 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J].管理世界,2003(7):99-109.

[5] 史清华.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0(8):58- 61.

[6] 韩俊,崔传义.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民工回乡创业[J].农村金融研究,2008(5):9-11.

[7] 陆岷峰.实施本土化培养战略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J].中国金融,2008(8):80-81.

[8] 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71-74.

[9] 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2(9):85-96.

[10] 刘婷,李小建.中国农区经济差异与非农产业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8(7):117-119.

[11] 王延荣.创业动力及其机制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4(7):50-53.

[12] 方凯.农民创业的新模式——对湘中一个小镇的个案研究[J].民族论坛,2003(6):58-59.

[13] 张玉利.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J].预测,2004(4):20-26.

猜你喜欢
非农产业农户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