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松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100)
广义的闽东指福建东部地区,包括福州、宁德两市。狭义的闽东是宁德市的俗称。基于研究需要,文章所选取的地域为狭义闽东。闽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闽东传统武术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闽东的主要传统拳种有文拳、鹤桩拳、龙桩拳、畲族拳、雨拳、虎拳、南少林连手短打拳、单鞭罗汉拳、五行拳等,在福建乃至东南亚享有盛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闽东传统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拳、雨拳、五行拳等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闽东较为出名的馆校,像南山、安庆已经倒闭,剩下的如广大、龙腾文武学校的习武人数也直线下降,从1 000多人减少至两三百人,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可见,闽东的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前景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闽东传统武术的相关资料,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2011年12月、2012年1月对闽东高校在校学生及闽东传统武术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对闽东武术人士或习武者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为165份,回收率为91.66%,其中有效问卷为158份,有效率为95.76%;对闽东高校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为94.33%,其中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100%。
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深入福安、寿宁、柘荣、古田、霞浦等地,对当地传统武术的开展现状进行实地考察。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1 闽东武术人士的年龄结构
通过对158名闽东专业武术人士的问卷调查得知,闽东武术人士中30岁以下的占41.77%,说明年轻人对闽东武术有较大热情;30~39岁、40~49岁的武术人士比例分别为11.39% 、16.46%,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习武人数比例较小,不少习武者受家庭生活压力放弃武术;而50~59岁和60岁以上武术人士比例分别占19.62%和10.76%。考虑高龄习武人士本身比例较低的因素,闽东习武者年龄结构基本上呈现V字型,说明不少人习武持久性不强,浅尝辄止的人较多,人员流失必然会导致武术传承断层。
2.1.2 闽东武术人士的习武途径
闽东传统习武主要途径包括武校、体校、自家、师父家及其他,其他项目中包含起点在自家学习,途中历经师父或武校学习等。调查显示,在武校学习的占26.58%,在体校学习的占19.62%,在自家习武的比例为14.56%,在师父家里学习的占37.97%,其他的比例为1.27%。在家习武和师门传承的占了一半以上,说明现有闽东武术人才主要靠师门培养。
2.1.3 武术人士对闽东传统武术的印象
受访的闽东专业武术人士中,49.37%对闽东武术表现出非常喜欢,34.18%表示比较喜欢,15.19%表示一般喜欢;1.27%表示出比较冷淡。可见,目前闽东武术专业人士大多对闽东传统武术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也有少部分人士热爱程度不高,有待于加强兴趣培养。
受访武术人士对闽东传统武术的了解状况方面:39.87%表示非常了解;41.14%表示比较了解(其中了解程度为一般的占18.99%),没有完全不了解的人士;77.65%认为闽东传统武术武风远播;48.75%认为闽东传统武术门派众多;43.45%认为闽东传统武术历来人才辈出;38.83%认为闽东武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可见,大多数武术人士对闽东传统武术表现出较为深层次的认知,认可闽东传统武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展现出闽东传统武术的巨大魅力。
2.1.4 闽东传统武术的传承状况
1)闽东武术人士的授徒情况及原因
调查显示,目前闽东武术人士中大部分已经不再授徒传授武术,比例高达60.76%,这对闽东传统武术的传承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影响闽东武术人士继续授徒的主要因素有时间、氛围、兴趣、场地、习武人的主观条件、社会价值等方面 (见图1)。随着人们从事职业的多样化,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部分习武人士无暇从事武术授徒;武术技击价值的退化导致一些年轻人习武兴趣不浓;求学者缺乏练武身体素质,习武师傅不愿接收;还有一些人认为武术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较低,直接创造财富的几率较小。因而,诸多因素制约着闽东传统武术的传承。
图1 影响闽东传统武术人士继续授徒的因素
2)闽东武术人士的授徒方式
目前,闽东武术人士坚持口传身授者所占的比例为 34.57%,借助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仅有14.83%;实践和理论结合进行的占26.85%,以实践为主的占8.20%,以理论为主的占1.68%,其他占0.87%。可见,闽东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还是以口传身授为主,传统与现代方式相结合的比例较低,对现代技术的运用率较低。
3)对目前闽东传统武术传承状况的认知
调查显示,64.35%的武术人士认为蕴含在闽东传统武术中的深厚底蕴已经失传或正濒临失传;53.85%认为目前闽东传统武术的传承人或练习者在逐渐减少;47.50%认为目前的习武氛围正在淡化;43.28%认为目前大部分传承人依靠老一辈留给自己的荣誉,而自力更生的武术人士越来越少。
2.2.1 闽东传统武术在高校学生中的整体印象
通过对283名闽东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35%的学生认为闽东传统武术是国粹,47.55%认为闽东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31.25%认为闽东传统武术具有健身技击价值,8.53%认为闽东传统武术只是花拳绣腿,0.5%认为比较暴力,其他的占1.6%。
2.2.2 高校学生对闽东传统武术传衍的原因认知
闽东传统武术虽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是仍在枝藤蔓延地发展,为何它仍有如此不朽的生命力?调查显示,64.31%的学生认为闽东传统武术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48.06%认为练习闽东传统武术可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39.58%认为修练闽东传统武术可修身养性;31.45%认为练习闽东传统武术具有一定的武德教育;认为闽东传统武术具有一定技击防身价值的占32.86%,具有娱乐价值的占1.86%,其他的占1.25%。可见,闽东传统武术在在校大学生心目中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这说明:随着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加深;伴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在不断增强。
2.2.2 闽东高校学生对闽东传统武术与其他技击类项目比较分析
虽然高校学生对闽东传统武术的价值比较认可,但是闽东传统武术在高校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高校学生对武术项目选修人数多少依次为:跆拳道、散打、空手道、泰拳或拳击、闽东传统武术。由此可见,闽东传统武术不仅选修排名靠后,而且选修率要远远低于其他技击类项目 (见图2)。学生认为其他技击类项目受欢迎的原因很多 (见图3)。
目前,国外引进的技击类项目之所以在国内较为风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此外,通过调查发现,闽东传统武术不受学生欢迎还与学校开设武术课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武术教材陈旧、场地器械设备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政府文化和体育等职能部门应该采取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措施,在保护的同时开发闽东传统武术资源。建立闽东传统武术研究机构、管理部门及产业开发实施机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积极主动申报各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提高闽东武术的知名度;合理规划武术旅游、武术表演等产业的开发方案。其次,积极主持或鼓励创办闽东传统武术比赛,建立比赛机制。政府部门不仅要想方设法解决经费问题,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而且还应鼓励闽东武术人士定期举办赛事,建立合理适宜的奖励机制,达到增强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的目的。第三,规划管理武术馆校建设,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及资源共享。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在已有的馆校基础上,整合武术培训学校,加强已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各馆校之间可建立人才流动或互补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互用,以解决目前师资人才匮乏的局面。
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闽东传统武术,感受武术真谛。首先,加强社区宣传,重点宣传健身修身常识,让更多的锻炼者了解闽东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同时还要利用墙报、橱窗对闽东传统武术人物的爱国为民、勇于奉献的事迹和精神进行弘扬。第二,利用网站及电视媒介等现代媒体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增强闽东传统武术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扩大传播的范围,推动不同区域的传统武术人士进行探讨,共同提高。
据本次调查可知,当地几乎没有中小学开设闽东传统武术课程,闽东高校也十分罕见。学校是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机构,也是培育武术人才的摇篮,决不可等闲视之。首先要让武术走进学校。闽东地区的中小学可根据地域特点、学校师资配置等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代表性的闽东传统武术课程。其次,加强闽东传统武术的师资力量引进及培训。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引进高水平专业师资,为其提供必要的安置优惠条件;对民间一些闽东传统武术人士进行科学化培训,储备教学师资力量。第三,对学校传承闽东武术出台倾斜性政策。可以将闽东传统武术 (如代表拳种)作为一项体育达标项目或升学必考项目,以引起学校、学生和社会的重视;鼓励当地高校体育院系设置传统武术专业,加强传统武术研究,招收具有武术特长的学生,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闽东传统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的大浪淘沙,精华和糟粕并存。一些封建保守、门户之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闽东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中的迷信色彩也可能挫伤习练者的积极心态。要使其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剔除其糟粕。首先,观念要更新。可以采取对武术传承人集中教育和培训,逐渐纠正其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做出合理的论证,使其能够较快接受现代文明理念。其次,管理要不断创新。可以借鉴外国武技的传播模式,对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服装包装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同时要突出彰显地域特色,符合时代所需。
民间及学校的武术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录像教学法及反馈录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感受武术的动作要领,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有选择地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层次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分模块教学法、互助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和自主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材的编撰方面,每个拳种要力争编撰符合自己风格特征的教材,融入各门各派思想,聘请一些体院著名武术教授进行指导,对教材施行多次审稿及校正,以确保教材质量。
[1]王岚.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 “短”字入手 [J].搏击·武术科学,2005,4(8):53
[2]程大力,刘锐.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24
[3]王岚.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 “短”字入手 [J].搏击·武术科学,200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