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荣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巧用歌曲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歌曲,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供人歌唱的作品。它可以比口头讲述更激情,比诗歌朗诵更热烈!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伟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乐圣贝多芬曾说:“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音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课堂上巧用歌曲的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以前,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课堂上教师即兴演唱了一首歌曲,博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赢得了听课教师们的称赞。这节课是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第四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一课第一部分内容是“马可·波罗”。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不远万里,历尽坎坷来到元朝时的中国,在中国居住了17年。他在华期间,刻苦学习蒙古语、汉语,后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做了高官,得以有机会巡游各地,出访缅甸、南洋等国家和地区。回国后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该书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进一步升华对马可·波罗的认识,授课教师即兴演唱了根据《西游记》主题曲改编的《敢问路在何方》。改编的歌词如下:“你挑着担,我牵着‘骆驼,迎来日出,送走日落,踏平坎坷成大道,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啊……马可·波罗,你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你的事迹在我心中铭刻,你是我心中的英雄,马可·波罗!”
唱到“骆驼”时,有几个学生说:“错了!应该是‘马”。《西游记》这部电视剧是家喻户晓的了,大家对这首歌的歌词都很熟悉。这时教师停下来,告诉大家:“这是我改编的”,然后问:“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改?”很快有学生回答:因为他经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途中穿越沙漠时一定要用骆驼。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观看课本第49页上的插图《丝路上的驼队》,让学生感受一下大漠风光,认识骆驼是沙漠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再问学生是否同意这样改,那几位学生立刻笑着说同意了,然后教师接着往下唱……这首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在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爱听歌的心理,改编了学生都喜爱的熟悉的歌曲。这首歌使学生立刻联想到《西游记》中歌颂的英雄形象孙悟空,马可·波罗也具有与之相似的意志品格,较好地烘托了主题。在课堂教学进行到约一半时,适时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然,这位教师喜爱唱歌,唱歌是他的强项,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唱歌去调节气氛,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不善于唱歌的教师,则可以选择播放歌曲的方式。
教学中可以结合应用的歌曲有很多。例如: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主题中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可以用广为人知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相信歌唱家杨洪基浑厚苍劲的歌声一定会为教学增色不少。
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应用电视剧《贞观长歌》的片尾曲《贞观长歌》,女歌手张澜澜的深情演唱,怎能不让人产生对繁盛的唐朝的向往和追忆?
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主题中《辽、宋、西夏、金的并立》里有关抗金英雄岳飞的内容时,可以借助歌曲《满江红》。歌曲里岳飞壮志满怀、精忠报国的思想与后来被陷害的结局定会形成鲜明对比,定会让学生群情激昂。
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二课《国民革命运动》时,可以运用歌曲《国民革命歌》,让学生从激昂的歌声中感受北伐将士的决心和斗志。学习第四课《红军长征》时,可以应用的歌曲就多了,可从《长征组歌》中选择。
当然,学习世界历史,也有许多可用的歌曲。如果是学生会唱的歌曲,还可以让学生唱,重要的歌曲有时还可以教唱。
应用歌曲还要注意以下事项:1.要避免庸俗化倾向,不能用不健康的、思想性差的歌曲。2.要與教学内容相结合,与教学内容有关系。不能牵强附会,为了应用而应用。3.要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要因声音过大影响别的班级上课,或者让人听了有不适感。4.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
人各有所长。相信教师只要善于用己之长,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恰当地施展运用,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