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析

2012-03-01 06:18马瑞先孟凡玲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马瑞先,孟凡玲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068466)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生态区域,造就了华北北部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区内湿地资源及景观多样性在华北地区绝无仅有,同时又是滦河辽河的重要发源地,肩负着阻滞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的重任,是华北北部的天然绿色屏障。因此,了解并掌握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对其加以有效保护,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概况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10月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29.8hm2,其中,高原湿地面积3371hm2,均为国有土地。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草甸交错区,其针阔混交的天然次生林、斑块状穿插其间的中生、旱生草原以及网状连结的原生性草甸,组成了保护区完整的森林~草原~草甸交错带生态系统,其景观多样性在华北地区绝无仅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变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草资源和森林、草原生境造就了特殊的野生动植物群系,被赞誉为“花草的王国,珍禽异兽的天堂”;保护区是滦河、辽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统计,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入纯净淡水达595.78万m3;由于保护区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一河之隔,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段的重要区段,区内大面积的湿地是华北北部的天然绿色屏障,肩负着阻滞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的重任,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1.1 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

根据《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及《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分类标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可大致划分内陆湖淖、河流、湿草甸、沼泽、淡水泡5种湿地类型。境内有各类湿地3371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8%。保护区所处的是半干旱地区,一般来说是地表水比较贫乏的地区,但由于本区的地势高,气温寒冷,蒸发量相对较小,特别是本区地势平缓,滩地较多,加上沟谷宽阔,地下水又排泄不良,故滩地、凹地、沟谷及河流沿岸广泛沼泽化,地表水及浅层潜水比较丰富。大部分沼泽地地上积水10~15cm(滩地为季节性积水),泡淖积水最深500cm,沼泽地与滩地地表蓄水约为500~600万m3。境内的吐力根河、撅尾巴河、羊肠河和阴河,分别是滦河、辽河主要发源地之一。滦河之水流经承德、迁西、迁安、滦县、滦南、乐亭等市县,对此政府于1983年实施了引滦入津工程;辽河之水流经赤峰、铁岭、新民、盘锦、沈阳等大中城市。这些河流及湿地对该流域的生产与生活用水供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2 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资源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由于位于冀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其所处海拔较高(1939~1500m),且周围地势又偏低,年均气温具有寒温带的特征,所以,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该保护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丰富多彩。经统计,区内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见表1),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即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即光萼山楂、长柱多裂叶荆芥、围场茶藨子和黄花胭脂花;在河北省仅本区有分布的植物30余种。

表1 保护区湿地野生植物统计

本区年均降雨量为454.2mm,年蒸发潜力较大,既有半干旱类型的草原,又有半湿润类型的草甸;其区系成分以兴安、蒙古成分为主,同时也兼有一些华北及亚热带成分的渗入。因此,群落类型较多,总盖度大,植物多样性丰富且富有代表性。

从其分类来说,水生植物群落代表种类有马来眼子菜、两栖蓼、狐尾藻、萍蓬草和荇菜等;沼泽植物群落主要代表植物有假鼠妇草、假稻、红穗苔草、睡菜、黄莲花等;草甸植物群落主要代表植物有灰脉苔草、金莲花、柳叶绣线菊、地榆、岩黄芪等;森林植物群落常见草本代表植物有二叶舞草、藜芦、小玉竹、铃兰、白芍、杓兰等;森林植物群落常见草本代表植物有落叶松、云杉、樟子松、桦、柳等;草原植物群落代表植物有小黄花菜、山丹、狼毒、细叶鸢尾等。

1.3 自然保护区湿地动物资源

湿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野生动物比较丰富,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纲24目66科261种(见表2),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

表2 保护区湿地野生动物

动物类型有以无斑雨蛙、红点锦蛇、鸿雁、苍鹭、灰鹤等为代表的温带沼泽动物群;有以黑琴鸡、杜鹃、草原雕、马鹿、狍等为代表的温带森林动物群;有以云雀、小沙百灵、鹌鹑、蒙古兔、五趾跳鼠等为代表的温带草原动物群。

1.4 自然保护区湿地旅游资源

1.4.1 丰富的自然景观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独特,在保护区湿地内同时可以看到3种以上景观。区内浩瀚如海的白桦天然林与落叶松林横无际涯,每到秋日,层林尽染,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连绵的草甸,如锦的五花草塘,为骑马看草原的人们献上了一份欢迎礼;西部湿地边缘上的沙地与沙丘群变换着姿态,呈现出独特的荒漠沙地景观,吸引着游客深入其中不断探索;漂流在吐力根河和撅尾巴河蛇曲的河道中,给人留下许多神秘的感觉。1.4.2 众多的生物景观 区内湿地植物景观以五花草甸、百里香群落、金莲花和二色补血草群落最为独特。随处可见的柳兰、黄花菜、金莲花群落,令人目不暇接的山韭、委陵菜、翠雀、蓝刺头、百里香群落等,花团锦簇,花色缤纷,枝叶滴翠,连片分布且随处可见。这些自然生物景观实乃堪称塞罕坝一绝。

另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森林中常有马鹿、狍子、獾、狐狸、野兔等出没,白头鹞、苍鹰、红隼等在蓝天白云中盘旋;俯首近视,雉鸡、黑琴鸡、沙鸡等在灌木丛中游憩,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 湿地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是当地及滦、辽河流域人们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物多样性生存的必须场所。然而,近30a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结构正趋于改变,湿地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由80年代初的近5000hm2下降到目前的3371hm2。种群和物种数量明显减少,受威胁的物种不断增多。尤其是本地区稀有动植物如金雕、白天鹅、大鸨、黑琴鸡、豹、马鹿、细鳞鱼和金莲花、野大豆、蒙古黄芪等资源急剧下降,物种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

同时,保护区几条源头河流流经量减小,甚至部分河段出现断流现象,湖淖、淡水泡明显缩减,已直接影响其下游流域的生产生活用水。

保护区湿地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

2.2 原因分析

2.2.1 人为因素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使而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偷牧、滥挖草炭土、私打草籽等现象偶有发生,使湿地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湿地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局部地区偷放牧现象,不仅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更严重的在于破坏了湿地的蓄水功能,引起湿地的干涸和草甸植被的严重退化。

周边地区森林较少,人们的防火意识淡薄,外围火时有发生,对区内湿地资源威胁程度较大。

另外,随着绿色食品的畅销和野生动物黑市交易的活跃,而管护人员不足,无法全面控制大量采食者和偷猎者,导致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减少。

2.2.2 自然因素 (1)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几年来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水份蒸发量加大,使一些湖淖、淡水泡干涸或濒临干涸,河流出现断流,大片湿地退化甚至消失,泥炭层裸露,沼泽地低湿植被向中、旱生植被演变,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2)湿地沙化的影响。在保护区西部、西北部沙化区,保护区管理局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保护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前缘,直接受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移影响,风沙或沙暴频繁,区内湿地沙化不能够彻底改善,生态系统脆弱,河床变窄且水流量减小。在畜牧业生产中,附近居民打草放牧,加剧了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尤以保护区外围区域更为严重,直接干扰和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上述因素,致使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小。

2.2.3 病、虫、鼠害的影响 保护区湿地周边因林分密度过大,加之气候干旱,导致病虫害连年发生。另外,由于保护区毗邻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加之湿地退化等因素,鼠害时有发生,湿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3 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3.1 增强湿地资源保护意识

从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保护湿地资源为重点,向社会各界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在人们具有保护湿地意识前提下,转变其资源利用的观念,提高对湿地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湿地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机制,参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河北省环京津周围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和《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时编制和深化湿地保护工程各个实施阶段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3.3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一是健全机构,充实管护队伍,强化制度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二是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湿地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三是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湿地保护措施,严禁滥采、滥牧、滥挖、乱捕滥猎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湿地资源。四是对湿地区域采取隔离保护、病虫鼠害防治、森林防火、人工辅助恢复、野生动植物救护与繁育等综合性保护措施。

3.4 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地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对开展多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是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交错带生态系统变化、发展和演替规律的研究。二是对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进行人工养殖、驯化和繁育研究,通过人为措施,保存种质基因,同时对驯化繁育成功的动物放归大自然,扩大其种群数量。三是建立野生植物园进行濒危植物抢救。四是建立北方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五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推动本保护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1]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内部资料].2007.5.

[2]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内部资料].2003.12.

猜你喜欢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