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剑 李家强 宋玉春
所谓碳减排,顾名思义,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从而缓解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石化把促进碳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积极准备参与碳排放交易,谋取未来发展新优势。
为了减轻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一系列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议定书规定,2008年到2012年发达国家中的缔约方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其温室气体减排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自愿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不承担减排任务。
□扬子石化烟气脱硫装置建成投产。李树鹏 摄
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第一承诺期临近尾声,世界已经面临2013年至2020年第二承诺期如何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确立了“巴厘岛路线图”,实行双轨谈判。由于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经济负担巨大,发达国家一直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强制减排义务,此后的谈判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决议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 亿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2012年5月1日之前,发达国家将递交第二承诺期的减排量承诺。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中国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9 亿吨,超过美国(约52 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1%。尽管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美国的1/4,并且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采取行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并作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因此,我国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挑战,这也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中原油田员工在启动井组沙一油藏二氧化碳驱油装置。贺德良 摄
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好处由各国排他独占,但产生的危害却由地球上所有的人承担。控制温室气体相当于控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因此,解决好减排过程中的经济问题,是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问题。二氧化碳占人类工业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绝大多数,而化石能源的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从这点来说,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就要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控制化石能源使用将带来不小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受阻、失业率上升、产品成本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技术是温室气体减排变革的关键因素。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型节能工艺与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是人类降低化石能源依赖,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这些技术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技术处于不成熟阶段,应用成本过高,技术研发资金短缺等。
温室气体的减排给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技术障碍。资金供给方、技术提供方、经济减排实施地点与减排量需求方往往是分离的,通过市场机制将资金和技术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让获得成本最低的“碳减排量”这种产品进行流通,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温室气体减排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在市场中“资源”提供方获得经济收益,使其更愿意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发展技术,解决当前温室气体减排存在的核心问题,从而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因此,建立减排市场机制非常必要。
欧洲在2005年启动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建立了覆盖欧盟28 个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该交易体系可对欧盟分配给各成员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也可对体系外的CDM 项目核证减排量与联合履行项目减排单位进行交易。2010年,该交易体系成交1198 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84%。
尽管美国在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但在2003年成立了全国性碳交易平台——芝加哥交易所,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的平台。该交易所会员数从成立之初的13 家增加到目前的400 多家。此外,美国还有多个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建设本国排放权交易市场。从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趋势看,一个覆盖全球的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有望建立。
我国在排污权交易方面已有实践。2000年9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次修订稿开始执行,第一次明确了总量控制与排放许可证的法律地位。此后,我国逐渐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试点,逐步扩大范围,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正在健全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全面开展低碳发展的试验试点。我国已经在5 省8市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未来低碳发展的试验试点范围还要扩大。按照《“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我国已全面开展低碳试点示范。除了地区的概念之外,还要扩大到其他层面,包括低碳园区试点,低碳商业、低碳社区的试点,低碳技术、控制非能源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示范工程等。
在碳交易方面,我国已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2008年到2010年,北京环交所场内共成交CDM 项目11个,交易量180 万吨,自愿减排实现交易量45 万吨。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深圳、重庆7 个城市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从欧洲、美国的碳交易市场和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经验看,建立碳减排市场的前提是确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减排框架。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框架下,实现了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尽管建立了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但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目前芝加哥交易所将关闭。加州减排计划受到《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支持,其市场体系将有望得到有力的支持。我国二氧化硫交易在两控区的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约束下得以持续。所以我国建立碳减排市场必须首先确立相关的法律体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国际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在碳减排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应将CDM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作为重点纳入到碳减排市场体系,从而降低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应先从建立自愿减排碳交易入手,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探索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节能减碳的目标。同时要逐步建立低碳排放的标准,低碳产品的标识认证制度。温室气体排放测量的准确性,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和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的基础,所以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必须先行。
经济压力和技术问题,使碳减排市场与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碳减排机制的创新和健康发展,需要相关国家金融政策体系的支持(如碳税)。
我国将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对此,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总部和各企业要把碳减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抓紧研究降低碳排放强度、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增强碳平衡能力等措施,早部署、早行动,努力谋取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
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开始准备参与节能量、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开展的二氧化碳驱油先导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胜利油田正在开展100 万吨/年烟道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碳回收用于驱油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在四川元坝气田,中国石化也正在积极开展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
中国石化南化院在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占据了国内90%的技术市场份额。中国石化利用生物质生产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经投产,这些都是今后中国石化开展碳减排量交易的重要技术筹码。
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中国石化建立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相关标准,每年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今后还将建立更加全面的二氧化碳监测与核算体系,并进行能源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核算。
为应对严峻的减排形势与巨大的市场商机,中国石化正在积极推进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烟道气捕集、二氧化碳微藻制油等8 个二氧化碳减排相关技术的研究,以便未来在国内外低碳发展环境中赢得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