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浙鲜豆7 号原名H0346,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2011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仅在浙江省杭州市、衢州市有小面积种植,但鲜食和加工品质兼优,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适宜在全省范围内作春播种植。
2003年秋以亚蔬中心引进高产材料AGS359 为母本,以本所选育的抗性好、大荚中间材料23037-1 为父本配制组合。母本AGS359 田间表现植株高大,灰毛,白花,迟熟,顶部结荚好,但荚偏小,感病毒病。父本23037-1 为来自组合浙鲜豆2 号×矮脚毛豆F8纯合品系,田间表现早熟,白花,荚大,鲜食品质好,抗病毒病,但荚色淡,荚偏短。杂交种子收获后当年冬季于海南陵水加代。2004年春在杭州本院试验场种植F2群体,表现优良。根据熟期早晚分两期选择单株,当年秋繁加代;2005年在本院试验场种植F4株系,其中10 号株系(H0346-10-)表现熟期较早,选择优良单株秋季加代;2006年春继续按株系种植,第2 个株系(H0346-10-2-)田间表现已趋稳定,中等株高、灰毛、荚大,符合选育要求,剔除个别长势不良单株后混收、秋繁种子;2007年春进行新品系鉴定(品种比较)试验,H0346 表现较突出;2008~2009年参加浙江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H0346 较对照台湾75 增产明显;2010年进行生产试验(表1)。
表1 浙鲜豆7 号选育过程
2.1.1 区域试验 2008~2009年参加浙江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4月上旬播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3.3 m2,畦宽1.3 m,3 行区,穴距0.25 m,每穴留苗2株。在2008年区域试验中,7 个试验点浙鲜豆7 号平均鲜荚产量为587.9 kg·(667 m2)-1,比对照台湾75 增产9.6%,居第2 位,除椒江试验点以外各点均有不同幅度增产,增产幅度为2.5%~41.3%。在2009年区域试验中,6 个试验点(椒江点试验失败未统计)浙鲜豆7 号平均鲜荚产量为788.7 kg·(667 m2)-1,比对照台湾75 增产25.3%,居第1 位,各试验点均增产,增产幅度为7.0%~92.0%(表2)。
2.1.2 生产试验 2010年参加浙江省菜用大豆生产试验,4月上旬播种,采用大区对比设计,大区面积200.1~333.5 m2,不设重复。4个试验点浙鲜豆 7 号平均鲜荚产量为556.4 kg·(667 m2)-1,比对照台湾75 增产5.9%(表2)。
2008、2009年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杭州)测定,浙鲜豆7 号新鲜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2.90%,淀粉含量4.90%,品尝结果为口感鲜脆、有甜味;对照台湾75 可溶性总糖含量3.56%,淀粉含量5.18%,品尝口感香甜柔糯。浙鲜豆7 号干籽粒蛋白质含量44.7%,脂肪含量21.1%,可以作为豆制品加工理想原料。
表2 浙鲜豆7 号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2008、2009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温室大棚内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浙鲜豆7 号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3 株系病情指数为11,表现为抗病;接种SC7 株系病情指数为47,表现中感。对照台湾75 接种SC3、SC7 株系病情指数分别为59、69,表现感病。
浙鲜豆7 号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41.3 cm,主茎节数9.7 个,有效分枝3.1 个,叶片卵圆形,白花,灰毛,青荚淡绿色,弯镰刀形。单株有效荚数24.1 个,标准荚长5.3 cm、荚宽1.3 cm,每荚粒数2.1 个,百荚鲜质量282.5 g,百粒鲜质量70.7 g。种皮黄色、黄脐,干籽百粒质量40.1 g。从播种到采收青荚约90 d(天),属中晚熟菜用型春大豆品种。一般产量600 kg·(667 m2)-1左右,适宜在浙江省内作春播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