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青年观

2012-02-22 09:45李玉林陈志刚
文教资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青年陈独秀青年人

李玉林 陈志刚

摘要: 《新青年》作为青年革命者的启蒙导师,开近代思想解放之先河,创“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壮举。除旧布新,南陈北李撰言,有破有立,民主科学当先,自始至终,极尽颂扬启迪青年之能事,塑造了“五四”青年一代争人权,求解放、倡科学、思进取的自觉奋斗精神,引导无数热血青年踏上救国救民的征途,并旗帜鲜明地倡导自主进取﹑进步开放﹑科学务实的青年观,不愧其思想领袖之美誉,堪称中国革命史上之丰碑。

关键词: 《新青年》青年观当代青年人生求索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更名为《新青年》),吹响了当时国人反帝反封的号角,点燃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讯炮,在中国思想史上奏出了前所未有的激越篇章,塑造了改变历史的一代新人。《新青年》从1915年创办到1926年停刊,前后十年,历经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它对“五四”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影响无与伦比,可谓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之绝唱。今天,我们来探寻《新青年》所倡导的青年观,领悟前辈贤士思想之神髓,虽难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对当代青年的人生求索或许不无裨益。

一、《新青年》诞生,启蒙青年人

《新青年》的问世,不是文人雅士消极避世的“无病呻吟”,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冲决封建网罗的最后“呐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间,无论世界与中国都是正在酝酿着与发生着巨大变动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杀人盈野的世界大战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内不可救治的各种病症,等于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死刑,而在地球的一角,却有一声巨响,升起了十月革命的红旗,宣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在中国国内,辛亥革命后的局势毕竟不是鸟语花香,而是群魔乱舞:帝国主义的掠夺,军阀武人的专政,官僚政客的营营逐逐,土豪劣绅的敲骨吸髓,反动文人的尊孔复古,各种乌烟瘴气,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1](P1470)在这万马齐喑、使人忧心如焚的时刻,“于无声处听惊雷”,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应运而生。《新青年》并非一般的理论刊物,而是青年革命者的启蒙之师。它一出生,劈头第一句就昭告世人:“本志之作,欲盖与青年诸君商榷所以修身立国之道。”[2](P2)俟后,陈独秀在回答读者来信时更明确地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他所着眼的是思想上的启蒙,而对实际政治的争论则采取了多少是有些回避的态度,这在当时尚无民主可言的旧中国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之举。《新青年》将青年作为改造社会的物质武器,造就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群众,一代青年的崛起,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丰碑。

二、推崇进化论,重视青年人

自从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加以改造介绍到中国后,进化论的思想就不胫而走,成为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学说,也直接促成了《新青年》的诞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不仅接受了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道理,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种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方法,即新旧交替,后来居上,“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3](P5)在陈独秀等人看来,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之所以出现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局面,完全是它依靠旧势力的结果。由于怀抱这样的信念,他们对青春﹑青年达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陈独秀就公开说,中国人的年龄和知识成反比例,年龄高者,多半是昏聩无能之辈,青年之中,多有真知灼见之人。“倘由知力之深浅而判尊卑,则吾国之老人,当敬礼少壮”。“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李大钊更是充满了对青年人的信心,他歌颂青年是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号召他们“冲破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来共同“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要求青年“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他热烈地呼唤青年:“速起而耸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

三、提倡新观念,塑造青年人

近代中国之民性,是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母体里孕育而成的,受封建的传统观念,以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中国民众形成许多颠倒了的价值观和愚昧落后的民俗,尤其是广大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纨绔子弟,遍于国中;朴茂青年,等诸麟凤”,如此这等国民,“国安得不亡!种安得不灭!”[4](P16)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把破除旧道德,树立新观念视为当务之急,在《敬告青年》一文中,他对于如何塑造青年人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项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塑造青年人的关键是还给青年一个自主权,恢复其所应享有的人权,以往的历史造成了民众劣根性的泛滥,君主专制的长期统治严重“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从而培养了十足的奴性。青年若想摆脱奴隶地位,必须脱胎换骨,彻底“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无论任何人都“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人类社会莫不如此。“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如果世世代代只念祖传的一本经,后人只走祖先开辟出来的一条路,必然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所以青年人万不可故步自封,“不作改进之图”。既然存立于万国之林,必置身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中国必须善变以求竞进,不断弃旧更新,才有希望,否则,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历朝歷代已经证明,“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然而,“充塞吾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这是很可悲的。所以,少数觉悟者必须奋起呼号,唤醒青年自觉奋斗,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互有交流,不管国家大小﹑强弱,都“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虽然国情有别,风俗各异,但是“潮流所及,莫之能违”,这是客观规律。因而,青年人应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积极吸取世界知识,学习先进文化技术,才能重振我中华雄风。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是重实利讲实效的人,对虚文和空谈历来厌之切齿。他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凡属虚文,“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他力倡实务精神,主张废除虚玄名教,号召青年自觉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充分尊重个人生产力,改善民众生活,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切勿图虚名而遭实祸。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青年》自创刊之日始,就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茫茫黑夜中点燃了启蒙运动的火炬。“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由此可见,科学对于净化青年思想之重要,它既是青年脱蒙昧之良药,又是反封建迷信之利剑。因此,陈独秀号召青年学科学用科学,还要研究科学,发展科学,“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

四、呼吁新精神,勉励青年人

通览《新青年》,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对青年人的这样一种殷切期望:自觉奋斗,发愤图强。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李大钊也认为:中国能否回春再造,“此则系青年之自觉何如尔”。他们都指出:只有具备自觉奋斗精神的青年,才是新青年,而非旧青年,才是真青年,而非伪青年。

青年是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时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利刃只新发于硎”。每个青年都应在自身青春的十数个寒暑“植人生之大本”。这是《新青年》提倡青春价值观的第一层意思。同时,每个青年还要明确青年时期对于社会的责任,“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青年要克服自视卑贱的观念,发愤图强,蔑视自古相传的一切,敢于用新的生命改变旧的社会机体,这是自觉的主要内容。《新青年》阐发奋斗之意,就是“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与旧的社会决裂,与昨日之我决裂。它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控诉家族制度视青年如草芥傀儡的罪恶;号召青年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新青年》的撰稿人通过大量的篇幅提倡自觉和奋争,其目的是唤起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和反省,向他们宣传一种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精神,启发青年人的时代使命感,激励他们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执戈而起”,“以扶人类之正义,以寻吾国之活路”。

总之,谁掌握青年,谁将拥有未来。《新青年》的诞生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奏出了彼时代的最强音:倡民主,兴科学,追求个性解放,将无数热血青年召集于麾下,引导他们步入辉煌壮丽的人生之路;它的发展正如陈独秀所云,是一项奋斗造桥的过程,虽无完工的希望,但这桥一天长似一天,前赴后继,终达彼岸。言词之间,颇具屈老夫子之遗风:路漫漫其修远兮,汝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1470.

[2]陈独秀.青年杂志社告.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其他引文内容均摘自《新青年》1-3卷.

[3]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

[4]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6.

猜你喜欢
新青年陈独秀青年人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