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850)
某梁类零件,是某型飞机上典型的承力结构件,其功能要求严格,尺寸公差严格。以前该类似零件耳片加工,为常规加工,耳片位置按检夹检查,零件按检夹进行划线,由于常规加工靠常规工人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零件经常超差。本文针对此梁零件进行分析,制定了数字化加工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效率。
某梁零件为结构主要受力件,零件外廓尺寸:820 mm×100 mm×170 mm;零件材料为TA15M,来料为最终热处理退火状态,零件的毛料状态为模锻件。此零件尺寸公差繁多,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严格(见图 1)。
图1 某梁零件尺寸结构图
(1)利用数控立式铣床铣切典型槽腔结构时,内槽及缘板之间的内转接圆弧R常限制刀具的直径,如图2所示。
图2 典型槽腔结构铣削工艺性
一般来说,当R<0.2 H(被加工轮廓面的最大高度),可以判定为零件的工艺性不好。对于此梁类零件 R=3 mm,H=92 mm;R=8 mm,H=68 mm;符合R<0.2 H的条件,可判定零件的工艺性不好。
零件铣削面的槽底圆角或腹板与缘板相交处的圆角半径r也影响加工性(如图2所示)。当r越大,铣刀端刃铣切平面的能力越差,效率也越低;当r大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必须用球头刀加工,这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因为铣刀与铣切平面接触的最大直径
d=D-2r(D为铣刀直径)
当D越大而r越小时,铣刀端刃铣削平面的面积越大,加工平面的能力越强,铣削工艺性当然也越好。有时候,当铣削的底面面积较大,底部圆弧r也较大时,不得不用两把r不同的铣刀(一把r小些,另一把r符合零件图)进行两次铣切。对于此零件的2耳片的槽口的宽度尺寸为14.6 H12,底R=3 mm,那么(D-2r)很小,此处加工的铣削工艺性不好。
(2)零件各加工面凹圆弧(R与r)过于零乱,造成在数控铣床上多换一次刀要增加不少新问题。如增加铣刀的规格,计划停车次数和对刀次数等,不但给编程带来许多麻烦,增加生产准备时间,而降低生产效率,而且也会因频繁换刀,增加了工件加工面上的接刀接差,而降低了表面品质。我们在数控加工时,要尽量减少铣刀的规格与换刀次数。
(3)加工过程中易变形,变形以翘曲、侧弯为主,扭曲为辅。变形不但容易使零件的形位公差超出图纸规定,而且在内形加工时,对于保证缘条和腹板厚度造成一定的难度。有装配协调要求的重要表面,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加工困难。见图 1 耳片槽口尺寸 21.6 H12、14.6 H12、24 H12,耳片槽口深为75 mm,87 H11槽口深度为92 mm,垂直度0.3 mm、平面度分别为0.3 mm。
由于零件槽口深,零件加工时很容易出现让刀,经常会出现上面的槽口尺寸已经加工到位,而下面的尺寸未加工到位,且此部位为装配区。并且配合区槽口尺寸的转接R为R 3 mm,且深度为92 mm,要想加工R 3 mm,加工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零件一侧基准孔与2耳片的距离很近,且零件的来料为模锻件,给加工该工艺孔增加了难度。耳片的位置公差要求严格,为(37.5±0.1)mm,耳片的位置加工正确,才能保证零件在装配过程中的正确。
根据零件的结构和特点,采用的是数控五立标立式铣床,加工除装配导孔和压套孔外的所有表面。
专用夹具是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专门设计的夹具,具有结构合理、刚性强、装夹稳定可靠、操作方便、提高安装精度及装夹迅速等优点。由于此零件的批量较大,精度要求较高的关键性零件,选用专用夹具是非常必要的。此零件的加工我们选用了2套专用铣夹和2套钻模。
刀具的选择原则:
(1)尽量减少刀具使用的数量;
(2)粗精加工的刀具应分开使用,即使是相同尺寸规格的刀具;
(3)先铣后钻;
(4)先进行腹板面精加工,后进行二维轮廓筋条精加工;
(5)选取刀具时,要使刀具的尺寸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尺寸相适应。
根据上述原则选用的加工外形的刀具为Φ50 R 0.5立铣刀,内形选用的是Φ 40 R3立铣刀,补铣残余及转角选用的是Φ16 R3铣刀,2组耳片选用的是Φ12 R3立铣刀,4组耳片选用的是Φ16 R3立铣刀,零件的缘条高加工采用的是Φ30 R8立铣刀。
数控铣平面→数控钻基准孔→数控粗铣外形→数控粗铣内形→数控粗铣缘条高→数控精铣缘条高→数控精铣外形→数控精铣内形→零件翻面数控粗铣耳片高→数控精铣耳片高→数控粗铣耳片内形→数控粗铣零件内形→数控半精铣耳片内形→数控半精铣内形→数控精铣耳片内形→数控精铣内形→钻耳片上的装配孔→钻导孔→半成品检验→荧光检查前清洗→荧光检查→扩、铰耳片上的装配孔→成品检查→包装入库。
零件除耳片孔和装配孔外,均为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完全是利用CATIA软件来完成。
(1)容差分配原则。数控编程时,程编误差有原理误差、拟合误差、圆整误差。取拟合误差为加工误差的1/5~1/10,圆整误差由后置处理程序控制。数控加工时容差的分配原则,是采用零件偏差的中值加工。此零件的外形容差为精加工外形时按理论外形-0.1 mm进行编程。对于缘条壁厚尺寸公差(加工内形时按理论内形+0.1mm加工,以保证壁厚偏差为0。
(2)加工策略。零件加工路线采纳Pocketing和Profile Contouring铣削方式。Pocketing是用来进行凹槽加工,Profile Contouring是进行轮廓铣削加工,两者相结合,即可完成全部内形和外廓的机加。
为减少零件的变形,数控加工时采用分层切削,并且增加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程序,来减少零件在加工时产生的变形。
粗铣时,主要是以去除零件工艺余量为目的,径向排刀尽可能的大一些,轴向排刀根据刀具直径、刀具刀长、零件材料性能等确定,对于相同材质刀具,当切宽一定,直径越大下刀深越大,刀越长切深反而越小;半精加工及精加工时,要充分利用刃长切削,即加工时,采用径向分层方式,而轴向只要没超过刃长范围,就不必轴向分层。
铣削方式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品质及刀具寿命。机加采用顺铣加工,顺铣时刀具的震动小,切除材料厚度由厚变薄,避免在已加工表面冷硬层上的滑走过程,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切屑容易折断,且不会粘在刀具上,避免粘刀,加工零件表面光洁度好;同时刀具后角磨损小,提高刀具寿命。
耳片的位置公差要求严格,(37.5±0.1)mm,且耳片槽口深为75 mm。如何保证耳片加工的正确性,我们采用将一侧耳片确定为加工和测量基准,在测量合格后,进行耳片槽口尺寸的加工,最后保证耳片的厚度。否则我们同时加工耳片槽口两侧,同时测量耳片槽口两侧的位置,又要同时保证槽口尺寸,会给加工带来很大的麻烦。
(3)切削参数的选择及优化。机加切削参数的设定,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大切深、低速度、小进给。这样对机床及刀具负荷都会很大,转角需要降速,零件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机加效率较低。
二是小切深、高速度、大进给基本原则。俗称浅切快跑的加工方法,可以降低机床负荷,保护数控机床,降低切削力,减少加工应力,有利于减小零件加工中的变形;选用适合的刀具,通过优化数控程序,使数控加工达到无人工干预。
加工该零件采用这种方式:进刀进给速度设为300 mm/min,机加进给速度572 mm/min,退刀及空行程进给速度5 000 mm/min,在转角处不需降速,主轴转速1 500 r/min,刀具规格为Φ16 R3。
切削参数的选择和优化,一直是数字化制造需要解决的难题,其直接影响到零件的品质和加工效率。现在广泛采用的切削参数优化方法,是基于多目标约束的非线性规划。
数控切削中,切削参数指:
主轴转速n;
轴向切削深度ap;
径向切削宽度ae;
每转进给量f,
其中,切削深度和切削宽度按工艺数据库选取。
将n和f作为优化目标,建立最大金属切削率目标函数。通过vericut和matlab联合编程,结合数据库实现了切削参数优化。
后置处理的目的,是形成数控指令文件。由于各种机床使用的控制系统不同,所以所用的数控指令文件的代码及格式也有所不同。为解决这个问题,软件通常设置一个后置处理文件。在进行后置处理时,应根据所选用的数控系统,调用其机床数据文件,运行数控编程系统提供的后置处理程序,将刀位原文件转换成适应该数控系统的加工程序。
随着VERICUT演示功能的不断强大,零件被切伤的几率很小。我们编制程序的宗旨,不只要确保程序完好无损,同时还要考虑刀具路径及机加顺序的合理性。VERICUT演示可以对程序进行切伤及残余检验,根据一些参数的设定,切伤及残余量可以用不同颜色来显示。VERICUT演示,可以用前置也可以用后置,检验时最好用后置程序演示,因为最终到达工段的程序是后置程序,这样可以避免中间环节出现错误导致的报废。
单靠VERICUT演示来检验程序是不够的,在VERICUT演示的同时,也要认真对原程序编制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很多时候VERICUT演示没有任何漏洞,但实际加工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扎刀、打刀、带刀、颤刀、零件表面光度差等等。
经实践证明,零件在加工中要考虑很多问题,如材料的特点、零件的结构尺寸特点,进行零件的工艺性分析,找出零件关键尺寸要素,给出合理的数控编程容差,采用合理的加工策略,严格控制确保零件的使用性能。通过梁类零件的数字化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1]王兴逵.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令其.数控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