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崇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提 要 在“(N+)V起来+A”句式中,当“V起来”小句中没有出现N时,这个小句是通过省略(零形回指)与前面小句衔接而形成篇章单位的,“V起来”并没有衔接功能。省略的成分可以是前面一个或几小句的概括,也可以是前面小句的主语或宾语。
“V起来”这一结构式近年来得到较多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构式进行了讨论,涉及的范围有词义研究(吕晓军2007,王晓凌2011)、词汇化研究(张谊生2005)、语法化研究(唐正大2005)、构式义研究(齐沪扬2009)等,涵盖了词汇、语法、语篇多个领域,深化了对这一构式的理解。王晓凌(2012)着重谈了“V起来”的话语标记功能及语篇衔接功能,认为“V起来”的基本句式表现为“N+V起来+A”,当N与“V起来”分离时,“V起来”的作用就是激活人们对该结构的典型认知,使读者通过上下文寻找匹配的名词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衔接作为篇章语言学术语,较早是由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中提出的,有其特定的内涵。韩礼德和哈桑(1976)给出的定义是:“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其中一个成分‘预设’了另一个,也就是说除非借助于另一个成分,否则无法有效地说明它。这时,衔接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而这两个成分,即预设者和被预设者,至少有可能组成一个语篇。”在该书中,他们提出的衔接类型有照应、替换、省略、连接、词汇衔接。韩礼德(1994)《功能语法导论》(第二版)沿袭了这种分类。
本文认为“V起来”句中的“V起来”并没有语篇衔接功能,这些句子的衔接是靠省略,也就是零形回指实现的,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讨论N与“V起来”分属于不同的小句时“V起来”有没有衔接功能,实际讨论的是N所在的小句和“V起来”所在的小句及它们中间的小句是靠什么衔接起来的。王晓凌(2012)认为“V起来”具有衔接功能,她说:“‘V起来’的语篇衔接功能具体体现在当N不出现在同一小句中时,产生了语义空位,而形成了语义理解的空缺,‘V起来’激活了人们认知中对典型的话题‘V起来’句的认识,促使人们从上下文去寻找相匹配的语义角色,从而实现语义的前后照应,实现语篇的前后衔接。N与‘V起来’的分离,促成了‘V起来’的语篇衔接功能。”
当N与“V起来”不出现在同一小句中时,“V起来”前产生了语义空位,的确会形成语义理解的空缺。当一个句子主要成分缺失或较远而引起语义空位时,读者也会很自然的去填补这个空位,但这和衔接基本上没有关系(更何况激起这个语义或语法空位的还可能不是“V起来”,而会是后面的A呢。尤其是“V起来”语义较虚时)。人们寻找的只是一个空位,只能把这个空位成分和“V起来”及后面的小句联系起来,使“V起来”这个小句形式或语义完整而已,而不是把这几个小句连接起来,所以不能认为“V起来”有衔接功能。比如在下列句子中:
(1)老王站起身来,伸了一下懒腰,打了个哈欠,抽上烟出去了。(自拟)
“伸了一下懒腰”、“打了个哈欠”、“抽上烟出去了”这三个小句都没有主语,语义上也是有空位的,“伸”、“打”、“抽”、“出去”会促使阅读者到语境中为它们寻找施事,但似乎没有研究者会认为这四个动词有语篇衔接功能。
衔接要讨论的是N所在的小句和“V起来”所在的小句及中间小句是如何形成语篇单位的,而不是讨论某个小句的形式或语义完整问题,小句形式或语义的完整是语法或语义的研究对象。
再严格看,“当N与‘V起来’不出现在同一个小句”这样的表述也是不很准确的,因为这似乎暗示了这个N就是“V起来”小句的N,并且N和“V起来”被别的小句隔开了。语言是线性的,是先有了前面带N的小句再有了后面的没出现N的“V起来”句子,实际上,“V起来”的N从来就没有被其它的小句隔开过,它一直在“V起来”的前面,只是零形式罢了。这个省掉的N可以补充出来,即使这个N可能是前面的几个小句所陈述的一个事件,也可以用代词补充出来(如后面的例(9))。
这个省略成分和前面的N是同指的,这个省略成分的理解离不开前面的N。这种同指可以保证这两个小句的话题相同或相关,如果省略的是前面小句的主语,这两个小句的话题是相同的;如果省略的是前小句的宾语,那这两个小句的话题是相关的。话题相同和相关基本上可以保证这些小句在意义上是连贯的(说“基本上可以保证”,意思是正常的语篇中上下衔接的语篇单位也是连贯的),从而形成语篇。
所以本文认为这些小句的衔接由省略而不是“V起来”来实现的。“V起来”没有语篇衔接功能,“V起来”的作用只是促使读者去寻找省略成分,但整个衔接机制是省略而不是“V起来”。
“V起来”前的省略成分可以是前面小句的主语,这是很常见的类型,这时形成持续主述的主位推进模式(徐赳赳2010)。王晓凌(2012)也指出了这种类型,举出了两个例句,为了便于说明,转引如下:
(2)他们制作的炭棒很有意思。不过是些锯末制压而又经过炭窑烧成的。敲起来当当响,烧起来没有异味,没有有害气体,用作吃烧烤、吃火锅、吃涮羊肉等,那是很理想的燃料,所以很受日本、韩国的欢迎。①
王晓凌的分析是:“‘敲起来’与话题名词‘炭棒’之间都有一定距离,如果不用‘V起来’短语,就需要复述‘他们制作的炭棒’来实现句法和语义上的完整。形式上适度的缺失,更会促使人们去寻找它们内在的语义关联。”
并不是“如果不用V起来短语,就需要复述前面出现小句的主语”。很多句子如果不用“V起来”,即使复述前面小句的主语,其句子含义的表达也是不准确的。“V起来”指明N的A是从哪个角度得出的,并没有代替前面小句中名词的功能,如:
(2’)?他们制作的炭棒很有意思。不过是些锯末制压而又经过炭窑烧成的。炭棒当当响,炭棒没有异味,没有有害气体,用作吃烧烤、吃火锅、吃涮羊肉等,那是很理想的燃料,所以很受日本、韩国的欢迎。
这个句子中,“炭棒当当响”没有明确是在什么情况下当当响,“炭棒没有异味”也没明确什么情况下没有异味,因为燃烧和不燃烧都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所以其句义的表达不如加上“敲起来”、“烧起来”清晰。
(3)石鼓,实际上是一块实心的鼓状石碑,敲起来,并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
(3’)?石鼓,实际上是一块实心的鼓状石碑,石鼓并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
“石鼓并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这个句子意义上没有什么不准确的,原因在于使鼓发出声响的动作是敲,“敲”是搭配“鼓”的最自然的动词,故“敲起来”对句子的贡献不大,所以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句子的理解,但不能认为它可以代替“石鼓”。再如下例:
(4)猫头鹰头大面圆,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全身羽毛柔软而轻松,飞起来几乎没有声音。
(4’)?猫头鹰头大面圆,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全身羽毛柔软而轻松,猫头鹰几乎没有声音。猫头鹰的鸣叫和飞行都可以发出声音,所以“猫头鹰几乎没有声音”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这个例句除了第一个小句外,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中没有“V起来”格式,但仍然是衔接的,这说明第四个小句也不是靠“V起来”衔接的。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V起来”没有替代前面名词的功能。“V起来”可以和前面名词共现而不觉得累赘(见例(6))。
省略成分也可以是前面小句的宾语,这种省略以不产生歧义为前提,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这样省略,这时形成简单线性主述推进模式。
(5)特别是周恩来晚年病重期间,他们在一起平静地探讨人生,相互嘱托身后之事的细节描写,以及周恩来去世后,邓大姐强忍悲痛处理丧事的情景,读起来感人至深,使人难以忘怀。
王文分析为:“其中的‘读起来’同时标记了‘细节描写’和‘情景’这两个名词为话题成分,‘读起来’的存在,免去了重复描述‘细节描写’与‘情景’的累赘;同时由于话题内容很多,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一个句子主语庞大、述语简单的头重脚轻的不协调感,使句子语义的表达顺畅而自然。”
这个例子中的“读起来”也没有“免去了重复描述‘细节描写’与‘情景’的累赘”的功能。这个句子避免头重脚轻是通过长主语后的停顿而不是“读起来”实现的。这个句子不用“读起来”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里的“读起来”没有衔接作用。“读起来”的作用主要是表明这些情节感人至深,使人难以忘怀的感觉是通过“读”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其它感觉获得的,而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感觉不是说话者和接受者关心的问题,另外,这句话出现之前,阅读者肯定会知道谈论的对象是一本书,而获得书籍内容的自然方法是通过读而不是其它,故这里的“读起来”对句子信息的贡献很小,所以可以省去而不影响句子的理解。单从这一句话来看,这里的“读起来”对表明这些“细节描写”和“情景”的载体是书这一信息有所贡献,但语境完全可以提供这些信息。语境性是语篇的基本属性,重视语境是语篇语言学的重要特点。省略的成分如果用简单的重复或代词补充出来,也是完全可以的,并不会破坏修辞的美化语言原则,表达上也不会显得累赘。如:
(6)东北边陲丰满水电站有位职工买了辆幸福牌摩托车,(这辆车)开起来风驰电掣,美中不足的是变速箱声音大了点。
这类句子前后分句的主语有所改变,听话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根据后面的信息回过头来进行主语的选择或修正,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把“这辆车”补充出来,语义表达得就会更直接,听话者也更省力,并不会显得累赘。此外,这句话的“开起来”也没有标记摩托车为话题的功能,读者读到“开起来”并不能判断出其话题是“摩托车”,真正表明这个小句的话题的是后面的“风驰电掣”。试比较:
(6’)东北边陲丰满水电站有位职工买了辆幸福牌摩托车,开起来手忙脚乱,险象环生。
王文指出N还可以是前面名词的修饰语。如:
(7)工人评论的作者,大都是普通工人,他们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心声,表现了工人阶级誓与改革风雨同舟的形象,读起来亲切、感人,有说服力,特别是评论中一些话,让报社讲不好讲,就是让我们工会干部讲也不好讲。
凭个人语感,上述这个例子没有下面的表述更易接受:
(7’)工人评论的作者,大都是普通工人,他们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心声,表现了工人阶级誓与改革风雨同舟的形象,(所以这些评论)读起来亲切、感人,有说服力,特别是评论中一些话,让报社讲不好讲,就是让我们工会干部讲也不好讲。
这样的表达似乎更流畅一些。那为什么会出现上例这样的句子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把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这个例句的前后文更完整地引用如下:
(7”)这就使系列评论进一步引起了全省人民的注意和关心,充分地发挥了系列评论的作用。群众评论群众爱。系列评论发表后,在全省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地、市、厂矿、大专院校的报纸全文转发或摘发了五篇评论,各单位的党委宣传部都作了学习系列评论的决定、拟出了讨论思考题。编辑部不断接到读者的电话和来信,赞扬系列评论搞得好。省总工会干部张进禄、梁志刚来信说:“让群众自己在党报上说话,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民主的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发扬光大。工人评论的作者,大都是普通工人,他们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心声,表现了工人阶级誓与改革风雨同舟的形象,读起来亲切、感人,有说服力,特别是评论中一些话,让报社讲不好讲,就是让我们工会干部讲也不好讲。”
这段话讨论的主要对象是“系列评论(就是系列的工人评论)”,可以说“系列评论”是整个段落的话题,“读起来亲切、感人,有说服力”前面省略的是“工人评论”,“工人评论”是段落话题的“工人评论”,而不是“工人评论的作者”的“工人评论”,所以这里省略的并不是前面名词的定语。
王文还认为N还可以是事件,所举出的两个例子是:
(8)东拉西扯,一无所成,徒使将士浴血,丧师辱国,回想起来,实深愧痛!
(9)当时,演出队伍组成了浩浩荡荡6辆车的车队,听起来蛮气派,可一看那6辆车就让人泄气。车都是找各单位赞助来的,有卡车,有轿车,有公共汽车,就是没有一辆是新的。
先看例(8)。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想起来”和其它的例句并不是同类的句子,虽然都是“V起来”。可以根据前面的N是不是后面A的主语对这个句子进行鉴定。试比较:
(10)臭豆腐,闻起来,(臭豆腐)臭,吃起来,(臭豆腐)香。
(8’)东拉西扯,一无所成,徒使将士浴血,丧师辱国,(这些)回想起来,(我们)实深愧痛!
“V起来”句应该符合N即是前面V起来的受事又是后面A的主语的条件(曹宏2005),而例(8)显然不是。但这类句子也是靠省略和前面小句衔接的,省略的成分都可以补充出来。
再看例(9)。例(9)的“听起来”用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听起来”的意思是表面上是这样、好像是这样,往往蕴含着实际不是这样的意义。这里“听”的动词义是很微弱的,后面又出现“一看那6辆车就让人泄气”,又用了“看”,那究竟前面的信息是听来的还是看来的呢?可见此句中“听”的词义是虚化了的,这个句子和前面的例句也不是同一种类型。但这类句子也是靠省略实现衔接的。
再如:
(11)你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问题都摆出来,再一个个地进行归类,逐类逐个进行解决呢?虽然作起来不是很容易,但都是必要的。(自拟)例(11)这个句子的“作起来”前省略的成分是前面的几个小句,可以用“这些”进行概括,这种类型属于是概括回指中的零形回指。(王秀丽2012)
靠省略和前面小句实现衔接而又类型有别的,再如(均转自王晓凌文,但有补充):
(12)然而我们的体会是:这些权力看起来(人们)很过瘾,(这些权力)讲起来(人们)很开心,(这些权力)贯彻起来(人们)很费心,(这些权力)落实起来(人们)很伤心。
(13)开始,曲寨人感到很不习惯。但时间不长,这些文明用语琅琅上口,讲起来响亮,(文明用语)听起来(人们)舒服,很快在全村普及。
这一类句子的特点在于前面的N是不是后面A的主语,但也都是靠省略和前面小句衔接的。
衔接是篇章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不能认为把旧信息与新信息连接起来的成分都有语篇衔接功能。语境性是语篇七要素之一,密切联系语境也是语篇语言学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徐赳赳2010)在一个语言片断内孤立地研究语篇衔接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很准确的。
注 释
①本文的例子除两个自拟外,都引自王晓凌(2012),进行了重新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