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鞍山市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03)
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是现代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方向。从集中集权式服务变为分布式服务,让借还书不受地域的影响,缩小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在地区性总分馆建设工作中,文献资源配送服务起关键性作用,为了使地区性总分馆工作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有必要对其文献资源配送服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模式,完善文献资源配送服务体系的流程和架构,促进总分馆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它作为公共图书馆法定的制度,将某一地区公共图书馆(市、县、区)的人、财、物资源由总馆集中管理,并统一进行文献采购;总分馆间具有统一的管理系统、目录系统、借阅系统和馆员教育培训系统;分馆直接向基层开展服务,没有文献采编任务。
总分馆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互动,充分体现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
在鞍山地区,城区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模式已初步形成,基于Interlib操作系统下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建设,将4城区基层馆与市馆相联,组成一个区域性的以地级市馆为中心馆、以各县(区)图书馆为分馆,并下设各社区分馆的市、区、街道(社区)3级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系,使图书馆的服务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
我国公共图书馆实行省、市、县、区、镇、社区逐级分层管理,上下层级或同一层级图书馆之间的人、财、物资源都不具有互相管理职能。为此,借鉴国外经验,在尚未制定公共图书馆法以及不改变现行文化体制的情况下,地区图书馆之间通过协议形式,实行集群管理的总分馆制。这些模式都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图书馆共同体”,通过契约确立起彼此的关系,中心馆和基层馆在协议期内形成总分馆关系。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以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以其他在某一方面与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图书馆为分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自发地组成类似于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总分馆制。
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地区总分馆,总馆向其分馆配送文献资源是建立起该地区总分馆机制的基础。文献资源配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运转好坏,图书资源是关键。地区各分馆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图书资源的配送。总馆在了解了各分馆需要的前提下对其分馆进行图书资源的配送,在内容、数量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分馆的需求。
报纸和期刊以其新闻性强、出版周期短、传递迅速、覆盖面广等优点备受人们的欢迎,因其内容全面而丰富,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比图书资源快,因此成为总馆对分馆进行资源配送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
同印刷型文献相比,电子型资源类型更为丰富。它包含磁盘、光盘和网络文献。图书馆可进行如光盘数据库、E-book、电子期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等资源的配送,满足读者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综合全方面立体式的文献内容的需求。
在统一搭建的总分馆的网络技术平台上,统一开放数据库检索平台。分馆读者可以平等利用同一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享有统一的信息资源。具体讲,应将总分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整合在统一平台上,为读者揭示、发现和获取更广泛的文献资源提供保障,让读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通过在线阅览、下载、原文传递等方式获取不同类型、不同使用方式的文献;可通过输入借阅证信息登录总馆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获取数字资源,通过登录“我的图书馆”获取个人借阅信息,还可通过书目检索查阅地区总分馆的馆藏书目信息等。这是作为总分馆间除有形文献资源配送外的有力补充形式。
明确总分馆间文献资源配送的内容,是开展文献资源配送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想形成一种运行机制,还需要总分馆之间的多方努力来达成。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对机制的这一本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如引申到文献资源配送领域,就产生了文献资源配送机制。可以说,地区总分馆间的文献资源配送机制就是总分馆之间如何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并就其文献资源分配而采取的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
一种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
所谓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总分馆制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其通过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无法统一实施调整与配置,只能寻求制度的帮助。
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总分馆间文献资源配送机制的建立不具有广义上的法律、法规概念,只能说是一种图书馆共同体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这种规章制度只有在全体总分馆成员共同遵守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良好运行的态势。
4.3.1 确立总分馆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总分馆体系中,各图书馆的总分馆的地位应该清晰明了。一个市级公共图书馆,它在该级地区中是总馆的位置,可如果放在省级总分馆体系中时又处在分馆的位置,因总分馆体系范围不同而不同。因此,确立一个馆的位置,要因其处于不同的总分馆体系而区分,不能一概而论。单就某一个具体的总分馆体系,应该明确确定具体图书馆的地位,明确总分馆各自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形成系列的规章制度。
4.3.2 达成文献资源配送服务意向。在确立了总分馆的关系后,一般情况下,分馆会向总馆提出文献资源配置的请求,总馆也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分馆的需求,双方达成文献资源配给的意向。
4.3.3 制定明确的文献资源配送服务方案。为保证文献资源顺利地进行配送,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配送服务方案,明确配送时间、数量和内容。①时间上:什么时间配送,间隔周期,保证定期配送;②数量上:配送多少,种类、册数、单价、总价标注清楚;③内容上:配送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市场行为,因此,配送的内容要针对分馆的需求,提供以需定供式配送。
4.3.4 签定文献资源配置服务协议书。为了保证文献资源配送工作程序做到规范化,双方应签定文献资源配置服务协议书,用条款内容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相互制约的目的。其内容应包括接受资源配置的分馆对文献资源的使用和保管,出现损坏与丢失时的赔偿等事项的约定。
4.3.5 履行协议,实施配送。实施文献资源配送时,双方要办理交接手续。在配送的文献登记账或清单上,交接双方当事人应签字确认,完成本次文献资源的配送工作。
4.3.6 做好文献资源配送的后续管理工作。文献资源配送出去不是总分馆建设的目的,目的是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惠及广大的读者,因此,后续管理工作应跟进。及时调查、分析、反馈配置文献的使用情况,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改变单一的由总馆直接向分馆配送的模式,在市、区、街道(社区)三级总分馆体系中可建立起两级配送服务,即市级总馆负责向县(区)分馆的资源配送;县区馆作为街道(社区)的上一级分馆负责对街道(社区)分馆的文献配送,减轻总馆直接对分馆进行文献资源配送的压力。
利用反馈信息进行跟进循环式配送。在社区分馆设立检索终端,读者利用检索软件查询总馆的书目数据库,对感兴趣的书刊进行预约,社区分馆负责收集书刊预约信息,利用E-mail或在线服务的方式,将预约信息传送到总馆,总馆负责收集整理各个社区分馆的预约书刊信息,组织文献配送;社区分馆负责预约书刊的登记管理及书刊的回收。
探索多元化配送方式,采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与传统图书馆送书上门、集体外借服务方式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文献资源的配送工作。
文献资源配送工作应注重实际,各分馆可在总馆的统一安排下,互相交换文献资源。通过文献流通、交换,这样能够定期盘活现有资源,加速文献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使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1] 郑权.社区图书馆网络与图书配送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46-47.
[2] 蔡艳青,张瑞芳.公共图书馆集群管理总分馆制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1(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