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查询研究视角与模型综述

2012-02-15 19:51陈成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科研部河北廊坊0650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导向要素建构

●陈成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科研部,河北 廊坊 065000)

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本身的理论大多数来自于其他学科。近几年来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逐渐得到重视,Case 2006年指出:理论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说明这个学科逐渐走向成熟。[1]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逐渐发展。

1 信息查询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Inwersen在其1992年出版的专著《信息检索交互》(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tion) 把信息检索的研究方法划分为三类:传统信息检索(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交互的认知方法。[2]这三个方法也映射着信息查询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导向的信息查询是把用户需求作为常量,用户需要按照系统的程序进行操作。其核心要素是文本表征、系统对象和检索技术,形成严谨的信息查询系统,侧重于通过实验改进算法提高查询系统性能。系统导向的信息查询将计算机技术和查询技术融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目前人们生产和使用的主要信息查询产品,但是用户和相关性方面的深化却遇到瓶颈。

第二阶段:用户导向的信息查询把用户由信息查询系统常量变为多种需求、信息行为的变量,用数理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用户信息需求、查询和获取行为。

第三阶段:认知导向的信息查询主要研究信息查询过程中用户认知行为、影响因素及检索模型。认知信息查询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认知观形成、认知观发展成熟、社会认知观和整合认知理论兴起第三个阶段。应该说认知信息查询理论和模型研究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更好的整合各方面因素的“整合认知信息查询系统”的实现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也应该看到,认知观理论给情报学、信息查询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在模型设计、系统构建、查询交互的过程中增加认知维度和社会认知维度情境要素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认知导向、用户导向和系统导向的信息查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同时,前者也不可能取代后者,在信息查询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并共同促进信息查询系统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 情境理论

“情境”(Context)作为以认知为导向的情报研究的一个分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被引入到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中,“情境”这个概念在信息科学中已经被大量使用。Rosenbaum[3]认为:“情境”是指社会技术行动所发生的社会和组织环境,社会技术行动至于这些社会和组织环境中与设计、实施、维护和使用ICT相关的信息密集型活动。当情境作为信息行为的研究对象时,表明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跨越了以系统为中心及单纯以用户主观认知为中心的视角,而要将信息行为的主体、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行为主体所在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等诸多要素结合起来,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

Courtright[4]将情境在信息实践研究中的应用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将情境作为容器。在这类研究中,情境界定了信息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行为主要是从主要特征来描述,而不是从与情境的关系来分析。第二类是以个人为重心的构建情境。也就是从用户角度来检验情境要素,情境要素大多数是用户感知和构建的。第三类是以社会化要素来构建情境。“以个人为中心”的情景模型批判者认为用户作为社会人,是通过社会交互来构建信息,而不仅仅使用它们的头脑来构架信息。[5,6]这些学者强调信息行为中社会交互的重要性,认为个体作为一个社会用户,其信息行为受个体之外的社会化因素的影响。正如Nardi[7]所说,如果研究单元知识独立的人,而没有考虑与其他人或人造物的接触来完成任务,则理解人们如何学习和工作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研究情境来理解个人、人造物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学者普遍认为“情境”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问题,与很多的资源和动力相联系。情境是认知信息检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把用户作为动态的变量,用户在其感知的工作任务和信息获取行为的情景中进行信息查询。情境是指查询者具有的知识结构、信息查询的交互经验等内在的信息素养以及查询者所处的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组织环境、工作任务等外部环境的集合。情境与查询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动机、情感、偏好、系统以及领域相关,用户处在与其积累的经验、文化、组织等情境和当前查询交互的情景之中,产生认知层面的交互才是最有效的信息查询交互。因此可以说情境是影响查询者认知行为和检索效果的重要的外部变量。

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信息科学家已经提出多种情境模型,作为探讨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框架。以个人为中心构建的情境模型,描述了对个体信息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如Marchionini提出的PII情景模型 (Pers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8]这个模型是从用户的认知出发,认为信息查询发生在查询者、任务、系统、主题领域、工作场所和检索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主要从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研究。Sonnenwold[9]的“信息水平线”模型也是一个从用户感知出发的模型。这个模型将用户放在一系列的要素中心,包括信息资源、社会网络、问题情景等要素,这些因素为用户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世界,而且这些因素是由个体感知而构建的,不足以反映信息查询行为的本质。另外从社会化要素来分析,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信息使用环境”模型(IUE,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这个模型是由Taylor[10]提出的。IEU表明用户的信息选择不仅与研究主体相关,而且与用户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情景要素相关,影响信息或消息流动和使用的那些要素集,或决定信息价值的判断标准。IUE由人、要解决的信息问题、信息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情景等四种要素构成。这个模型被称为“情景模型的里程碑”,它体现了应该从社会和文化要素考察信息活动。

3 认知科学的兴起

认知科学是 21世纪的前沿学科,这是一种借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认知过程及认知发展的科学,关注个体用户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和机制。近些年,基于认知理论的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研究逐渐被情报领域所重视,该理论为传统信息查询行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认知科学理论与情境理论相比更加关注行为者内部机制对信息查询的影响。

在以往关于信息行为与认知科学相交叉的各种研究中,不仅包括大学图书馆信息学院等机构,而且更多的涉及信息技术研究机构,甚至包括心理学研究机构,跨机构合作研究很多。

其中不少主题往往是综合表现在某项研究中的,比如大多文献都会以网络信息搜索行为表现作为因果关系研究中的因变量,由此来观测用户的任务需求理解、搜索策略选择学习、搜索结果判断能力、或者是用户个体的认知情感因素以及不同的心智结构对其的影响。有关任务需求理解的问题一直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其次,比较多的研究都涉及了用户搜索策略问题,尤其近年来人们更多在关注网络搜索中的策略特点以及如何帮助用户学习和改善。此外关于认知风格、学习风格以及情感等因素对用户搜索行为的影响,一直是较经典的研究内容。同时,用户搜索中的心智模型与学习问题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其中学习问题研究近几年比较活跃。

国内关于认知心理网络信息行为的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内容有: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主要从事数据库网站用户学习行为实验、信息用户心智模型实验、网站用户满意度、网站信息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主要进行网络用户信息浏览、信息搜索实验、网络用户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要进行网络用户搜索行为中搜索语言的使用、搜索效果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要进行信息构建、交互式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要进行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信息组织的研究。

4 模型概括

用户信息查询行为模型是用户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模型是对理论的简化和直观表达。作为表示和呈现用户信息查询行为复杂过程的一种方法,信息查询行为模型主要被用于解释用户在信息活动过程中感知与表达信息需求、查询信息、评价和选择信息、修正信息行为等具体过程;模型也可表达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研究表明,信息查询行为的框架模型不单是来源于实践,还来源于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主要的经典模型有:

(1) Wilson 模型

英国情报学家T.D.Wilson早在198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信息查询行为模型,[11]后经过两次修正,在1996年Wilson的模型[12]已不再局限于情报科学的研究领域,而是把信息查询行为视为交叉学科来进行研究。该模型的中心问题仍是信息需求,原模型中的“障碍”由“干扰变量”所代替,有3个相关的理论出现在此模型中,它们是压力/适应(Stress/Coping Theory) 理论、风险/报偿 (Risk/Reward) 理论和自我能效 (Self-Efficacy) 理论。

(2) Dervin 模型

Dervin模型[13]是建立在“意义构建”理论之上的。Dervin认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而是“一系列的假设、一种理论的探索、一种方法论上的方法、一套研究策略以及一种实践”,是用来认识“既混沌又有序的现实世界”的一种工具。意义建构(Sense-Making) 源自Dewey哲学和学习理论,它把信息作为解决知识鸿沟的中心要素,且强调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构建而非被动的接受。“意义构建”理论最初由3个要素构成,即Situation(状态)、Gap(差距)、Outcomes(结果),后来又发展到4个要素,即增加了Bridge(桥梁)。由于某种认知差距的存在,意义建构者(即信息用户)可能在某一情景停顿下来,此时,他就会用“桥梁”来填平沟壑,最终建构新的知识。按照Dervin的意义建构论,需求认知和信息利用是用户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双重意义的建构:第一,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且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建构而成的。第二,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情景进行建构,而不是简单的提取。同时在用户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信息系统担负着情景创设的任务,它必须对用户意义建构中知识利用和策略运用方面给予辅助和支持。

(3) Ellis 模型

Ellis[14]在对各类社会科学家个体信息搜寻模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信息搜寻活动的8个特征 (Feature),分别为开始 (Starting)、联接(Chaining)、浏览 (Browsing)、区分 (Differentiating)、跟踪 (Monitoring)、萃取 (Extracting)、验证 (Verifying)、结束(Ending)。该模型提供了个体的信息搜寻模式,但是无法确定这些特征之间的前后次序以及组合方式,这也是该模型的不足。

(4) Kuhlthau 模型

Kuhlthau的模型[15]是在“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阶段式的过程模型。Kahlthau运用意义建构理论来描述用户在信息查询行为过程中如何建构他们所遇到的信息。这个模型的阶段是开始(Initiation)、选择 (Selection)、探寻 (Exploration)、构建 (Formulation)、收集 (Collection)、结束 (Closure) 等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和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即开始察觉信息需求、选择查询课题、探寻一般的文献情形以增加初步了解、明确信息需求、收集相关信息、直到完成查询开始写作为止。Kuhlthau理论为信息检索过程的各个阶段赋予了思想和情感,从而确立了他的信息查询行为是现象学而不是认知科学的研究观点。根据该模型,用户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疑惑与挫折会随着信息查询过程的推进以及越来越多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减少。

(5) Ingwersen 模型

Ingwersen[16]在2005年对传统认知观进行修正,提出整体认知理论的概念,2008年扩展系统导向信息查询模型的同时,把整体认知理论改为整合认知理论(Integrated Cognitive Theory)。整合认知在系统导向的信息查询界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文化、组织情境。用户信息查询是在特定的信息查找,在工作任务过程以及与工作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境中进行的。

(6) Wang的模型

Wang等[17]提出一个基于用户——网络交互的多维模型。该模型由用户、界面、网络空间等3部分组成。用户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网络空间是用户与之交互以获得所需信息的地方,用户和网络空间的中间是界面,用来传递二者之间的交流。

(7) Bates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18]用户在信息查询的过程中,可能随着新信息的吸收而产生新的想法,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提问也随之发生变化。用户需求不是被一个查询结果所满足,而是通过一系列信息选择而满足。真实的信息查询过程类似于采野莓一样,所以此模型定义为“采莓模型”。这个模型的最大功绩在于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同时强调了以不需要明确提问的自由浏览和导航作为信息查询模式。但是此模型没有深入分析影响信息用户认知的具体要素以及用户可能通过哪些方式去实现调整和改变等问题。

(8) Foster 模型

2004年,Foster提出了信息查询的非线性模型(Nonlinear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该模型包括3个核心过程——开始、定位、整合,三个层级的情境——内部情境、外部情境和认知方法之间的交互,每一层次的交互都由若干个别活动和特征组成。该模型描述的交互性及变化性表明信息查询行为是非线性的、动态的、历史的和流动的,信息搜索行为中的活动是不断变化的。[19]

(9) Saracevic的分层式检索模型

分层模型的主要要素有用户和计算机。用户界面提供两者在表层层次上的一种交互,用户方面涉及用户的生理感知、用户认知、情感以及情境等层次,计算机方面涉及工程、处理以及内容符号等层次。这个模型让信息查询涉及了感知、用户认知、情感以及情境等四个层次,并将计算机和用户并列为核心要素。[20]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首次将用户——系统交互理论引入信息行为的研究。

总之,信息查询行为的模型研究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系统导向、用户导向和认知导向的线索;另一个维度是传统环境、网络环境的变革。以上模型是不同的时期经典模型的代表,没有对模型进行严格分类。不同的模型解决不同的问题,关注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猜你喜欢
导向要素建构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偏向”不是好导向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建构游戏玩不够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